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阗敦煌:斯坦因与伯希和的“较量”私家历史澎湃新闻

斯坦因(Aurel Stein)这个名字在中国学术界并不陌生,“毁誉参半”这个成语似乎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棺钉。

斯坦因1862年生于匈牙利,十岁离开家乡到德累斯顿读书,后在维也纳大学、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和图宾根大学专攻东方学,掌握了梵语和波斯语。才华横溢的斯坦因二十一岁就获得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随后怀揣匈牙利政府奖学金赴英伦,1884年至1886年先后在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攻东方语言学和考古学。

马克·奥雷尔·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862-1943

1887年这位从小崇拜马可·波罗和玄奘的犹太人有幸来到东方,出任英属印度的拉合尔东方学院院长,他在这里兴趣盎然地研究起克什米尔古代文化与历史,学习犍陀罗佛教艺术。1899年斯坦因转入英属印度教育部工作,担任西北边境省和俾路支斯坦教育总监。这期间他最愉快的事情是抽身走出办公室的大门,奔向美丽的克什米尔高原,到高山峡谷中探险,在皑皑冰川上攀爬;进出古堡,考证《克什米尔王记》的神秘历史;探幽索隐,寻找《大唐西域记》的古道遗风。1900年他拿到清政府颁发的签证,开始自己梦寐以求的中亚探险。

斯坦因做过四次中亚探险。

第一次,1900年至1901年,从克什米尔出发,沿吉尔吉特古道,由帕米尔进入中国,经喀什、莎车、叶城、皮山,抵达和阗,发掘和阗地区的托古雅遗址、安德悦遗址、尼雅遗址。此行斯坦因拖着一千五百件文物满载而归,回到拉合尔,后藏于大英博物馆。1903年斯坦因为此次探险成果撰写了《沙漠埋藏的和阗废墟》(Sand-buried Ruins of Khotan; personal narrative of a journey of archaeological & geographical exploration in Chinese,London:Unwin,1903)一书,1907年出版正式考古报告《古代和阗考》。第二次,1906年至1908年,从白沙瓦出发,经喀什、叶尔羌、叶城、和阗,向罗布泊进发,发掘了米阮遗址和楼兰遗址,到达敦煌;在莫高窟他收买王道士,花了四十马蹄银买下大批写经;续经张掖、玉门关、哈密、吐鲁番、铁门关、库尔勒返回和阗,将“战利品”打包,装了九十三箱。1912年斯坦因发表考察报告《契丹沙漠废墟:在中亚和中国西部地区考察实纪》(Ruins of Desert Cathay: personal narrative of explorationsin Central Asia and Westernmost China,London:Macmillan),正式考古报告是《西域考古记》。

斯坦因第二次考察队在新疆

斯坦因于1907年拍摄,藏经洞前摆放的经卷和文物

第三次,1913年至1916年,斯坦因的出发地还是白沙瓦,经罕萨、帕米尔、喀什、和阗、若羌前往罗布泊盐泽西南的米阮、楼兰,又来到莫高窟。这次他花了五百两银子从王道士手中购得五百七十余件写本和绘画。离开敦煌后,斯坦因去了吐鲁番,在那里又搞到一百四十一箱文物运回喀什,此行带回共有一百八十二箱文物。他在这次探险后撰写了《亚洲腹地》(Innermost Asia: detailed reportof explorations in Central Asia, Kan-Su and Eastern Īrān,Oxford: ClarendonPress,1923-1928)。

第四次,1930年至1931年,这时斯坦因的“探险”活动已经在中国国内引起巨大反对声音,在干涉下,斯坦因这次探险活动止步于库尔勒,无功而返。回到克什米尔埋头撰写过往前三次探险的总结《在中亚古道上:在亚洲腹地和中国西北部三次考察活动简述》(On Ancient Central Asian Tracks: brief narrative of three expeditions ininnermost Asia and Northwestern China,London: Macmillan,1933),中译本名为《斯坦因西域考古记》(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

斯坦因第二次中亚探险归来之后的一年(1909),意外得到儒莲奖评委会的告知,他的《古代和阗考》荣获当年奖项。《古代和阗考》1907年由牛津 Clarendon Press 出版。《古代和阗考》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文字部分和七十余幅随文图片;下册全部是图片、遗址平面图和地图。上册有十五章。

《古代和阗考》有七篇附录,是斯坦因拜托其他学者撰写的研究报告。第一篇是沙畹的《丹丹威里克、尼雅、安德悦诸遗址出土的汉文文书考释》(“Les Documents Chinois de Danan-Uiliq, de Niya,du fort d’Endere”),第二篇是大英博物馆巴奈特等人的《安德悦发现的古藏文写本和墙壁题记》,第三篇是牛津大学阿拉伯语教授马格柳斯的《丹丹威里克出土的希伯来文波斯语文书》,第四篇是剑桥大学梵语教授卜士礼等人的《发现或收购的古钱目录》,第五篇是印度人托玛斯的《和阗藏文文献摘选》,第六篇是英国人丘琪的《和阗诸遗址古代灰墁标本检验报告》,第七篇是布达佩斯大学地理学教授洛克齐的《和阗地区沙子和黄土标本检验报告》。

《古代和阗考》的文字和图版及七篇附录是我们今天研究中亚文物的必备书之一,虽然问世八十年,但其学术价值仍是不可替代的。如和阗汉文文书,一般都被混在敦煌写本编目中,且断残严重,我们只有依靠《古代和阗考》文字、图版及沙畹的考释录文,才能将它们一一辨识并恢复原状。

丹丹威里克佛寺遗址出土,泥塑浮雕墙体装饰残片(《古代和阗考》图)

丹丹威里克住宅遗址出土,六号木版画正面(《古代和阗考》图)

丹丹威里克佛寺遗址出土壁画和题记(《古代和阗考》图)

斯坦因于1904年加入英国籍,还获得过英国爵士荣誉。1943年,八十一岁高龄的斯坦因在阿富汗考古时偶发支气管炎,因中风而死在探险的路上,就近葬于喀布尔附近的基督教墓地。

斯坦因全身心投入自己的事业而终身未娶,在考察探险时还冻掉过脚趾头。他一生节俭,没有房屋,没有私产,只有书籍和贴着标签的“私人信件”“工作记录”“地图资料”等的箱子。他对中国新疆的探险为他在西方获得极高荣誉,被称为国际敦煌学研究的开山鼻祖。赖德懋称他是同代人中集学者、探险家、考古学家和地理学家于一身的最伟大的一位人物。但是他从我国新疆、甘肃和宁夏各地劫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有莫高窟经洞中一万余卷古文书和数百幅绢画,还有新疆各遗址出土的古代壁画、泥塑、木雕和古文书等。

同一时期与斯坦因做着同样工作,甚至还存在竞争关系的还有几位探险家,如罗佛、勒柯克、伯希和等人。

伯希和是汉学研究远东学群的代表人物,他对中国西部考古的贡献不在斯坦因之下。然而那个时代斯坦因在敦煌研究的影响势头盖过了伯希和,儒莲奖的花冠最终戴在了斯坦因头上。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年生于巴黎,早年就读于巴黎斯坦尼斯学院和国立当代东方语言学院,是沙畹门下高徒之一。

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

法国人与英国人在各个方面都在较劲。几乎与斯坦因同时,伯希和受法兰西学院铭文与美文学院委托于1901年和1908年先后组织了两次中亚探险队来华,考察地包括新疆、甘肃等地。他在新疆发掘了“库尔干窣堵坡”(Kourgkan Tim)、红山(Qyzyl-Debe)、“小山”(Kichik-Debe)、炮台山(Mori Tim)、沙山(Topa Tim)、墩库勒(Tong Kül)、阿克噶什(Aqqach)、克孜尔炮台(Qyzrl-Tim)等处遗址,采集到雕塑、壁画、陶器、杂物、雕刻品或版画。

1908年伯希和到达敦煌,花了五百两银子收买王道士,搞到敦煌莫高窟晋唐写卷六千余种文书、唐代绘画二百多幅,以及幡幢、织物、木制品、木制活字印刷字模和其他法器等珍贵文物,悉数运回西贡,整理后存至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和吉美博物馆。伯希和在莫高窟详细查看了所有洞窟,对每个洞窟做了描述,特别是详细记录了洞窟中的壁画题记。伯希和是科班出身,比斯坦因专业,他从王道士手里挑选的敦煌文物与斯坦因运回英国的相比,虽然数量上略少,但精品居多。

伯希和在藏经洞翻检经卷

两次中亚探险归来,功成名就的伯希和1909年离开印度回国,1911年就职法兰西公学院,担任中亚语言历史考古学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伯希和担任过法国驻北京使馆武官;1921年他当选法兰西学院铭文与美文学院院士,1918年他接替病逝的沙畹担任《通报》联袂主编,1925年考迪埃去世后伯希和一人独自维系着《通报》运行二十年。“没有伯希和,汉学就像被遗弃的孤儿”,后人的这个评价指的就是他为《通报》做出的贡献。1939年他还被聘为中国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1945年伯希和死于癌症。

学识渊博,考证精细,是伯希和强于斯坦因之处。斯坦因的几部著作大多是搜集文献的记录,研究和考据有赖于沙畹等学者。伯希和精通汉语、蒙古文、满文、梵语、藏语等十三种东方语言,与没学过汉语的斯坦因相比,其学术水平之强,是斯坦因不可比拟的。西方学界称伯希和是“世界东方学界最高峰”,或可能过誉,但也说明其受重视的程度。

伯希和与罗振玉、王国维、陈寅恪、柯劭忞等许多中国学者相熟,而且中国学术界对伯希和的研究也比较重视,他的重要著作在这个时期都有中译本刊印:《敦煌遗书》(上海东亚考究会,1926)、《摩尼教流行中国考》(商务印书馆,1931)、《巴黎图书馆敦煌写本书目》(国立北平图书馆,1933)、《交广印度两道考》(商务印书馆,1933)、《郑和下西洋》(商务印书馆,1935)、《西域南海史地考证》(商务印书馆,1936),以及1949年后出版的《吐火罗语考》《沙州千佛洞》《卡尔梅克史评注》《蒙古与教廷》《伯希和西域探险记》《高地亚洲》等。

THE END
0.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哪个更好英国留学英国是一个很传统的教育国家,英国的院校是非常有名的,每年都会有许多的同学选择前往英国留学学习,那么,“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哪个更好”呢,让我们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吧。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哪个更好 两所大学都非常优秀,各有优势。 一、牛津大学 1、学术实力 jvzquC41yy}/gxq0ep5mk~}wg1jpplwq1~y497633757B6:284ivvq
1.世纪难题:牛津大学好还是剑桥大学好?从4个角度来对比!谈到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相信全世界学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两大院校都是“梦想的尖塔之城”的G5超级精英大学,无论从教学质量、科研实力都在世界上数一数二,那么,问题来了,牛津大学好还是剑桥大学好?接下来,就随小编来看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jvzquC41yy}/kmu0ep5zkwliwq5{gncq|njfjt15478:A3jvor
2.英国十大名牌大学牛津大学上榜,剑桥大学位居第一1、剑桥大学 创办时间:1209年 剑桥大学是1209年创办于英国剑桥的一所世界顶级名校,大学综合实力和师资力量雄厚,在众多学术领域都有着很高的影响力,自建立以来为英国培养了众多的杰出人才,包括120位诺贝尔经得主和15位英国首相。 2、牛津大学 创办时间:1096年 jvzquC41yy}/rqg3454dqv4lkcuzw8lz17>99B3jvor
3.剑桥和牛津大学哪个好剑桥和牛津大学哪个好,这两所大学都是英国最著名的大学,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一。它们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没有一个比另一个更好。牛津大学以其历史悠久、学术水平高著称,而剑桥大学则以其学术研究和教学水平著称。因此,哪个大学更好取决于个人的兴趣和需求。jvzquC41yy}/exrrcuyff~3jm1}ca:7576<
4.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应该怎么选?留学英国到底有什么优势?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一个排名世界第2,一个排名世界第3,是两所不相伯仲的大学。今天,IDP留学想为大家介绍的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应该怎么选?留学英国到底有什么优势?对此感兴趣的同学,咱们继续往下看吧! 一、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应该怎么选?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应该怎么选?下面是IDP留学为大家整理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jvzquC41yy}/kmu0ep5zkwliwq5tjnsskpmukjtlkct06A54594ivvq
5.常春藤联盟大学VS牛津剑桥,到底谁更难进?此外,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虽然也看重学生的平时成绩,但更倾向于用期末考试评价学生;而常春藤大学们在期末考试和平时表现的看重比例更为接近,还非常关注学生平时的作业情况。 — 申请难度 — 从申请难度方面来看,常春藤学校的竞争无疑比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更为惨烈。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美国大学的2022届RD录取放榜中,又是jvzquC41yy}/7:thhgx/exr1ctzjeuj1fgzbkud;38=80qyon
6.化工学院开展本科生“牛津剑桥名校访学”活动近日,化工学院组织并全程资助的首届优秀本科生“魅力化工——牛津、剑桥名校访学”项目圆满结束。期间化工学子访问了四所世界顶尖学府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的化学及化学工程系以及中化集团欧洲总部。此次访学,同学们在拓宽视野,感受化工科技前沿魅力的同时,也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jvzq<84engz/zsyw0gjv0ls1kplp1:5381963;3jvo
7.北京理工大学研讨会分为创新科技和可持续发展两个分会场,涵盖机器人、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与医学、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多个领域,邀请了来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三所院校的11位专家学者。牛津大学Rogers教授、Hawes副教授、 Mykhnenko副教授、Hopkins副教授、Howard副教授,剑桥大学Lio教授,北理工计算机学院牛振东教授、信息与电jvzquC41dkz/gmz0ep5yy€4z|y5y{my416?7dm8778>2g=7g8:8bfA74c46f;l:;f0nuo
8.牛津与剑桥大学的比较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都是英国最负盛名的两所大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它们都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大学,拥有众多著名的校友,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首相、总统和其他著名人士。 牛津大学位于牛津市,是一所位于英格兰南部的研究型大学,成立于1167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它拥有超过22000名学生,其中包括来自世界各jvzquC41yy}/exrrcuyff~3jm1}ca:<7339
9.学理论与政策团队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天津大学团队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欧美名校,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墨尔本大学等亚太名校,布鲁金斯学会、Peterson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美国未来资源研究所(RFF)、应用系统分析国际研究所(IIASA)、牛津能源研究所、国际能源 jvzq<84o{uuf0}ow0gjv0ls1kplp1:8:31797>3jvo
10.王希勤等:清华大学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融通战略研究型大学发端于德国。在实践中,教学与科研结合的理念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雅典学派”,并被欧洲大陆继承。文艺复兴时期,伽利略将真理的论证方式建立在经验观察和理性说服的基础上,开创了西方科学体制化的先河。这种制度后来遍布整个欧洲,在17世纪成立的英国皇家学会和法兰西科学院,以及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古典jvzquC41h|mie7msw0kew7hp1ktgq862:7558A50j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