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探究式学习,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多以旅行方式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实践能力,被视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备受热捧。但是在研学“热”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少问题和乱象。近日,笔者走访多处研学市场了解情况,一起来看看吧。
研学游市场火爆
“我家孩子已经放暑假了,我和爱人都要上班,没时间照顾他,他一个人在家太无聊了,最近我正在为他寻找合适的研学游产品。”7月2日,家在宿城区古城街道项王小区三期的杨女士告诉笔者,她的孩子今年12岁了,她想让孩子体验研学游,但是市面上的研学游产品五花八门,让她挑花了眼。
笔者来到位于宿迁市宿城区万源西巷附近的一家旅行社,了解研学游市场情况。“7月13日、14日,我们有一个去往南京的研学团,参观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夫子庙景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地。”旅行社工作人员穆女士热情地向笔者介绍研学游产品。
“我们有短途研学游和长途研学游,短途研学游是在江苏省内研学,一般三天以内;长途研学游是指前往北京、新疆等地研学,时长约一周。”穆女士说,每年的七八月份,研学游订单会猛增。
研学游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束缚,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真实的环境中,拓宽视野、强化认知,形成更深刻、更全面的认知体系。市民陈晓红说:“我家孩子今年4月份参加了田洼智慧研学项目,孩子回来后和我分享那段经历,我觉得她的体验感很不错。在我看来,这种本地的研学游很有意义,可以让孩子学习到书本以外的知识,而且距离不是很远,家长也比较放心。”
“货不对板” 研学游质量参差不齐
近年来,研学游这一融“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旅游新模式,受到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加入传统文化元素的研学游,更成为当下的热门之选。然而,在这片繁荣景象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少问题和乱象,如存在游而不学、质价不符、安全保障不够等。
市民赵丽就是低质研学游“受害者”之一,前不久,她带着10岁的孩子满怀期待地报名了去西安的研学游。“一共四天三晚,体验感比较糟糕,带着孩子参加研学游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丰富孩子的历史知识,深度探索古都魅力。”赵丽告诉笔者,研学游价格并不便宜,但景点讲解员的讲解含糊不清,且大多数时间都在车上,从这个景点赶往另外一个景点。“这次研学游饱受奔波劳累之苦,也没有真正学到东西。”赵丽说。
不仅如此,还有家长表示,孩子参加的研学游充其量是“到此一游”。“我和孩子妈妈忙着上班,没时间做攻略,所以报了一个北京的亲子研学游,希望能够丰富孩子的视野。”市民王铭康告诉笔者,当时看中了这个研学游的路线和人数,花费5000余元,但实际情况却没有想象中美好。
“说好的15人一组,结果安排了30余人的大团,讲解员讲得又快,即使站在前面也听不清楚。此外,本应包括在内的科技馆门票,提前一天被告知门票没有抢全,所以取消了这项行程,但没有退还相应的费用。”王铭康说。
笔者从参与研学游的部分家长中了解到,很多所谓的研学游是沿用跟团游的路径,只不过加上了华丽的概念包装,价格便虚增几倍。再比如“参观名校”,却只是与学校大门合影留念……
研学游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在游玩中增长知识,但现实中,很多研学项目却变成了纯粹的旅游观光。笔者走访发现,一些旅行社为了吸引家长和学生,甚至夸大宣传,承诺提供丰富的研学课程,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大打折扣。
不该止于“到此一游”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游不应止于“到此一游”。对此,宿迁学院社会学教授夏长宝说,研学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研学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因其可以帮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所以研学游一直备受家长追捧。然而,游而不学的现象也经常出现,家长在追求研学的形式和内容的同时,更要注重研学的质量。
“游”是形式,“学”是实质。研学应坚持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原则,家长应该鼓励引导孩子参与符合自身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孩子在研学游中度过精彩而充实的假期。
此外,江苏省消保委也发布了研学旅游消费提示,提醒家长保持理性,勿盲目跟风。市场上研学旅行的组织机构主体多样,消费者要选择正规经营、资质齐全的研学机构。消费者在签订合同的时候要重点关注与自身权益相关的重要条款,比如日程路线安排、项目费用、违约责任等,在面对霸王条款的时候,要及时与商家协商修改,不要轻易相信商家的口头承诺,妥善保存好相关的消费证据,比如书面合同、发票收据、缴费凭证。(倪家乐 欧怡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