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确,有的人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一般;而有的人死了,却雁过留声,数百年后人们依然为他的事迹所感动。
2004年,第一个拿到我国绿卡的外国人寒春即是后者,她有着崇高的信仰,深厚的情怀,让无数人动容。
寒春,原名叫琼·辛顿,1921年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州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塞巴斯蒂安·欣顿是一名律师,母亲卡梅利塔·欣顿是一名教育家。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寒春学业上有了很好的保障。在帕特尼中学毕业后,她考入本宁顿学院攻读物理学专业,后在芝加哥大学读研。1944年,年仅23岁的她,即获得威斯康星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从今天来看,寒春实打实的就是一个天才少女。
1942年,正值二战,美国实施“曼哈顿计划”,即利用核裂变反应研制原子弹。该计划前前后后耗时三年,集中了全美、乃至西方所有国家最顶级的科学家,来保障该计划的圆满成功。在物理学领域,男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参与本项目的科学家大多数是男性,只有少数的是女性,而其中就有寒春。
两颗原子弹共造成了40万人死亡,直接导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大大加快了二战的进程。当这一让人振奋的消息传到美国,传到曾参与该计划的寒春耳中时,却给她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明明自己投身的是无比高尚的事业,希望能够造福于全人类,但是此时此刻却给数十万的无辜平民带来厄运。
恰逢写下畅销著作《红星照耀中国》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陕甘宁边区结束采访后,将手稿编辑成《西行漫记》一书,并瞬时红遍了全球。在那个峥嵘岁月里,《西行漫记》犹如一扇打开中国、中国革命、中国风土人情的窗,让全世界人民得以了解真正的中国。
1948年,寒春在时隔11年后,再次踏上这方热土(1937年,年幼的她曾初次来到中国,后因战乱返回美国)。此次的到来,寒春的目的很明确,在宋庆龄引荐后,很快和我党取得了联系,并在一年后最终来到延安。
在这里,寒春被安排从事农牧业技术工作。物理学博士做这些工作,简直是小菜一碟。对于此,有的人认为大材小用,然而寒春却不这么认为。她扎扎实实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任劳任怨,爱上了这里的一草一木。
也是在这一年,她遇到了三年前一直奉献在这里、同样是专家的阳早。两人一见如故,结为夫妻。
事实上,夫妻两人在延安找到了为之奋斗终生的有意义的事:发展奶牛培育研究,改良奶牛品质。1955年,丈夫阳早任奶牛场副场长,妻子寒春负责技术。一时间,延安的奶牛行业有了飞速发展,其实,除此之外,夫妻两人还改良农机器具。其中有一款青饲料铡草机至今仍被使用,在当时销售累计曾一度达到100万台。
1966年,党中央考虑到夫妻两人在延安工作的7年时间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将其调到首都北京,负责文艺事业。这比以前的工作要轻松很多,地位也高,但是寒春夫妇,在3年后,重操起了旧业,继续养牛和进行农机改良。
此后的岁月里,夫妻两人比翼齐飞,先后获得过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国际合作奖”、“白玉兰荣誉奖”、“个人贡献奖(金牛奖)”、“特殊功勋奖”,还被聘请为机械部顾问。这些荣誉取得的背后,是他们最初的本心和艰辛的努力。
2003年12月,一个寒冷的冬夜,寒春的丈夫阳早在奉献了将近六十余载的青春后,在北京去世,享年85岁。7年后,寒春也走完了最后的光阴。
寒春病逝,在国内引起了极大轰动。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任副总理的李克强等第一时间代表国家向英魂表示沉痛哀悼,并对家属进行亲切慰问,展现了对我国做出卓越贡献的寒春同志最高的礼遇。此后,各界人士也不约而同地来到中国农机院,一起追思这位国际主义战士。
寒春生前曾说:“站在人民之中,与大家一起改造整个社会,用双手建立一个没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美好而富有的新国家,才是真正的幸福。”
一个土生土长的西方姑娘,却有着深厚的共产主义情怀。她和丈夫是平凡的,却同样又是伟大的:其事迹值得每个中国人铭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