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就回到那个时代,看看它们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当时,英国的大主教拒绝服从国王,逃到了法国,被路易七世保护起来,这让亨利二世大为光火,两位国王大吵一架。争吵过后,亨利二世把在巴黎的学者全叫了回来。
也有人说他们是路易七世赶回来的。
牛津的意思是“牛走过的小河”。
而公主就在这里建造修道院,并成为牛津的保护神。
传说很玄乎,但是牛津确实有很多修道院,1096年已经有人在这里授课,慢慢形成了学术中心。
1167年这些学者的到来,则宣告了牛津大学的诞生。
但最初的牛津大学并不是我们熟悉的那种大学,而是作为一个“总学”,师生团体们联合在一起,各个团体很独立。
贵族们很乐于支持学者,纷纷给捐钱或者提供帮助,现在,牛津大学最古老的一些建筑里,屋顶上绘制着各种各样的家族徽章,就是当时赞助人的家族标志。
国王和教会也都很支持牛津,但是,后来国王和教会的争端改变了牛津的命运。
这个命运拐点就在1209年,剑桥大学就因此诞生。
两个学生练习射箭,却射中了一位女子,出了人命。当地的村民非常愤怒,冲进了学校抓住肇事者和同伴,与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冲突,最后国王约翰准许绞死了这两个学生。
之后,牛津停办了五年,因为背后有三重矛盾。
首先,市民和学生的冲突没有停止,两者相处时早就积累了一些怨气,大学的英文university,本意就是保护师生不受市民迫害的团体。肇事者被绞死后,市民和师生仍然不时争斗。
最重要的是,国王和教会一直在争夺权力,王室扣押了大主教的财产,大主教就把国王驱逐出教会。而国王同意绞死学生,显然就是在打击教会。
种种原因使得牛津停办了,但是剑桥却破土而出。
一些师生为了躲避混乱,离开了牛津,来到了剑桥。这里本身也有修道院学校,还可以远离国王与教会的纷纷扰扰。
新生的剑桥大学似乎总是在和牛津唱反调。
牛津大学的校训要呈现主的荣光,写的是:无上的主。剑桥大学的校训就要体现人的价值,写着:这里是启蒙与智慧之所。
牛津校徽上的书本是打开的,剑桥的校徽上就是一本合着的书。
在宗教改革时期,牛津大学发起牛津运动,要复兴天主教,之后,异教徒入学还不给学位证。剑桥则积极支持宗教改革,不管什么教派都接受,异教徒一视同仁。剑桥接受女学生也比牛津早的多。
从分裂至今的几百年间,两所学校一直针锋相对,牛津学子说:剑桥大学不过是牛津大学分裂的一部分,犹如亚当的肋骨。剑桥学子也会反击说:牛津大学一样是巴黎大学的肋骨。
但它们的渊源如此深厚,同样为英国培养了数不清的人才,至今仍然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两座高峰。
结论:12世纪末13世纪初,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相继出现,让英国得到了大批本土培育的人才,推动了英国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