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间谍,中国古时通常称其为细作或奸细。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进入近代,各国日益重视情报工作,许多国家纷纷建立了专门的间谍情报机构。这些机构派出的间谍,既可能是他国的间谍,也可能是那些背叛自己国家,向他国出卖机密的叛徒。这些人一般被称作间谍,不论其身份背景如何。
间谍往往活动在各国的关键场所,甚至是一些著名的学府中,也难以避免间谍的潜伏。例如我国的清华大学,便发生过一件令人后怕的间谍事件,这件事至今被谈论不已。
二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苏两大超级大国间的博弈成了世界政治的主旋律。各国在这场冷战对抗中纷纷强化了间谍与情报的收集工作。我国与苏联的关系较为紧密,而美国则对我国心怀敌意,频频进行间谍活动。李克夫妇正是代表美国执行间谍任务,试图从清华大学收集情报。
李克夫妇,男叫李克,女叫李又安。为何这对美国人会取中国名字?原因在于,他们两人学业突出,都在认真学习汉语,并且对中国文化有深厚兴趣。因此,他们互相为对方取了中文名字。李克和李又安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研修汉语,得到导师的高度评价,并获得了到中国的留学机会。
他们能够获得留学资格,足以证明他们非常优秀,然而李克的身份却极为复杂。李克原本是美国海军的一名情报员,这样的背景注定了他与我国的立场必然对立。
在海上美国军舰上,昏暗的灯光下,李克正与美国情报机关的高级官员会面。在李克即将赴中国之前,美国情报组织突然找到了他,要求他继续为美国效力,收集中国的政治、军事情报。李克明白自己已被卷入间谍活动,但他没有拒绝的理由:一方面,他作为海军情报员,已熟悉情报工作,拥有独特的情报收集方法;另一方面,李克本能地感到应忠诚于自己的国家;再者,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
于是,李克和李又安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程,正式开始了他们的间谍生涯。刚抵达中国时,他们年纪尚轻,热情、开朗,待人友好。他们与学生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常送些小礼物给学生,也会给邻居带些甜点,大家都没有怀疑他们会是间谍。
然而,做任何事情都有风险,即使他们行事小心翼翼,也难免露出破绽。因为他们心怀不正,内心充满了恐惧与不安——就像中国古话所说的“做贼心虚”。
他们究竟是如何露出马脚的呢?清华大学汇聚了大量的精英学者,李克夫妇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偷偷获取了很多重要的情报。此外,他们还以教师身份,借用学校的图书馆收集中国的资料,并通过这些信息传递给美国情报机构。与此同时,他们还举办了多次宴会,试图接近那些亲美的人,获取更多情报并将其上报美国。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频繁的宴会已经引起了国家安全局的注意。
直到1951年,李克夫妇的间谍身份终于被坐实。关键的证据来源于清华大学的一名学生——英若成。他后来成为了我国知名演员、翻译家和话剧导演。英若成一直把李克夫妇视为尊敬的老师,但他细心观察后发现,他们常常夸奖外国的东西比中国好。英若成因此对李克夫妇产生了怀疑。1950年10月,我国务院下达了《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要求全面搜查特务、间谍等反动分子,李克夫妇自然感到压力山大,不敢再公开与外界联系。
随着朝鲜战争爆发,我国与美国的关系愈加紧张,国内反美情绪高涨,李克夫妇也从之前的受人尊敬转变为人人避之不及的对象。在这一关键时刻,美国海军还特意发来一封信,信封上赫然写着“海军上尉李克”,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军官。
此时,李克夫妇决定逃离中国。但在当时,每个出境的人员都需要接受严格的审查,特别是外国人士,国安早已盯上他们,怎会让他们顺利离开?于是他们没有办成出境手续,只能在等待“手续办理”的过程中焦虑不安。
终于,李克夫妇意识到自己已经暴露。一次偶然的争吵,李克竟然口无遮拦地说出了“我们的信仰是虚无的,资本主义社会才是最后的赢家”这样的话。这些话被英若成及时记录了下来,并交给了清华大学校长。校长立即将此事报告给国家安全局,英若成与妻子吴世良也积极配合,继续搜集证据。
他们成功通过多次与李克夫妇的接触,取得了更多有力的证据,最终,1951年7月,国家安全局决定逮捕李克夫妇,并开始了对他们的审讯。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李克认罪当天,美国特工竟然趁机向他的食物中投毒,企图杀害他。幸运的是,李克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幸免于难。对此,李克彻底与美国决裂,并向我国揭露了美国间谍活动的内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情报。
从这些事实来看,李克夫妇之所以得以释放,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李克夫妇对我国的损害和情报收集并未达到重大程度;第二,他们在审讯中表现出良好的认罪态度,愿意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第三,李克所提供的情报对我国的安全有重要意义,功过得以相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