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创始人、中国最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拜访名师、研学求道,游学也成为孔子治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士子文人或只身出行,或结伴而行拜访名山大川、探索自然地理,践行格物致知,展现出对增长学识的浓烈渴望。可以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教育学习理念,已经融化进中华民族的血液并深入人心。在17-19世纪的英国,一度兴起欧陆游学(Grand Tour)现象,英国上流社会的乡绅子弟或青年贵族,纷纷前往巴黎和意大利的主要城市观光学习、鉴赏艺术、结交名流、考察社会民情和政治制度,拓宽了视野、提高了综合素养。
如果说古代的游学主要是一种自发性、自主性的行为,那么伴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根植于游学理念的研学旅行开始由学校统一组织开展,成为研学旅行的基本特征。2012年5月,时任教育部部长的袁贵仁在一次日本访问过程中,看到成群结队的日本学生正在开展修学旅行,在了解了具体情况后深受感触,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很值得借鉴,倡导在国内推广。随后,教育部门成立课题组专门研究日本开展修学旅行的经验和做法,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将“修学旅行”更名为“研学旅行”。同年底,开始开展研学旅行的试点工作,随后有关研学旅行的政策和文件不断出台,教育、旅游等相关部门纷纷行动,积极推动开展试点、出台政策、制定标准、打造载体等方面的工作。伴随着国家对教育领域的持续投入、交通和旅游等基础设施及服务的极大完善,广大中小学开展研学旅游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近些年在政府的主导下,研学旅行作为“旅游”与“教育”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快速铺展开来。
一、推动研学旅行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开展试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2012年之前,国内已经有江苏、上海、广东、山东曲阜等个别地方为了推进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开展了以“修学旅行”为名的尝试,当时尚没有形成大的社会反响。为了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借鉴日本开展“修学旅行”的经验,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开始加强对研学旅行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导,采取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方式,统筹校内外教育资源,指导地方广泛开展研学旅行活动。2012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函》,确定了安徽、江苏、西安、上海为第一批研学旅行试点地区。可以说,2012年是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的元年,随后研学旅行工作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在总结第一批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将试点范围扩大到河北、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广东、重庆、陕西、新疆,对研学旅行的概念和实施原则进行了统一和规范,并明确了试点工作任务和要求。
(二)出台政策
在国家大力倡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旅游主管部门积极响应,倡导并践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理念,努力探索“旅游”与“教育”的有机融合发展。在旅游主管部门的推动下,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首次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201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按照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包含有以“支持研学旅行发展”为主题的整条意见(第十五条)。时间到了2016年12月,教育、发改、财政、文化、旅游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研学旅行的内涵,对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要求、原则、主要任务、组织保障提出了具体要求,成为指导近些年研学旅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各地区积极贯彻落实该“意见”,也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浙江、黑龙江、江西、广东、海南、四川、甘肃、湖南等省份制定了推动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天津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研学旅行工作的通知》,山东青岛制定了《中小学研学旅行管理办法(试行)》,江西的南昌、赣州,重庆的黔江区、渝中区等也出台有实施意见。这些具体实施意见的出台,推动了以中小学生为主体的研学旅行在更大范围开展起来。
(三)制定标准
伴随着研学旅行成为旅游市场的新热点,为了规范研学旅行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引导和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发展,2016年12月,原国家旅游主管组织制定并发布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LB/T 054-2016),该标准规定了研学旅游服务项目、旅游产品类型、人员配置、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适用于国内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旅行社和教育机构。为了规范和引导研学旅行指导师队伍的健康发展,为了规范和提升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服务质量,2019年2月,中国旅行社协会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联合发布《研学旅行指导师(中小学)专业标准》(T/CATS001-2019)、《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设施与服务规范》(T/CATS002-2019),前者是研学旅行指导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后者是引导旅行社正确选用合格研学旅行基地(营地)供应商的参考依据。有关研学旅行相关标准的出台,有助于引导研学旅行的开展向着标准化、规范化以及高质量化的方向发展。
调研发现,相关标准的市场引导作用已经开始充分展现。宜兴市城建文旅集团董事长王忠东介绍,该集团已建立了一批高标准研学旅行基地(营地),依托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推出了“陶与远方”“茶洲筑梦”“竹海探幽”“溶洞猎奇”“自然向美”“人文励志”“科技强业”“乡村采风”等八大类研学课程,整合形成80余条精品线路。
(四)打造载体
为了提高旅游城市以及旅游景区、文博院馆对研学旅行的认知和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积极性,原国家旅游主管部门开展了“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的品牌认定活动,2016年1月,授予了北京市海淀区、浙江省绍兴市、安徽省黄山市、江西省井冈山市、山东省曲阜市、河南省安阳市、湖北省神农架区、广西自治区桂林市、四川省绵阳市、甘肃省敦煌市等10个城市为“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称号,授予北京市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20家单位为“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称号。
为了推动研学旅行领域的改革创新,2016年3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实验区工作的通知》,确定天津市滨海新区等10个地区为“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实验区”。探索建立研学旅行运行管理机制、协同配合机制、安全保障机制、经费保障机制以及科学评价价值成为“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实验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为了引导中小学生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开展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项目,教育部开展了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的申报工作。2017年12月,命名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204个单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河北省石家庄市青少年社会综合实践学校等14个单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2018年11月,又公布了第二批,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军史馆等377个单位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北京市自动化工程学校等26个单位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
二、当前开展研学旅行的基本内涵
(一)当前有关研学旅行的界定
在2014年4月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领导曾经对研学旅行进行界定: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里面,首次正式提出了有关研学旅行的概念,该通知中的研学旅行是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由学校组织安排,以培养中小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一种普及性教育旅行活动。该定义提出学校是研学旅行的组织方,落脚点为普及性的“教育旅行活动”。《研学旅行服务规范》(LB/T 054-2016)认为,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该定义并没有强调研学旅行的组织方,同时落脚点在“教育旅游活动”。
如果深入探讨,有必要界定“研学旅行”与“研学旅游”两者的区别。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认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根据该定义,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可以成为研学旅行的组织方,同时还强调了研学旅行作为教育教学重要方式的性质。
(二)当前开展研学旅行的特征
我国当前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在借鉴了国外发展研学旅行经验(重点是日本的经验)的基础上,特别与自身的教育管理和组织体制紧密结合,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中孵化出的一种统一组织、上规模开展的教育新方式,同时以外出旅游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也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当前政府主导开展的研学旅行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框定了研学旅行的主体。教育阶段可以划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当前,政府主导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参与主体为初等教育阶段和中等教育阶段的小学生、中学生和高中生。
第二,框定了研学旅行的组织方。根据有关研学旅行的界定,研学旅行活动由教育部门和学校进行组织,教育部门重点是发挥政策引导、指导等方面的组织作用,具体由小学、初中、高中等学校组织实施,学校是研学旅行的主办方,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以年级、班级为单位,在老师和辅导员的带领下开展。在研学旅行的组织过程中,经常也有委托旅行社等进行组织实施的情况,在此需要看到,旅行社只是接受学校委托、处于协助地位的承办方。
第三,框定了研学旅行的活动范围。结合不同年龄段中小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以及保障出行安全的需要,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小学生、初中生以及高中生的研学旅行活动范围给出了总体性的建议。
第四,规定了研学旅行的次数和时间。有关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游活动的相关通知,提出研学旅行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教育阶段各实施一次,原则上小学阶段2天1夜,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实施;初中阶段3天2夜,在初中一或二年级实施;高中阶段4天3夜,在高中一或二年级实施。学校可根据教学计划,学生活动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
第五,强调研学旅行的教学课程性质。有关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游活动的相关通知以及文件要求,需要将研学旅行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学校根据相关规定及本校实际情况可以自主开发和组织实践,一般在日常教学时间开展。因此,从教育部门的角度来看,当前开展的研学旅行是基础教育的一种独特的课程形式而存在的,因此也强调研学旅行的公益性和普及性。
(三)从“研学旅行”到“研学旅游”
当前政府主导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具有以中小学生为主体、由学校统一组织、隶属综合实践教学课程的基本特点,而那些由家长或者学生自行组织、大学生等非中小学生群体参加、在寒暑假等非日常教学时间开展的并不能算作研学旅行的范畴。
然而只要是学生群体参加的旅游活动,一般就具有开阔眼界、增长学识的目的,因此当前有关研学旅行范畴的界定与人们一般性理解之间存在很大偏差。为了推动研学旅行的下一步发展、做大做强研学旅行市场、打消人们对研学旅行理解的习惯性偏差,可以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来认识研学旅行。可以把当前政府主导开展,严格框定组织开展条件的研学旅行称为狭义的研学旅行,而把不限定学生的范围(包括中小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等)、不限定组织方(包括家长组织、自行组织等)、不限定出行时间(寒暑假期间等)的研学旅行活动,称为广义的研学旅行,或者称为“研学旅游”。研学旅行和研学旅游的划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或者综合的理解学生旅游市场。
图1 狭义研学旅行与广义研学旅行关系阐释图
三、当前开展研学旅行的现状及问题
(一)研学旅行规模比较有限,中小学尚未实现普及化
当前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主体局限在初等教育的小学和中等教育的初中和高中。截止2019年,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在校生人数分别为10561万人、4827万人、3995万人,合计为1.9383亿人(见表1、图2)。根据教育部的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4年底,试点地区约574所学校、60多万名学生参加了研学旅行活动,粗略估算截止2014年所有参加研学旅行的学生仅占所有中小学生的0.3%。根据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946所学校、3.3万名家长进行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施情况调研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学校参与率平均为38%,2018年已达到50%。2017年上海、江苏、山东、湖北、天津、辽宁等省份学校参与率均超过了50%;2018年重庆、内蒙古、北京、浙江、黑龙江、新疆、福建等省份学校参与率也都超过了50%。
表1 重点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情况一览表
单位:万人
年份
小学
初中
高中
高等教育
2010
9941
5279
4677
3105
2012
9696
4763
4595
3325
2015
9692
4311
4038
3647
2016
9913
4329
3970
3699
2017
4442
3971
3779
2018
4653
3935
3833
2019
4827
3995
4002
图2 重点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柱状图
近些年,特别是伴随“意见”的出台,参加研学旅行的学生数量有着明显的增加,不过占中小学在校生的比例也非常低,距离普及化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实际上,如果按照当前研学旅行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教育阶段各实施一次的规定,当前每年可以参加研学旅行的中小学生只有1170万人,如果所有的中小学都按照规定开展了研学旅行活动,该研学旅行市场仅占当前国内旅游市场规模的0.2%。有些学校在实际组织开展研学旅行的过程中,还将研学旅行作为了奖励,选择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出外旅游,这与研学旅行普及化以及课程性的目标要求不符。
(二)研学旅行产品开发不足,缺乏高质量产品或服务
当前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主要在学校的组织下,依托现有的旅游资源和项目,比如重点依托红色旅游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自然和文化遗产、知名院校等开展,选择的范围或者服务相对比较狭窄,说教性强而体验性、感悟性弱。虽然旅游和教育等部门积极开展研学旅游目的地、研学旅游示范基地以及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等方面的认定工作,也主要停留在现有旅游资源的遴选和推荐方面,缺乏有针对性的产品或者项目的打造。
还有的地方将研学旅行与夏令营、冬令营等混为一体,利用暑假、寒假等假期时间开展,没有将其纳入日常教学计划,商业色彩较浓,存在“旅游有余而研学不足”的问题。现有研学旅行要求的小学、初中、高中有关游览范围、次数和时间的“一刀切”的规定,忽视了地区之间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利于鼓励高质量、高水平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开展。还有当前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基本都局限在国内,虽然2014年教育部门曾经发布《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但是囿于种种原因,由学校组织的境外研学旅行活动仅有零星性的开展。
(三)研学旅行经费缺乏保障,学校组织开展能力不强
近些年,特别是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要求,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支出进一步增加。2019年,国家财政教育支出达到34913.04亿元,占到当年财政总支出的14.6%,占到当年GDP的3.5%(见图3)。当前,国家在教育领域的资金投入已经达到比较大的规模,已经较好的具备支持研学旅行上规模开展的财力条件。
图3 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及GDP的比例情况
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开展研学旅行的经费缺乏保障。我国还没有把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费用列入教育公用经费预算,相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也未将研学旅行费用纳入中小学服务业收费和代收费范围。现在组织开展研学旅行的地区,一般是按照“政府拨一点、学校筹一点、家长交一点”的方式来筹集费用,其中学生费用主要由家长负担,贫困家庭学生给予一定的减免,减免部分和随队教师费用从学校公用经费列支。在实行“一费制”的情况下,向家长单独收取研学旅行费用还面临“乱收费”的风险。“意见”提出的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尚没有有效建立。特别是,当前以研学旅行为名义的收费,还存在一定的敏感性,如果研学旅行项目不合理,特别容易引起家长的质疑。
不恰当组织研学旅行收费引发质疑的典型案例
2019年12月,长沙不少幼儿园小朋友和中小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开展了秋季研学旅行活动。然而,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这次活动给了“差评”,认为学校变相强制孩子参加,少数研学旅行活动存在价格高、质量低的问题。有的家长反映,根据研学通知,家长们要交458元,让孩子到浏阳梅田湖实践基地参加两天一晚的“学问在农忙,秋日话耕桑”主题活动。通知里还提到,如果不参加的话就会影响学生期末综合素质测评打分。家长们交钱时发现,收款方账户并非是学校,而是一个民间教育机构。家长们反映,活动的主要内容也不全是什么“秋收、夯土、泅渡、渔猎”,就是一次纯粹的秋游活动。参加该研学活动的学生还反映,“如果不去,就要在家写作业而且作业量较大,如果参加就不用做相关作业。”一些不合理的操作方式容易引发纷争和质疑。
(四)研学旅行安全心存隐忧,学校开展的积极性不高
当前学校作为研学旅行活动的主办方,大规模、高频次的组织未成年的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不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学生群体在集中出行、集中食宿、集中游览的过程中,在交通、住宿、餐饮、游览等环节都存有一定的安全隐患。而现行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不健全,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学校无论是否有组织上的过错,往往都要承担无限责任、无过错责任。不论是学校所在的地方政府还是研学旅行活动地的地方政府,都面临较大的安全压力,导致许多学校和政府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不敢、不愿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如果没有上级教育部门的强调或者要求,学校主动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意愿就明显降低。
(五)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重新恢复需要假以时日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度对正常的教学活动构成严重的冲击。截止9月份,伴随着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得到全面有效管控的现状,各级各类学校已经全面开学并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得到全面有效的防控,各级各类学校的疫情防控举措却没有放松,依旧处于高度紧张的战备状态,纷纷制定有非必要不离开校园,非必要不外出的“土政策”。比如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期间,以北京为例,中小学生如果离京外出,需要向学校填写事无巨细的行程计划并向学校报备。各类高校一般都制定有限制学生离开校园,外出必须提前申请,每天在线打卡报位置报体温,教职员工也要求每天打卡报备的防疫管理政策。2020年以来,中小学的研学旅行活动已经全面停止,何时重新启动,尚不得知。与此同时,在现有的防疫管理政策下,整个学生旅游市场,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四、研学旅游市场快速发展壮大
近些年,在政府主导发展研学旅行的过程中,人们一般重点关注了研学旅行开展以及发展情况,而从广义研学旅行,也就是学生旅游市场的角度来看,这远远不是研学旅游市场的全貌。
(一)研学旅游的市场概况
截止2019年,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82亿人,如果所有学生每年可以参加一次旅游活动,广义研学旅行市场,也就是研学旅游或者学生旅游市场规模可以占到国内旅游市场的4.7%。根据近些年旅游抽样调查资料的统计,每年18岁及以下年龄段的游客大致可以占到所有游客人次的15%,2010-2019年每年18岁及以下年龄段的游客人次增长情况如图4所示,2019年已经达到9亿人次,不到10年的时间里,增长了2.8倍。中小学生出游市场非常旺盛,中小学生旅游市场在国内旅游市场格局中已经占据有重要的地位。这还是没有考虑高等学校学生群体(大学生以及研究生等)的情况。
图4 2010-2019年18岁及以下国内游客人次
在此需要看到,研学旅游市场也就是学生旅游市场,还是具有高带动性或者是高弹性的旅游市场。截止2019年,学前教育、小学、初中以及高中的在校生人数合计为2.4亿,学生出游一般有父母以及家庭老人的陪伴,粗略估算每年的亲子旅游客群不低于上述学生群体的3倍,合计为7.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1.4%。即使按照年均出游一次估算,亲子旅游市场规模也可以占到当前国内旅游市场规模的12%,实际出游人次规模为该规模的2-3倍。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2020年10月有关研学旅游市场的专题调研,10%的受访者一年带孩子旅行超过5次,近8成受访者未来半年有亲子旅游计划;约有5成的受访者1年会带孩子旅游3-4次。53%的受访者期望花3-5天陪伴孩子出游,46%的受访者能接受3000-10000元的旅游预算。研学旅游市场还有着高出游频次以及高出游花费的特征。
(二)研学旅游的主体情况
根据教育阶段的不同,研学旅游主体包括学前教育、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和研究生,根据2019年的统计数据,上述群体的在校生人数分别为4714万人、10561 万人、4827万人、3995万人、3716万人和286万人,分别占到总在校生人数的16.8%、37.6%、17.2%、14.2%、13.2%和1.0%。
图5 2019年不同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占比情况
研学旅游市场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旅游市场。第一,研学旅游具有带动性,比如学前教育以及中小学生旅行,一般会带动父母以及整个家庭的一同出行。第二,研学旅游具有出游主体与决策主体的分离性,这在越是岁数小的学生群体中表现的越是明显。经常是家长为了子女增长见识、增进学识的目的,安排带领子女一起开展旅游活动,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之中,边游边教,寓教于游。
(三)研学旅游类型及特征
如果从整个学生旅游市场的角度理解研学旅游,对研学旅游的认识又显得有些宽泛,研学旅游需要强调游学的基本性质。不考虑由学校统一组织的狭义的研学旅行市场情况,近些年研学旅游的类型已经变的非常丰富,不断涌现出诸多特色化的旅游市场细分类型,这些研学旅游活动一般由家庭组织、自组织或者通过旅行社等专业机构来实现。
1.亲子家庭文博院馆参观。80后和90后的年轻父母,非常重视子女的课外教育,一到黄金周或节假日,经常带领子女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等文博院馆。近些年,事业型文博院馆的免费开放,刺激了学生群体的大量参观游览。
受疫情影响,调研发现文博院馆针对学生市场的展示方式发生变化。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刘媛之表示:“受疫情影响,2020年博物馆研学活动场次减少,但网络直播、网课的火热为博物馆做研学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该博物馆将“看展览学非遗”“我是小小传承人”“500娃娃学非遗”等研学活动搬到线上,开展了“非遗云课堂”,截至2021年1月,已吸引超过1.6万大小学员在线学非遗。刘媛之介绍说:“新形势让博物馆从线下走到线上,给研学旅行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2.亲子家庭户外运动休闲。为了增强子女的身体素质,父母经常自驾车带领子女选择运动拓展基地、体育场馆、郊野公园、森林公园或者自然生态景区等户外场所开展攀岩、慢跑、拓展训练等户外运动休闲活动。
3.高等学府参观游览。为了从小激励子女学习的兴趣,近些年,父母往往选择国内外的高等学府,比如北大、清华等高等院校进行参观,有条件的家庭还带领子女参观国外的一流名校,为子女树立学习的目标,从小培植立志考取名校的梦想和潜意识。
4.国学教育研学旅游。为了增进子女对国学等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近些年父母开始重视子女的国学教育。经常选择带领子女前往国学教育基地、国学文化产业园等参加以古筝、围棋、毛笔字、诗词朗诵、传统礼仪、茶道等展现传统文化内涵的体验和学习活动。
河北省衡水市孙敬学堂国学教育研学旅游项目
近些年,河北闾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建设衡水湖闾里古镇的过程中,瞄准研学旅游大市场,充分挖掘东汉著名政治家、纵横家,今衡水冀州市人,以“头悬梁,自勤苦”的事迹闻名于世孙敬的典型人物事迹,打造孙敬学堂,已经成为中国少儿知礼明孝游学圣地。
孙敬凭借其“悬梁”苦学精神,终能通今博古、满腹经纶,成为当时的知名大儒,后人对孙敬“悬梁苦读”的精神极为敬仰,并将此与战国时苏秦“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的故事揉为“悬梁刺股”,教育孩童勤学、好学。
孙敬学堂为礼孝研学游的主要教学场所,秉承了古冀州“崇德尚礼、自强不息”文化品格,延续本地儒学先贤“头悬梁”主人翁孙敬勤学苦读的精神,以“立德、养正、树人”为教育宗旨,以“读蒙经 习古礼 学国艺”体验式教学为特色,以一庙三堂为核心,有21个馆所,78个教室,可同时接待2000人体验。
5.国防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青少年群体往往对军事以及革命战争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了满足青少年的好奇心,父母也会选择带领子女前往军事博物馆、国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参观游览,实现开展国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6.夏令营冬令营活动。当前,在暑假或寒假开展的夏令营及冬令营活动并不属于狭义研学旅行的范畴,但却是典型的研学旅游活动。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获得长远发展,以促进学生之间交流、提高户外生存能力、增进团队协作精神等为目的的夏令营和冬令营活动,在学校、教育培训机构、招生机构、旅行社、OTA等的组织下迅速开展,促进了研学基(营)地以及自驾车露营地等的发展。
7.大学生毕业旅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大学生群体也具有很强的消费能力,每到毕业季,一些大城市的大学生群体以同宿舍、同班级、同年级等小群体同学结伴游的形式,开展毕业旅行活动。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俨然成为大学生群体之间的流行和时尚。
8.国外高端研学旅游活动。随着出境旅游的快速发展,大城市等具有经济实力的家庭,通过携程、凯撒、众信等OTA或旅行社的国外研学旅游项目,前往国外开展文博院馆参观、参加夏令营、童子军拓展训练、高等学府参观以及历史文化或者自然生态旅游景区、知名旅游城市的研学旅游活动。
五、下一步推动研学旅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实行发展的双轨制,努力构建大市场
日本在发展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并不讳言其经济功能和市场价值。非常重视研学旅行对于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同时在支援地震海啸灾害和核泄漏灾区重建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发挥研学旅行的作用。
当前在面临较大经济下行压力,需要强调依靠刺激内需和消费拉动经济的背景中,建议统筹考虑研学旅行的教育功能和经济功能,实行研学旅行发展的双轨制,既要主导狭义研学旅行市场的发展,又要鼓励和支持广义研学旅行市场,也就是研学旅游市场的发展,努力构建学校组织在校中小学生利用非假期时间开展研学旅行以及所有学生群体在节假日通过家庭等自组织开展旅游活动的学生旅游大市场。
从统筹所有学生群体参加旅游活动,从统筹学校组织和自组织开展旅游活动,从统筹教育功能和经济功能的角度,研究编制国家层面研学旅游发展规划的可行性,努力做大做强研学旅行以及整个学生旅游市场。
(二)积极开展基地创建,树立典型化案例
研学旅行基地是研学活动集中开展的载体,推动研学旅行基地的高质量建设对于保障研学旅行活动的高质量开展至关重要。在已经正式发布《研学旅行指导师(中小学)专业标准》(T/CATS001-2019)、《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设施与服务规范》(T/CATS002-2019)等有利于推动研学旅行活动开展和研学旅行基地建设规范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力推动开展研学旅行基地的创建工作,及时总结地区通过研学旅行基地创建促进区域旅游进一步发展的经验,树立典型案例,以研学旅游基地的创建,引导那些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等地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济宁市的“研学旅游率先突破”战略
山东是济宁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研学旅行资源丰富。孔庙、孔府、孔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更是首批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近些年,济宁市依托丰富的国学文化资源,创新实施了“研学旅游率先突破”战略,依托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积极开发研学旅游课程和活动,带动了区域旅游持续增长,成为近些年济宁市区域旅游市场格局中最为靓丽的风景线。
为了满足日益旺盛的研学旅游市场需求,济宁市通过实施“研学旅游率先突破”战略,将研学旅游列为全市旅游工作重点,出台了《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修学游发展打造全省修学游先行区的实施意见》,实施了研学旅游“十百千”工程,策划开发了10大有市场影响力的研学旅游产品,打造特色鲜明的研学旅游品牌,建设提升了100处功能完善的研学旅游基地,培养选拔1000名专兼职研学旅游文化使者。
济宁市目前共建成国家级研学基地1处(三孔),首批港澳青少年游学基地1处(两孟),市级研学基地52个。济宁市积极加强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学校、培训场所,进行改建、提升,完善配套设施,充实师资力量,先后打造了任城区南池书院、曲阜儒源儒家文化体验基地、曲阜孔子文化学院等一批研学基地。
(三)强化资金投入保障,构建稳定投入机制
大力推动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的研学旅行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研究将研学旅行经费纳入教育公共经费预算的标准和可行性,研究将研学旅行费用纳入中小学服务业收费和代收费范围的标准和实施办法,各地区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可以相对灵活的确定政府投入与家庭承担的比例,努力确保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经费的基础性投入,确保研学旅行开展的普及性和公益性。
鼓励社会捐赠设立中小研学旅行基金,研究社会捐赠支持研学旅行发展抵扣企业所得税或者个人所得税的可行性。出台贫困家庭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认定和减免标准。交通主管部门应该制定有关研学旅行公共交通收费优惠办法,事业管理型景区应该制定有关研学旅行的门票优惠办法,鼓励私人投资型景区给予参加研学旅行的中小学生门票优惠。现有研学旅行项目的收费,需要公开透明,研学旅行项目附带的针对学生以加大作业量等名义具有惩治性质的举措,以避免因研学旅行项目收费而引起家长和社会的质疑。
(四)构建安全责任体系,消除学校安全隐忧
日本在发展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构建起了政府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委托企业、家长、学生、保险公司都各负其责,形成相对成熟理性的风险管控、应对体系和责任划分体系。要消除基层教育部门和学校对于安全的隐忧,特别是学校首当其冲可能承担的无限责任,关键在于责任的划分。
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有关安全责任体系构建的建议,努力规避和分散研学旅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各地要制订科学有效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方案,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责任落实、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机制,实施分级备案制度。尽快推动将研学旅行纳入校方责任险范围,鼓励保险企业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
(五)丰富研学旅行产品,提高研学旅行质量
按照寓教于游的理念,鼓励市场主体开发有针对性的研学旅行产品或者服务。建议组织开展针对中小学校长以及教师有关旅游资源或者产品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研学旅行组织方对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认知,努力提高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水平。开展针对旅行社、OTA等研学旅行承办方的资格等级认证工作,引导和促进高质量研学旅行承办方的孵化和成长,不断提高研学旅行的策划、承办水平。
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研学旅行空间发展结构,在大力推动研学旅行国内开展的普及化的同时,提高研学旅行开展的国际化水平,开展曾经发布的《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的宣介工作。鼓励开展依托边境旅游、跨境旅游线路的研学旅行项目,鼓励境内中小学与境外相关学校在缔结国际友好学校、国际姊妹学校的基础上,开展赴境外学校的学习交流等研学旅行活动。
(六)科学开展疫情防控,制定适时重启计划
需要看到国内疫情已经总体得到有效防控的实际情况,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制定科学性的防疫措施或者计划,建议在广泛征询防疫专家建议的基础上,放松对学校等教育机构当前开展的内卷化、过度化的防疫做法,清理不遵循科学防疫规定的“土政策”。明确各类情况下学校应该承担的防疫责任,避免在防疫的过程中学校承担无线连带责任的做法。建议采用分步开展的方式,制定研学旅行的重启计划。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