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靳帑祖老师第三年当老师,却已经第二年带着自己的学生入选“去远方”;
执着:不管学校支持与否,靳老师坚持给孩子们开课、辅导,自己花钱、费精力,乐此不疲。
李文武
金牛座八年级科学兼综合实践课老师
成绩:从16年起,连续两年入选去远方出行
热情:李老师很有热情,就算落选也不抱怨,毕竟他身处沿海,对研学有研究,学校里有一些年轻老师互相帮扶。
今年夏天带着湟中孩子从青海出发去成都、重庆的时候,靳老师和他领着的“追梦少年”们灰溜溜地走了,小队没有得到任何人的送行,或者一声问候 —— 这事儿就像没发生一样。
在青海,多巴镇国寺营学校早在2011年就已建成梦想中心,断断续续开展着梦想课程。靳老师任职后就被梦想课程吸引住,不仅在本校给多个班级教梦想课,还主动担起区域沙龙的秘书长,带领更多学校的老师开展梦想课程。
在其他老师眼里,靳老师是一个非常傻的人,“总是热衷于这些不用考评、不影响绩效的事情,哪怕会影响自己教学的主科成绩”。
今年整个暑假,靳老师都是一个人在撰写沙龙报告、打磨教练计划示范课、筹备“去远方”和本地研学出行,比上课时还累,但他说累并快乐着,自己小时候没遇到这些机会,希望孩子们能遇到。
“我不管其他人怎么看真爱梦想,看去远方,趁着自己有能力,多给孩子们尝试他们没尝试过的事情吧。” 靳老师说。
2018,从青海湖来到昆明湖
他说,对于西北地区来说,尤其是青海高原地区的老师和孩子,离开大山,来到平原看到大海的机会都比较少,很多老师和孩子还局限在自己狭小的世界中。
“如果能够筹集到更多的善款,让更多的孩子去远方,我相信老师们的看法也会慢慢改变,” 靳老师期待道。“等这些孩子长大了,他们的家庭、他们的亲友也会被影响,都能够去到自己梦想的远方。”
在温州,文成县二源学校从2016年起,连续两年入选“去远方”跨省出行,这里一直由两位老师开“去远方”课程,李文武是其中的一位。与靳老师地处偏僻不同,李老师的挑战在于浙江的繁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区位优势和自信心降低了当地学校拥抱真爱梦想的积极性,基金会在当地有限数量的梦想中心分布零散,一直没有形成区域化运营。
2016,在北京致敬五星红旗
对李文武来说,浙江一线城市可能不会有很多学校看重去远方,可是在三山六水一分田的温州,尤其是文成县下面的二源镇中心学校,这样的机会值得欢迎。
除了组织孩子们参加传统意义“去远方”, 靳、李二位老师也负责组织孩子们参加本地研学旅行。在本地研学的主题上,两位年轻男老师不约而同选择了“女红” —— 李老师的畲族刺绣、靳老师的用泡泡泥捏塔尔寺的酥油花。
说到本地研学的发展方向,李老师说不管是本地研学也好,去远方研学活动也好,这个活动的重心应该是研和学,而旅行是一种载体和方式。“研学要做得好,必须做到有层次地研究和有效率地学习。”
靳老师也认为研学的核心产品属性应该是探究、发展、学习,他希望本地研学演变成一种探究家乡文化、发展家乡文化、让家乡文化发扬光大的一种活动。
泡泡泥捏出来的藏红花
关于本地研学,影子编辑部与二位年轻男老师做了详细交流,摘录如下:
01
您怎么看本地研学和传统意义上的去远方?
李文武:“去远方”可以让孩子们了解远方城市的历史文化、民间风俗、饮食文化和自然风光等等,在旅行的过程中,锻炼了孩子们的沟通交际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等。去远方能让农村孩子们感受大城市的面貌,对城市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有深切的体会。
靳帑祖:本地研学能让孩子们认同自己的家乡,培养孩子们的地方情怀。通过一次简单的本地研学,不能全面深入了解我们自己的家乡。通过多次、不同维度的本地研学,可以更深层次挖掘孩子们心中的生在这个地方的自豪感。
02
跨省研学报名成功率是6.7%,难免影响孩子们的信心和参与的积极性,本地研学怎么样?
李文武:跨省研学成功的概率虽然低,没有出行的团队,老师要积极的引导,虽然这次我们没有出行,但是我们要积极吸取这次的经验,为下一次的出行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老师引导的好,孩子们反而是越挫越勇,还会对自我或者团队进行反思。这也是不错的收获。本地研学可以说弥补孩子们心中一个小小的遗憾。虽然时间没有限定,资金也是有限,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一片新的天地。
靳帑祖:即便是跨省研学的成功率不高,但孩子们还是有一颗去远方的心,从内心中他们还是想跨省研学。但是相对于没研过学的孩子们而言,本地研学依旧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因为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中外出研学的机会少之又少,几乎没有。
03
您觉得去远方的本地研学能够引起同学和老师们的渴望吗?具体表现在哪里方面?能举几个班级和同学的例子吗?
李文武:当看到去远方研学活动名单出炉的时候,我和孩子们一起看的,找到最后也没有看到我们的团队,当然心中难免失落。当有本地研学活动的机会,孩子们也是很兴奋、很积极地讨论做方案。对于孩子们来讲,不管去近也好、去远也好,只要能出去就是高兴的。
靳帑祖:不管是跨省研学还是本地研学都吸引着孩子们。我们学校属于农村学校,大部分孩子最远去过西宁,而且去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景区基本就是看看建筑什么的,家长根本不会也没能力去给孩子讲解有关景区的历史文化,孩子们对当地的历史文化了解很少。
本地研学校园展
04
李文武:本地研学活动最好以当地教育局或者学校组织来开展,研学的方案由学校完成,现在教育局也有相应的研学经费,但是这些经费都是教育局统一安排,很难有学校自由发挥的余地。教育局和学校来开展的话,最担心的就是安全问题。在研学的过程中,家长是可以参与进来的,比如现在流行的亲子游等,只有家长亲身参与到活动中来,才会切身感受到这个研学活动对孩子来讲到底有没有用处。
靳帑祖:我们学校外出研学机会少之又少,所以我今年告之家长和学生有本地研学活动时,大家都特别积极,都想参加研学活动。
05
在研学中,在您的带领下,孩子们是怎样看待这个耳熟能详,同时又处处新鲜的家乡的?
李文武:这次我带领孩子们认识的是畲族刺绣,属于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孩子们闻所未闻。
靳帑祖:家乡周边的景点孩子们几乎每年都去一两次,跟着家长去凑热闹,大部分时间都惦记着吃的玩的,没有主动去真正了解家乡文化。主动了解家乡文化,而且和同学老师一起去,这样的研学活动就显得异常新鲜。
06
在您的想象里,假以时日,本地研学最终会演变成什么?在研学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里,它的核心产品属性可以怎么概括?
李文武:本地研学在形式上会走向我们的“去远方”,当本地足够了解之后,孩子们就会扩大范围,到市里、省里,甚至是跨省。在内容上,会比我们现在的去远方有深层次的开发。我们特别重视在本地研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而不是走走过场。
靳帑祖:我感觉本地研学以后就会演变成一种探究家乡文化,发展家乡文化,让家乡文化发扬光大的一种活动,它的核心产品属性应该是探究,发展,学习。
07
您和孩子们的发现之旅顺利吗?怎样做到真发现,而不是故作惊喜?
李文武:还是蛮顺利的。本次的畲族刺绣之旅,第一站在畲族博物馆和图书馆,让孩子们对畲族文化、民俗和刺绣有初步了解。第二站在西坑畲族镇,让孩子们进一步学习畲族刺绣。去西坑的前一晚,孩子们设计一个访问表,针对第一天的研学存在疑惑的地方,去请教非遗传承人,得到最专业的回答。紧接着,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刺绣技法,得到最专业的指导。走访的时间是有限的,紧接着让孩子们利用学习到的知识与技法完成一幅刺绣作品,我想这个是对他们这两天研学活动最好的一个检验。
靳帑祖:我们的研学活动进展很顺利。因为我们先是去了家乡周边的景点中参观,在参观中我们进行讲解家长文化,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最后我们一起交流,这一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发展学习的过程。
08
这个暑假在去远方路上积攒的收获对下一个学期去远方有什么启发?
李文武:精心组织、合理安排、递进式深入、有效地学习。
靳帑祖:我们的孩子都有一个“去远方”的梦,即便道路艰险我们也会风雨无阻,勇往直前。
哪个男生刺的这幅绣?
在天之涯、海之角为了去远方孤独守望者不止靳老师、李老师二位,他们这样孤心苦诣、荷戟独行无非基于这样一些可能:普通人眼中普通的景点,在孩子们眼中就是无尚梦想。或许一次出行,点燃了他们心中的梦想,坚定了他们追梦的决心;或许一次出行,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们在这片遍植小小希望的园子里,做着他们心甘情愿的生根发芽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