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游学期(公元前770~1840 年)
“游学”是古代最为传统的学习、教育方式之一。“游学”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春申君列传》。简单说来,游学就是一种通过异地求知的文化活动。
游学起源期——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孔子,他率领众弟子离开鲁国,游历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楚等七个国家,四处游说讲学,一方面向各国频繁地游说和展示自己的治国理念、政治主张,另一方面,率众弟子游学、读书和悟道,体验山水,感悟人生。他们进行了为期连续十四年的列国游学生涯,史称“孔子周游列国”。
游学的发展期——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产生了三种类型的游学:一是求学之游。二是求士之游。三是体验之游。这一时期的游学特点包括: 游学目的的复杂性、游学内容的多样性、游学主体的多元化。
游学的兴盛期——元代时期。元代时期的游学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儒学之游,元代继承和传播了自北宋以后形成的新儒学思想,形成了各级儒学,不仅教学规模宏大,而且教学设备和水平都很完善;二是从师之游,许多游者为了学习广阔的知识,跋山涉水拜访名师,并成为其门下的一员,与其他弟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来增长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三是书院义塾之游,自宋代以后,书院在元朝得到进一步发展,书院数量和教学规模都明显扩大,使得元代的书院义塾之游也极其盛行。
(二)近代海外修学旅游期(1840~1949 年)
游学发展到近代,和古代的游学已有一定区别。近代的留学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赴美留学、留学日本、庚款留学、留法勤工俭学。
海外修学旅游期的特点为:
(1)出台了相关留学政策,体系越来越完善,国家的重视度也逐渐提高;
(2)引进了西方各种先进思潮,诸如科学社会主义思潮、民生主义思潮等;
(3)出国留学的经费来源有官费和自费两种形式;
(4)留学的学习内容多样化。一方面可以学习欧洲的经济建设、人文思想等;另一方面还可以学习军事技术、制造业等专业;
(5)从出游的范围来看,留学的地方只能是国外,不能是国内;
(6)出国留学的时间偏长,一般至少需要几年的时间在异国进行学习深造;
(7)广大留学生的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方法等思想与文化,贯穿一条主线“探求真理、学习科学、爱国救亡、振兴中华”,寻求一条救国之道。
(三)现代修学旅游期(1949~2012 年)
我国修学旅游起步较晚,比较早的是1989 年推出的山东曲阜孔子家乡修学旅游,一般每期十余人到几十人不等,修学期限在3至15天,学习的主要内容为孔子生平及其哲学思想、中国历史书法、民俗、中医、烹饪等。2001年,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方略,全社会重视素质教育,修学游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象,由传统的观光型向学习型、知识型、文化型学习的转变。
这一时期修学旅游的特点主要为:
(1)以“学”为主,要求参与者在旅游的过程中学到更系统以及更易于接收的知识,并且要有所收获,有所体验,从而增加自己的阅历达到精神境界上的修养,这与传统纯属游玩的旅游是有极大的区别的;(2)教育行业与旅行社首次紧密结合,把学习活动与旅游产品开发相联系的一种新型旅游行为;(3)突出综合性,主要是以某个专题为主,例如人文旅游类以及自然资源旅游类等,突出知识性与文化性相结合。
(四)当代研学旅行期(2013 年至今)
“研学旅行”的说法出现最晚。2013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 2013—2020 年)》,提出了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想法。2014年7月,教育部开始进行研学旅行试点的实施,公布了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与目的地”,要求为开展中小学研学旅行做好典范。2016年底,教育部等11个部门又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将研学旅行纳入国家教育政策,直接进一步推动国内中小学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的热潮。
当代研学旅行的特点主要为:
(1)以青少年学生为中心。研学旅行的主体对象是以青少年为主,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等进行内容、时间、地点等方面的安排,让学生能从研学旅行中更容易获取相关知识与能力;
(2)学校为主要单位。学校通过组织研学旅行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以及情感体验,与学生自主旅行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
(3)有良好的社会支持为动力。
(4)时间有着明确的限定。
(5)充分体现探究性、开放性特质。
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的李俊臣老师讲解了研学旅行历史演变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教学组织方式发生变化。
(二)教育的功能不断演变。
经调查: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赞同有关研学旅行理论的界定观点,对研学旅行作用的积极认同。研学旅行是一种社会认可、学校热心、学生乐于参与的实施性极强的教育方法,在素质教育艰难探索的形势下不啻是一剂良药。
最后,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的李俊臣老师讲解了研学旅行对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
首先要完善各项机制加强部门协调,助力研学旅行。其次要明确工作目标,确定课程层次,使研学旅行课程有层次、好操作、易实施,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第三要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第四要加强研学旅行意义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研学旅行的认知。
综上所述,在中国基础教育亟待改革的形势下,在素质教育艰难推进的过程中,研学旅行作为素质教育的良好抓手,势必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成为撬动中国素质教育的最有力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