笔谈谢彦君,朱宇轩:旅游心理行为研究的中国贡献相关问题

在中国当代旅游研究领域,针对旅游需求不断升级、传统大众旅游模式不断被各种利基旅游市场所挤压的局面,探索旅游心理、行为内在机制和发展规律的学术研究也逐渐凸显其价值。尤其是最近20年,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积累了不俗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为相关旅游实践所广泛应用的理论发现。

一、中国旅游心理、行为研究的范式依赖

旅游作为一个新兴交叉学科,不少相关理论来自对传统领先学科的知识采借,旅游心理、行为研究也存在这种情况,往往会从传统的心理学科中汲取理论养分。通过初步整理,中国旅游学术界有关旅游者心理、行为的研究,主要受传统心理学科中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3大范式的影响。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遵循着“刺激-反应”的行为模式,即特定的环境刺激会催生特定的行为,行为被认为是可预见且可被控制的,因此,行为主义的心理研究主题就是探究行为及其刺激的原因和结果,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强调严谨的实验过程和变量控制。就中国的旅游心理、行为研究而言,其所受到的传统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影响以行为主义最为广泛,并为此而开拓了旅游行为意向、旅游忠诚度、旅游满意度、旅游行为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等多个研究主题,其要点是运用变量之间逻辑关系的假设和验证来解释旅游行为或者心理感知的形成机制或者影响要素。

认知心理学与行为心理学都认为,行为是受到先前环境影响的,但与行为心理学不一样的是,认知心理学认为先前环境事件只是存储在个体行为动机的信息库中,行为产生还与当下的情境刺激相关,由此更强调个体在行为产生中的主观创造性和不确定性。国内在旅游心理和行为研究实践中主要汲取了认知心理学中的格式塔心理学和拓扑心理学,其特点是将人作为具有整体性、具身性、创造性的个体,在分析工具上运用“场”的理论,将旅游情境进行划分(物理场、心理场和心物场),以此来解释旅游者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和特征。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倾向是不停歇的运动和前进,运动着的是人类不断发展和修正的人格,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出了具有代表性的马斯洛需求模型,以此表现个体生活的不断积极向前。在这一认知框架下,中国旅游心理和行为研究中所受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旅游活动对旅游者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意义研究。例如旅游过程中的自我学习、女性独游的意义阐述等。

通过中西方旅游心理、行为研究的对比,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下的中国旅游研究往往依循着西方心理学研究的强大学术传统,并与这个传统存在着多元的对话和交流;尤为突出的是,中国学术界有关旅游心理、行为研究更加重视以“场”论的视角拓展认知心理学对旅游心理、行为的认识空间,这或许与中国学术传统特别重视整体论思想有关。由这一视角所支撑的旅游体验理论,以及进一步延伸的旅游体验范式下的具身认知,是中国学者踏出的创新一步。

二、旅游心理、行为研究的中国关注

中国旅游心理、行为研究的一些学术贡献还在很大程度上来自特有的问题域或问题类型,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国际化研究范式的本土化努力,其特点可以归结为3个方面:研究问题的丰富性、研究方法的规范化趋势以及研究策略的情境化深入。

研究问题的丰富性首先表现为旅游心理与行为问题广泛存在于旅游的多种类型,尤其是颇具中国特色的红色旅游、黑色旅游和美食旅游等领域。相关研究在内容上往往从供需双方之间的互动行为及交往心理机制出发,进行多层次、多面向的探讨。其次,旅游过程中的决策行为、消费行为和环境责任行为等也往往成为关注的焦点,通过对这些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进行探究,增进了人们对旅游产业发展内在机理的理解。第三,针对不同旅游人群尤其是特殊人群(包括老年群体、残障人群等)的相关问题研究更趋丰富化,为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这些基于独特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显示出中国学者基于题材和问题的本土化研究取向,具有某种内生动力。其中,那些典型的关于面子、孝道文化等中国传统心理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研究,不仅对特定中国旅游情境中的行为做出特殊的解释,同时也填补了国外传统理论范式的空白。

旅游心理、行为研究领域内研究方法的规范化趋势是科学范式主导中国旅游研究的一个反映。在这方面,科学实证的方法使分析过程更加严谨。尤其是近年来实验法的逐渐兴起,进一步强化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此外,各种类型的混合方法也日益受到青睐,针对不同问题及不同研究目标采取与之相契合的研究方法,已经在相关领域形成了共识。

研究策略的情境化深入,也是伴随着实证研究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研究趋势。以往的旅游心理、行为研究,难免会受到传统的“大处着眼”选题惯习的影响。但近些年来,相关研究呈现出从以原有的宏观问题为主向旅游微观情境聚焦的趋势。这使得相关研究不断深入、细化,不断走向情境化、语境化,从而增强了旅游心理、行为研究的微观视角。

三、中国旅游心理、行为研究的未来展望

首先,中国旅游心理、行为研究可能会日益注重理论自觉。中国旅游心理、行为研究领域已开启的研究方向、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构成了旅游学科知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还处于主干地位。但是,总体上看,大部分研究都只具有一砖一瓦、一枝一叶的性质,有的还处于采借西方研究范式、方法、工具的阶段,既缺乏理论的整体观照,也不具有充分的内生性,因而难以构成真正的“中国贡献”,这也进一步导致学科内缺乏应有的理论共识。这一方面会弱化相关研究对旅游心理、行为现象的解释力,另一方面,理论体系缺位的研究必然难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共生。因此,理论自觉将是未来相关研究值得倡导的一个研究取向。对此,笔者在此提出以下意见:(1)要注重西方理论本土化应用的效率、效果问题;(2)逐渐确立相关领域的理论框架,明晰旅游心理、行为研究的核心研究对象、关键问题以及知识的可能边界,以此保证相关知识的独立性和系统性;(3)进一步将旅游心理、行为研究纳入中国文化范畴,催生相关领域的中国理论。

其次,就中国旅游心理、行为研究的具体方向而言,可能更需要重视个体旅游体验的具身性、情境性和建构性研究。从上文中不难看出,中国旅游心理、行为研究受西方行为心理学的影响较大,但在心理学发展史中,行为心理学由于其将个体当作孤立和静态的存在,往往缺乏对个体差异、情境因素、主观建构的充分考量,越来越受到多方面的批评。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的“具身转向”,旅游心理、行为研究越来越肯定个体面向情境的开放,以及认知的情境化和个性化,尤其在旅游情境中,这种转向与旅游体验具有很高的契合度,因此,会在未来的旅游心理、行为研究中更加受到重视。

最后,随之而来的研究方法的适当转向也势在必行。在未来的旅游心理、行为研究中,人们可能会更注重“在场”数据的获得,以消解传统的问卷方法、新近出现的以眼动为代表的单薄生理测量所带来的“分析论”问题。这本身并不难理解,因为,在旅游者“离场”时对旅游者的“在场”心理和行为进行测量,必然会丢失一些重要的研究材料。例如在集体欢腾和互动仪式体验过程中,旅游者获得高峰体验时会进入“无意识”状态,而在探究这种类型的旅游者心理和行为时,最适宜的方法或路径应该是某种“移情式”的在场观察,以便获得对旅游心理、行为做出整体性、正确性的认识。这种策略尽管实施起来会很难,甚至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说,可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但对旅游心理、行为问题保持上述态度,至少可以避免研究者在知识论上不至于因过于傲慢而陷入无效的知识生产的窘境。

作者简介:谢彦君,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宇轩,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

THE END
0.从众还是认同:大学生旅游打卡行为和心理的调查研究12. 您觉得打卡行为是否体现了对旅游目的地的认同和种草 A. 是 B. 否 C. 没想那么多,来都来了 * 13. 您会因为打卡地点而影响您对旅行目的地的选择吗? A. 是 B. 否 * 14. 您觉得打卡会影响您的旅行体验感吗? A. 是 B. 否 * 15. 您认为打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旅行心理状态吗? A. 是 B. 否jvzquC41yy}/ys}0ep5wo8yJu{>XJ7furz
1.从众还是认同:关于大学生旅游打卡行为与心理的调查研究期刊随着旅游短视频的兴盛,旅游打卡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作为当代青年的优秀群体,研究大学生的旅游打卡行为与心理具有现实意义.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旅游打卡行为进行研究,并分析大学生在社交媒体发布旅游打卡信息的心理动因.研究得出结论:旅游短视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yjtkqjjejq1hnygz‚}d42862:52;
2.关于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调研报告10篇(全文)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大学生旅游正逐渐成为我国旅游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此次调查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情况,分析研究调查结果为大学生旅游市场提出建议。 此次的调查对象有120人,其中男生占42%,其余58%是女生。调查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对旅游消费的看法和目的这次调查的学生中有38%认为旅游可有可无,也jvzquC41yy}/;B}wgunv0lto1y5gkujo7gtmi;}0jvsm
3.宋书楠[1] 宋书楠,常改欣.符号学视角下的洪崖洞旅游吸引物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2(05):66-71. [2]宋书楠,敖思男.从众还是认同:关于大学生旅游打卡行为与心理的调查研究[J/OL].长江师范学院学报:1-11[2023-08-2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95.z.20230329.1612.004.htmjvzquC41in~z0uspw0kew7hp1ktgq86252523980jvs
4.旅游者前往网红地“打卡”的动机与行为研究网红旅游地挖掘新优势、创新新产品以及让旅游者重游成为网红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研究中运用调查问卷法对旅游者前往网红地“打卡”动机和行为进行了分析,发现旅游者前往网红地“打卡”具有自我呈现需求、从众、社会交往、购物、娱乐等五大动机和打造理想自我、增强网红地认知、寻求认可与共鸣、文旅消费等四大行为特征,jvzquC41yy}/jjsurwh/q{l1lq{spjq1rcvftrshqtsbvrtpArgqg{nf?383;;=
5.从众心理如何操纵我们的旅行选择?打卡行为特征:标准化的旅游流程、模板化的拍照方式和对社交媒体认证的依赖。作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解释了这一现象,引用阿希的从众实验说明群体压力对个人选择的影响,并结合社交货币理论和错失恐惧症分析了游客的三种心理动机:社交展示型、身份认同型和焦虑驱动型。文章指出从众打卡旅行带来的消极影响,包括景点过度商业化、生jvzquC41f|~mz7jepw4ff~3ep1IO1b72475W5;4K32549
6.从心还是从众?——游客网红打卡地出游意愿形成机制研究第八届在出游过程中,大多数游客会跟随群体决策来降低知觉风险,这一特定环境中游客行为活动的形成与发生机制,即网红打卡地出游意愿的从众效应有待研究。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基于402份问卷调查样本,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探究从众心理作用下游客网红打卡地出游意愿的形成机制。结果显示:(1jvzquC41yy}/cltph0io1ltpha798;>21euov{ndwvopp87;0jznn
7.大学生旅游打卡行为与心理调查问卷您的每一次旅行都蕴含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次问卷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大学生在旅行中的打卡习惯、背后的心理动机等。您的回答将对我们提供宝贵的参考价值,我们承诺所有信息将仅用于学术研究,确保您的隐私得到严格保护,我们会采用匿名的形式填写问卷。 最后,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参与本次调查,愿您每次旅行都能收获jvzquC41yy}/ys}0ep5wo8VPX8=Dv7furz
8.青年旅游新趋向背后的心理特征《人民论坛》党刊推荐文库青年旅游新趋向背后的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D432.6 【文献标识码】A 2023年伊始,我国旅游行业中出现了一个爆红热词——“特种兵式旅行”,指以在校大学生和职场新人为主的青年群体在周末或节假日,利用最少的时间和金钱游览尽可能多的景点,品尝美味佳肴的旅游行为。他们一般在周五晚上或双休日清晨出发,打卡各大jvzq<84yyy4837hp1463585;44524:54734tj}rn
9.大学生旅游打卡行为与心理调查问卷尊敬的受访者:您好,为了更好地了解影响大学生旅游打卡行为与心理因素,我们设计了此调查问卷。特别感谢您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填写我们关于大学生旅游打卡行为与心理的调查问卷。您的回答仅被用作统计,我们向您保证调查内容将被严格保密。问卷所设选项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请您根据真实情况和想法作答,您所提供的宝贵jvzquC41yy}/ys}0ep5wo8UDPon7o7furz
10.大学生自助旅游体验研究硕士论文 《辽宁师范大学》 2010年硕士论文 立即查看 > 相似文献 期刊硕士博士会议报纸 基于旅游动机特征分析的当代大学生旅游市场发展对策研究——以辽宁省大学生为例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06期 从众还是认同:关于大学生旅游打卡行为与心理的调查研究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01期 jvzquC41ycv/ewpk0pku1}twej5xgk4Fkuyft}fvkqt0C{ykenk0396324977A3pj0nuou
11.社交媒体时代的打卡式旅行理论核心提示:网红城市的打卡式旅行是地理位置社交化的产物,包含两个构面:一是人们按照媒介指引去往某个地理位置“打卡”,二是人们将“打卡”位置发布以作为社交的原料。在线打卡式旅行是社交媒体带来的诸多人类行为改变的一种。一旦旅行体验“在线化”,旅行就从一种私人的休闲活动变为面向他者的公共展示,人们的旅行体验jvzquC41yy}/tvqv0eun0ls1428519>3:1=24=>30unuou
12.大学生旅游打卡行为与心理调查问卷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填写这份问卷,自全国疫情趋势明朗以来,旅游成为大学生当前的热潮,同时“打卡式旅游”“特种兵式旅游”等词条冲上热搜。时间短、景点多、花费少是这种新型旅游方式的特点。为研究大学生旅游打卡的行为与心理,特开展此次问卷调查。本次问卷采用匿名方式,所有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回答无对错之jvzquC41yy}/ys}0ep5wo8jXfflm27fu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