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
今天,我们迎来了第37个教师节
“老师”,一个看似平凡的称谓
却肩负着不平凡的使命与责任
他们勇担时代使命
将“立德树人”四个字
牢牢扎根在心里
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部分SIGS教师
回顾在过去的一年里
他们对学院、对学校、对社会的种种贡献
用心感受他们对清华学子的悉心培养
用心体会他们为助力建设教育强国
而无私奉献清华力量的精神与担当
恪守育人初心,践行教学使命
袁春、王智负责的慕课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根据《关于开展2019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9〕32号)等文件要求,经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申报推荐,组织网络评审和会议评审,认定“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一流课程717门,我院2门慕课获此殊荣,分别是“大数据机器学习”(袁春)和“高级大数据系统”(王智)。
三门课程获评2020年“清华大学精品课程(研究生)
清华大学公布了2020年“清华大学精品课程(研究生)”名单,我院共3门课程获评,获评课程数量创历年新高。3门课程分别是“职业伦理”(课程负责人:王蒲生)、“硕士生英语”(课程负责人:李向明)以及“材料学基础”(课程负责人:赵世玺)。
六位教师在清华大学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荣获佳绩
清华 SIGS 获批7项清华大学2021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近日,清华大学公布了2021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名单,我院5项教师项目和2项学生项目获批立项。教师项目分别是“全域化+全链条校企联合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建构”(金欣)、“兼具研究探索性和工程应用性的‘仓储系统建模与分析’课程建设与改革”(杨朋)、“基于智能学习的预习课程开发”(林健武)、“《工程伦理教学案例集》教材建设”(雷毅、李平,我院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联合申请)、“临床医学院-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医工结合硕士生联合培养项目”(何作祥,我院与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联合申请)。
四位教师荣获2020年度清华大学年度教学优秀奖
经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 2021 年第2次会议审议通过,我院教师王蒲生教授、黄维教授、吴志勇副研究员、张若兵副研究员荣获2020年度“清华大学年度教学优秀奖”。
多个项目荣获2021年度清华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
近日,清华大学公布了2021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我院王蒲生教授负责的项目“凸显‘立德树人’的《职业伦理》教学体系探索”(王蒲生、李平、倪士光、王晓浩、郝治翰)和黄维教授负责的项目“‘互联网+创新设计’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黄维、聂晓梅、杨斯蘩、杨余久、黄海青)荣获二等奖,高虹教授参与的项目“新时代高校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荣获一等奖。
聚焦科技前沿,勇拓创新之路
刘碧录团队发现纳米尺度下二维Bi2O2Se平面外方向的单极性阻变特性
李佳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化学系王定胜团队开发新型单原子Pt催化剂
张旻、王晓浩团队通过静电调控实现柔性微型机器人高机动性
刘碧录、邹小龙团队在转角黑磷烯体系中观测到莫尔调制的光学效应
成会明、刘碧录团队开发出基于二维矿物材料RRAM器件的非马尔可夫链
刘碧录团队开发直接电解盐水制氢的高效稳定新型催化剂
弥胜利课题组发文阐述抑制胆固醇合成酶HMGCR导致肾细胞癌生长加速的调控机制
李星辉团队发文阐释高通量纳米结构全息光刻高效调控机制
杨诚/康飞宇团队发文揭示多物理场视角下锂金属负极的多形体演化机制及调控策略
陈道毅课题组在可燃冰降压开采联合CO2地质修复方面研究获得新成果
三篇论文入选2021年机器人技术与自动化会议(ICRA)
刘晓及合作者研究揭示中国汉族人群皮肤微生物组特征
孙波及其合作者在《自然·通讯》发文阐释材料绝热的新机理
马少华、黄来强团队在《细胞》子刊发表类器官研究重要成果
成会明、刘碧录团队提出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化合物二维材料:可控制备、高质量材料及生长机理
张锡辉课题组在《npj-气候与大气科学》发文
六篇论文入选2021年人工智能会议AAAI
徐弢团队首次提出活体喷墨生物3D打印中“生物像素”的概念
吴乾元、吴光学获ISO卓越贡献奖
刘碧录获纳米研究青年科学家奖、2021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近日,2021年度二维材料纳米研究青年科学家奖(NR45 Young InnovatorsAward)获奖者名单公布,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材料研究院副院长刘碧录副教授入选。8月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1年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刘碧录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李轶团队项目在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中喜获佳绩
多位教师入选2020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多位教师荣获2020年度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
倪凯、周倩等荣获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多位教师荣获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近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颁发了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主要授予为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我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方东平、武晓峰作为完成人共同申报的“超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创新与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李勃参与的“超微型片式阻容元件精密制造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王黎明、戚铭尧、金爽三位老师参与的项目成果均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高风亮节沐杏雨,笃行致远入人心
多位老师获清华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
多位老师获清华大学2020年度学生工作荣誉表彰
林功实、郭继华教授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刘碧录、谭英及梅红伟获评2021年深圳市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近日,2021年深圳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名单公布,我院教师刘碧录、谭英获评优秀教师,梅红伟获评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王飞副教授荣获佛山市十佳“安全工匠”称号
赵世玺获评2020年度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
经2021年学校第十四届党委第一百六十九次常委会会议讨论通过,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材料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赵世玺获评2020年度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
“愿作园丁勤浇灌,甘为蜡炬尽燃烧”
关志成:行政科研双肩挑,北深两地齐开花
“以办奥运的精神,以急行军的步伐,搞好学科建设。”
毛乐山:坚守工作阵地,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我们一定能捍卫自己为之奋斗的学科阵地,那句响亮的‘厉害了,我的国!’不应光是靠说出来,而是要脚踏实地,真真正正地干出来!”
戴吾三:在改革开放的热土上传承清华人的精神与担当
“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我深知精神补钙对于青年人成长的重要性,我非常愿意充当90后学子的前辈,向他们传递正能量。”
贺克斌:在新时代的蓝天下闯出一条新路
“奋斗与创新并存,在世界舞台展现清华精神和中国声音。”
彼得·罗素:在“拥抱未来”之城共谱未来人居教育蓝图
“我希望通过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助力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进一步迈向世界一流国际研究生院的目标,助力深圳成为更加国际化、更具影响力的城市,与师生们以及海内外合作院校、机构一同努力,共谱21世纪建筑学教育蓝图。”
赵世玺:做老师是我一生最正确的选择
“心怀感恩,爱国爱党,牢记清华人的责任与使命。”
钱翔:创新造就未来,踏实成就理想
“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不应该只是为了发表论文而发表论文,而应该是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其中值得深入探索的科研问题,挖掘其中的学术深度。”
媒体报道
过去的一年,他们这样报道SIGS老师们
成会明院士:弘扬科学家精神,做新兴产业的支撑者和创造者
Peter E. Lobie:深圳是适合开发生物医药项目的理想之地
他是世界癌症领域研究人生长激素的领军人物;他拥有超过28项国际专利,曾获得24个国家级研究基金;他还曾受聘于多家国际知名药业公司,领导过10余个商业项目,累计金额超过800万美元。他就是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全时长聘教授Peter E. Lobie院士。
对话大卫·帕特森:建设以深圳为根节点的RISC-V全球创新网络
2019年11月,深圳把RISC-V的开山鼻祖、2017年图灵奖获得者、国际公认的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顶尖科学家大卫·帕特森(David Patterson)教授请来了,依托清华-伯克利深圳研究院(TBSI)建设RISC-V国际开源实验室。深圳,对人才的吸引力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RISC-V国际开源(RIOS)实验室主任大卫·帕特森怎么说。
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名单公布,我院团队榜上有名
深圳市先进电池材料集群负责人,深圳市清新电源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材料研究院副院长李宝华认为,深圳市作为国内锂离子电池产业的核心引擎,前期在消费类电子和动力电池方面积累了雄厚的产业创新技术,实现了动力电池技术和相关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已在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电池回收、氢燃料电池、储能应用、装备制造等产业链占据了领军龙头地位。
深圳卫视|王学谦:深圳有创新基础和能力实现航天科技颠覆性创新
近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智能控制与测试研究所所长王学谦接受深圳卫视《晚间报道》采访。王学谦认为,深圳市具备优越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有能力、有责任去实现这种颠覆性的创新,为国家的科技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和助力。
《走向深蓝》 | 海为科技狂—— 深圳激活蓝色引擎打造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
深圳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在海洋领域,各级创新平台已达34个。清华大学以深海科学和技术为切入点,多学科研发,不断聚焦海洋高端装备、海洋能源、可燃冰等具有重大产业应用前景的领域。
深圳科技达人 | 清华SIGS教师戚铭尧:物流“神算”畅通城市
今年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颁发了“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智慧口岸智能通关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成果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作为项目参与者之一,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物流与交通学部副教授、博导,物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戚铭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物流就像城市的血液,通过动脉和毛细血管将养分送达城市的每个角落,而运筹优化、智能算法则可以让城市运转更加健康和通畅。
纸短,情长
还有很多很多
默默坚守在各自岗位的老师们
也许没能在此一一列举
但,他们行胜于言的品质
还有他们默默付出的背影
早已印刻在SIGSers的心中
他们永远是学生坚实的后盾
也是校园里温暖的守候
“山高水长有时尽,唯我师恩日月长。”
人们常说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有老师的陪伴
我们仰望星空,践行清华精神
有老师的指引
我们脚踏实地,坚守清华担当
何其幸运,人生有你
万语千言,唯有感恩
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
SIGSers祝全体老师们
节日快乐!
策划|宣传与公关办
编辑|叶思佳
排版|蒋坤伦
新浪微博:@清华SIGS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