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王星导弹是乌克兰自主研发的武器,基于苏联旧有的技术进行改进,射程大约为300公里。2022年,海王星导弹成功击沉了俄罗斯的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这一事件在乌克兰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也让海王星成为他们国防的象征。根据当地媒体的报道,案件发生后,儿子曾试图与乌克兰的导弹研发人员接触,并提出支付一定金额来交换相关技术文件。然而,这一举动被乌克兰安全局识破,最终他被当场逮捕。而父亲也未能幸免,被指控负责协调物流和运输工作。乌方强调,这是一宗间谍案件,依据他们查获的电子设备和文件副本,父子俩的目标是通过渗透军工供应链,获得导弹的核心设计技术。
事件曝光后,引发了乌克兰国内政治上的讨论,一些议员开始要求审视与中国的技术合作,但也有声音警告不要将这起个案政治化。中国外交部对此表示高度关注,要求乌方保障中国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中国驻乌大使馆也积极提供领事保护,协助处理此事。根据乌克兰的法律,间谍罪最高可判处10至15年监禁,并处以财产没收。目前,父子俩被关押在基辅的拘留中心,检方有60天时间展开调查,并决定是否起诉。
历史上,类似的案件审理周期通常为11个月,但由于当前处于战时状态,这一案件的处理可能会加速。自2022年以来,乌克兰已破获了14起涉及军工间谍活动的案件,涉案的国家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等。中国的导弹技术,尤其是鹰击系列,早已超越了海王星导弹的水平,鹰击12超音速、鹰击18亚超音速和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更是中国自主创新的代表,外界普遍认为,中国并不需要通过窃取中等技术来提升自己。因此,尽管乌方声称掌握了证据,显示父子俩准备将这些技术资料带回中国,但外界仍然对其动机和背后的真相持疑。
事实上,这对父子在乌克兰的生活并不简单。儿子被学校开除后,并未立即回国,反而选择了留在战乱中的乌克兰。最初,他通过社交平台发布支持乌克兰的言论,展示当地生活,以此吸引关注。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他看到战场上散落的武器残骸,便开始捡拾导弹碎片、弹头部件等,经过加工后将这些零件制作成钥匙链、饰品等小物件,卖给中国网友。这些小物件以几百元一个的价格销售,无需大额投资,却能带来可观的利润。父亲则负责运输和分销,他多次来乌克兰办理商务签证,实际上是为了帮助儿子进行这些交易。然而,他们忽视了乌克兰对军工物品的严格管制,部分出售的残骸零件涉及海王星导弹,最终引发了乌克兰安全局的注意。
更为不幸的是,儿子曾试图购买一些完整的导弹零部件,并与一名“中介”接洽,而这名“中介”实际上是乌克兰安全局的线人。在交易过程中,父子俩被当场抓获,随身携带的电子设备中也暴露了他们的交易记录和生意链条。此时,网上出现了一个帖子,称这对父子其实是乌克兰的支持者,卖掉这些导弹残骸的钱打算捐给乌克兰政府,尽管这种说法未能被证明。尽管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为乌克兰贡献力量,但其行为在乌克兰政府眼中已构成了严重的间谍行为。
随着事件的发酵,有中国网友深入挖掘,发现父子俩并非职业间谍。儿子在留学期间成绩差,学校开除后,他便转行做起了视频博主,借助战争前线的内容吸引观众并顺带售卖这些战场上的“战利品”。父亲则多次往返中乌之间,负责运输和分销。根据网民的分析,这对父子其实只是在进行一项简单的生意,捡拾废旧物件、加工并售卖,偶尔捐点钱给乌克兰政府作为掩饰。然而,乌克兰正处于战时状态,他们显然碰到了“雷区”。
最终,乌克兰总统办公室表态,将依法严惩此类行为。而中国外交部则再次要求乌方保障中国公民的合法权益,强调父子俩应配合调查,提供捐款记录和乌克兰支持者身份的相关证明。或许这样可以减轻他们的罪行,甚至可能在坦白的情况下获得宽大处理。此案也提醒所有在海外的中国公民,务必遵守当地法律,尤其是在涉及敏感物品时,千万不要冒险触犯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