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日,一位文史学者在香山深处偶然发现了一座普通墓碑,碑文上的名字却让他震惊不已——金无怠。这个在美国中情局潜伏37年的传奇人物,1986年死于美国监狱,遗体葬在异国他乡,为何墓碑会出现在北京香山?
从满族旗人后代到燕京学子
1922年的北京城还带着清末的味道,金无怠就在这个新旧交替的年代出生了。说起来挺有意思,他后来跟妻子吹嘘自己是爱新觉罗后裔,住过王公府邸,其实都是编的。
真实的金家不过是广州驻防八旗中汉军正黄旗的普通旗丁后代。金无怠的父亲金国宝,字孟仁,算是那个年代比较有见识的人。中过举人,还去法国留学过,这在当时确实不多见。
回国后,金国宝先后在广东、江苏等地工作。最后在萧友梅的邀请下,进入北平女子高等学校教诗词古文,后来又到北京交通大学当老师。
金国宝有两位夫人,原配生了一个儿子叫金无病。侧室生下了孔章、无忘、无怠、无骄四个孩子。金无怠常年和母亲、兄弟们住在香山,远离市中心。
金无怠还有个姑姑金琼英,这位比金无怠那些夸张描述要精彩多了。金琼英在北京中法孔德学院读书,是钱三强的校友。钱三强在回忆录里还特意提到过金琼英的乒乓球技术,说她拿过北京女子乒乓球比赛冠军。
许多年后,金无怠重回北京时,专门提到过这位姑姑。他对妻子周瑾予说:"我姑姑在云南大学教书,她赶来北京看望我,头发都花白了……无需多言,我就能猜到,她是怎样熬过来这些年的……"
金无怠的小学在香山读的,但他父亲从没放弃对几个孩子的教育。金国宝极力培养他们,让他们从小就有出色的语言能力。这种早期训练,为金无怠日后的工作埋下了重要伏笔。
1939年,17岁的金无怠中学毕业,满怀信心报考燕京大学,结果落榜了。这对一个自认为成绩不错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个打击。但金无怠没气馁,转年再考,这回终于如愿,成了燕京大学新闻系学生。
燕京大学在那个年代可了不得。这所由美国及英国基督教教会在北京联合开办的大学,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环境最优美的大学之一。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深深影响着每个燕大学子。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燕京大学被迫关闭。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被侵华日军封闭的燕京大学内迁成都办学。金无怠辞别父母亲人,孤身随学校到成都继续学习。
那时的成都,条件艰苦得难以想象。但金无怠后来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无论当时的环境多么艰苦,燕京大学教授给我的知识,都是我一生难以用尽的存在;若无燕大的教导,我将一事无成。"
在成都的燕大校园里,金无怠给同学们留下的印象颇为特别。钱江从金无怠的同学张澍智那里了解到:"那时的金无怠穿着特别土气,从不穿西装,几乎全是长袍大褂和布鞋。同学们都认为金无怠很寒酸,但接触他后发现,金无怠记忆力超强,功课也很棒。他擅长英文,相当爱国。"
1944年,金无怠离开了成都的燕大校园。就在这一年,恰逢英国军事代表团在中国招聘中文翻译,金无怠抓住机会,成功被录取。此后他开始了与外国机构打交道的职业生涯。
潜入美国情报核心的漫长路
抗战结束后,金无怠相继到国民政府麾下广播台和联合国善后救济公署工作。1948年,他考入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次年跟随美国总领事馆到香港工作。
能和美国总领事馆一起去香港,说明华人出身的金无怠凭借自己的努力,初步得到了美国人的信任。但这只是危险工作的开端。
朝鲜战争爆发后,金无怠接受美国调派,深入朝鲜,成为美方翻译。他很清楚,自己的一举一动全部处在美方情报局监视下,不能有半点马虎,否则就会永远把生命留在朝鲜战场。
最痛苦的时刻出现了。某天,美国人把金无怠带到战俘营,叫他审讯自己的同胞。看着那一双双愤怒的双眼,金无怠的心一下子冲到嗓子眼。
他知道,自己在同胞眼里就是彻头彻尾的"背叛者"。哪怕他再煎熬,也必须扮演好他的"角色",不能让一切功亏一篑。
他表现出比美国人更凶狠的模样,恶言恶语"审问"所有同胞。背着美国人,偷偷记下各种信息,把有关背叛者和美国内部的消息秘密传回国内,帮助祖国避过美国人的陷阱,甚至反其道而行,策反美国人,得到更多卧底。
那是一段无比难熬的时日。1952年,金无怠的表现终于让美国FBI正式收入麾下,到冲绳分局工作。
1952年对金无怠来说是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正式进入了美国的情报系统,开始了长达近三十年的潜伏生涯。起初,他只是在冲绳的外国广播情报处工作,主要负责监听中国的广播,然后翻译成英文。
在冲绳工作期间,区启明成为了金无怠的单线联络员。这个安排极其重要,因为它确立了金无怠在美国情报机构内部的真正身份。
1961年,机会来了。美国中情局加州圣塔罗沙分部需要一名精通中英文的雇员,区启明鼓励金无怠去美国本土,真正渗透进美国中情局。这个决定需要巨大的勇气,因为一旦暴露,等待金无怠的将是死路一条。
到美国后,金无怠成功进入中情局加州分部。他工作勤恳,为人谦逊,很快获得了同事们的好感。更重要的是,他表现出了极强的业务能力,这让华盛顿的中情局总部注意到了这个华裔译员。
但要真正接触到中情局的核心机密,金无怠还面临一个巨大的障碍——他的中国国籍。美国人可以信任他的工作能力,但绝不会让一个中国公民接触到真正的机密文件。
1965年,经过深思熟虑,金无怠做出了一个痛苦但必要的决定:主动放弃中国国籍,加入美国籍。这个决定对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痛苦的,对金无怠这样一个爱国者来说更是如此。
加入美国国籍后,美国人对金无怠的信任度确实大大提升。为了进一步消除美方的疑虑,金无怠还采用了一个巧妙的策略:在美国大肆置办产业。他用从组织那里得到的100万美金活动资金,在美国购置了大量房产,通过出租获取巨额收入。
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成功案例——一个华裔移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美国站稳了脚跟。这种表面上的成功彻底打消了美国人的怀疑。
1970年,金无怠迎来了事业的重大突破。他被提升为中情局译员兼分析员,获得了接触最机密情报的权限。这意味着他终于进入了美国情报系统的核心圈子,可以接触到真正有价值的情报。
就在这个时候,金无怠发挥了他最重要的作用。1970年10月,他得知了尼克松总统有意访华的内幕消息,立即将这个情报传递给了组织。
得知尼克松政府希望和中国建交的机密文件后,中国领导人掌握了美国的底牌,立即调整了对美态度,制定了一系列最大化中国利益的政策。
金无怠传递的情报不仅限于中美关系。他还把美国政府对越南战争的政策传递给中国,让中国和北越能够及时了解美国的行动和变化,在战略上获得了巨大优势。
致命的背叛与绝望的抉择
1985年的美国秋天格外寒冷,对于正在享受退休生活的金无怠来说,这原本应该是人生中最安逸的时光。他以为自己将就这样平静地度过余生,就像一个普通的美籍华人退休公务员。
但命运往往在人最放松警惕的时候给出最致命的一击。事情要从一个叫俞强声的人说起。
俞强声,194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官僚家族。他的父亲俞启威,又名黄敬,曾经是位重要人物。
俞强声毕业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是康生的干儿子,经康生推荐进入安全部门,并很快得到晋升。到了1980年代,俞强声已经是负责美国情报工作的总负责人、北美情报司司长、外事局主任。
1985年的某一天,俞强声在安全部里发现了一个叫王的女特工,她掌管着该部在北美地区活动的资料。俞强声开始每天注视王女的行动和她所处理的数据。
机会来了。某天,俞强声在王女的桌上看到了一份文件,上面赫然写着一个潜伏中情局的间谍将在特定时间到北京的行程,以及下榻的旅馆名字。那个间谍的代号让俞强声心中一动——这个人就是金无怠。
俞强声做出了一个震动整个情报界的决定。他联系了美国中情局,告诉他们中国在美国中情局内部有一个潜伏了三十多年的间谍。
1985年9月,美国联邦调查局中国反情报组组长史密斯接到了一通改变历史的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个神秘男人,从北京打来的。这个人自报家门:"我是中国情报部门负责美国情报的俞强声,我想跟你们合作。为表诚意,我将告知潜伏在你们中情局33年的中国间谍。"
对美国情报界来说,这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中情局委托美国联邦调查局对金无怠展开代号为"鹰爪行动"的调查。
联邦调查局的探员告诉金无怠,他们已经监视他两年多了,并向他宣读了1982年2月那次北京之行的详细记录。特别是道出了他与上级区启明在香港的会面及其内容。
当探员说出那些只有金无怠和区启明才知道的细节时,金无怠的脸色终于变了。他知道自己遭到了出卖。
就在金无怠以为还有转机的时候,某位探员抛出了"重磅炸弹":"你在1983年9月去了香港,和一个叫区启明的中方情报者见面。"
金无怠的双眸瞬间睁大,像是纠结了片刻,最后还是叹息一声,说了句:"你们的字,写错了一个……"就这样,他承认了自己的身份。
被捕后,金无怠给妻子周瑾予写了一封信,道明前因后果,希望周瑾予帮自己求助中国政府。但中方拒绝了周瑾予的请求,并对外表示:"中国珍惜和平,从未向任何国家派遣过特工,也不认识这位金无怠先生。"
1986年2月,美国法院判处金无怠17项罪名成立,准备在同年3月予以正式定刑。面对即将到来的重刑,面对祖国的否认,金无怠陷入了绝望。
渐渐的,他的双眼湿润了。他弯了弯唇角,这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笑容。动作缓慢地,他拿起一个装垃圾的塑料袋,套在自己的脑袋上,然后用鞋带狠狠抓住袋子口,断绝了空气的进入。
金无怠用死亡保全了所有关于祖国的秘密,他没有愧对祖国对他的培养和信任。
香山墓碑:英雄的最终归宿
墓碑高约1米左右,宽50厘米,厚20厘米。上面刻着简单而庄重的碑文:先父金无怠之墓,1922—1986,立碑人子巨石、鹿石;女美石。
2018年3月中旬的一天,一个叫钱江的人走出设在北京大学校园内的燕京大学校友会办公室。钱江是个文史学者,他的父亲曾经是燕京大学的学生,和金无怠是同学。
4月的某一天,天气尚有些许微凉,钱江和夫人从朋友那里拿到具体地址后,乘坐交通工具来到熟悉的香山。他们从山下步行至玉皇顶停车场,期间问了许多当地居民,但无一人知晓他所寻找的地方究竟在哪里。
钱江没有气馁,顺着朋友给他的路线图,继续走到一个采摘园门口。在看门人的许可下,与夫人一起进入尚且冷清的采摘园,终于成功抵达了目的地:金无怠的墓地。
他恭敬地向金无怠鞠躬三下,以示敬意。回到北京城里,钱江立即把找到金无怠墓地的消息告知了金无怠生前的校友蔡公期。
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听到消息后十分激动,硬是要求钱江带他去金无怠墓前,祭拜一下老校友。五一的香山,车流量明显比平常更大,但蔡公期坚持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金无怠的墓前。
2019年,中央文史研究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主办的《世纪》杂志第1期,刊出了钱江《燕京中人超级间谍"金无怠"》一文,称金无怠"肯定列名世界情报史上最著名的潜伏者之一"。这是大陆公开发行刊物上首次正式报道金无怠。
那座在香山上静静矗立的墓碑,不仅是对一个人的纪念,更是对那个年代所有无名英雄的致敬。金无怠回来了,回到了他童年时生活过的香山,回到了他精神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