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中国留学生是什么样的?
最近,有一部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拍摄于21世纪初的纪录片《留学在达姆》,被网友翻了出来,在B站热播。
这部纪录片,没有多高超精致的拍摄技巧,画面也充斥着20年前的那种强烈的时代感,却引起了许多中国留学生的共鸣:20年过去了,我们的生活随着科技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一些留学生活的感受还是丝毫没变,依然是如此艰辛、忙碌、充实、还带着一丝孤独奋斗的倔强。
4点起床,只睡5小时,学着享受孤独……
20年前的中国留学生真实记录
21世纪初,德国是许多中国学生自费留学的目的地,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的张振东就是其中一位,就读的是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经济信息专业的研究生。
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是(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armstadt),是德国老牌理工科大学,位于黑森州达姆施塔特,以工程学,尤其是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建筑及计算机科学等闻名,长久以来,位列德国人心目中“传统理工三强“之一,是许多理工科学生的梦校。(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国际化学校,可拨打400-888-5281;或添加远播小助手[ID:yuanboguoji114]了解)
想在这里顺利完成学业,压力可不小。哪怕像张振东这样毕业于西安交大的学霸,也是一丝不敢懈怠。
晚上十点钟,校园里都是行色匆匆,刚从校区返回宿舍的学生。张振东说自己也经常在图书馆学习到10点钟关门再回宿舍。
学校的宿舍数量有限,在最开始的半年,张振东都住在距离学校几十公里外的美因茨市,每天要坐火车通勤上学,十分辛苦。直到一年前他才终于等来了这个宿舍,尽管只有10平方米不到,但张振东已十分知足。
搬进来的第一天,张振东就在墙上挂上了国旗。
除了衣柜和一张不足1米宽的小床,就是电脑桌和电视,在这个逼仄的环境里,占据了堪称“奢侈”的空间。学习资料没处放,都只能塞在桌底下。
房间外面是一个公共厨房,简单吃过晚饭的张振东还要准备明天打工的午饭。
说起打工,似乎是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留学生的日常,张振东也是如此。
每天伴随着闹钟的响声,张振早上4点25分准时起床,站在路灯下吃完早饭后骑着自行车去赶公交。
他要在每天5点07分的时候坐第一班车,中间要倒两次车,下车后还要再骑十分钟的自行车,几经波折,才到目的地。
张振东披星戴月赶着要去的,是当地的一家小型印刷厂,他负责的工作也没有多高大上,无非是在流水线上打包包装。
这个工作,需要连续站10个小时,张振东唯一能坐下休息的时间,只有中午的15分钟,工资是每小时7欧元。纪录片中,张振东带记者买的一次公交车车票,是1.3欧元。
从早上,一直干到下午4点,张振东才终于结束了一天近10小时的工作。然而还没到能让他休息的时间,因为他得立刻马不停蹄地赶回学校去上课。
下午,张振东踏进了学校大课的课堂,此时才是他一天校园生活真正的开始。
张振东说,在德国只有教授才能授课,讲师是不可以的。所以他很珍惜在校园的每一堂课。
在课堂上,张振东和其他同学一样,认真听课、奋笔疾书,没有人知道他其实刚刚在流水线上工作了近十个小时。
这样一天操作下来,起早贪黑,张振东每天只能睡5、6个小时。
如此高强度的生活节奏让采访的记者不禁问他:“累不累?”
张振东笑了笑说:“还行吧,习惯了。累是有点累,回家洗个澡,吃点饭就不累了。”
之所以这么努力地打工挣钱,除了要补贴自己的生活费、学费外,张振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心愿:秋天的时候要把父母接到德国,带两位老人去欧洲最美丽的地方旅行。
“我不能停下来,不管是为了我,还是为了家人,德国再苦再累,我要坚持下去。”(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国际化学校,可拨打400-888-5281;或添加远播小助手[ID:yuanboguoji114]了解)
这就是留德生张振东在达姆的基本生活情况。
艰辛、充实,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质朴而深厚的精神力量。
王昊 ,200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在留学德国前曾经在上海有一个月薪四五千块钱的好工作,还有一位未婚妻。
出于对德国学科实力的向往,他舍弃工作和家园来到这里留学。结果在留学第一年,就遇到了很多常人难以度过的困难。
回想起一开始的艰难时光,王昊说他很佩服自己第一年的状态。
“人就是这么慢慢长大的。”
除了生活上的困难,想家也是那一代留学生的普遍面临的问题。为了省机票钱,很多留学生在留学期间从未回过家。
“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你来德国学会了什么能力?你学会的是享受孤独的能力。”
赵新颜是这些留学生中的乐观派,“我觉得我过得特别开心,可能和别人经历不太一样,我可能是天生比较乐观的人。我觉得像打工这些辛苦的事情,就是我要经历的东西,我就是要来体验这些东西的。”
“留德生活对我来说是彩色的。”
这些质朴、有力、又让人有些心酸的话语,都被记录在这集短短30分钟的纪录片中,当年看来,只道寻常,如今却成了对于中国留学生而言再珍贵不过的影像。
一边是汗水,一边是若无其事;一边是疲惫,一边是举重若轻。
自己选了路就趟着泥水哼着歌地走到底,这或许就是一代又一代留学生自打踏上海外校园这片土地起,就默认遵守的法条,20年来未曾更改。
“名校”光辉下的真实留学生活,20年来从未变过
一直以来,留学,特别是能进入世界名校留学,在常人印象里,总是“闪闪发光”的,好似能跨进这些名校的大门,就意味着走上“人生巅峰”。
殊不知,真实的留学生活,只要你是想要好好有所收获的,就没有“轻松”二字。
或许也有人会质疑,《留学在达姆》讲述的是20年前的留学生活,说不定那时候经济没有如今这么发达,日子就是这么苦的呢?
一部20年前的纪录片之所以在今天这么火,不仅因为资料的珍贵,也因为大家惊觉,时光流逝20年,斗转星移,如今的留学生活竟然和当年几乎无差!
“除了手机和电脑,其他方面,建筑、街景、上课方式、打工、学生宿舍,几乎和现在没有区别。”
“目前就在达姆真的十分感慨…除了近20年没变的街景环境以外,学长的努力勤奋,思想观点真的很激励人。”
“看到好多人说当年留学生精神面貌很好,其实我想说,我们这代的达姆中国学生,聚在一起,谈论的,也是家国,也是打工,也是生活。”
其实,留学生涯,从来不是旁人口中的“游山玩水”、“金碧辉煌”,有的只是怀揣着梦想,在异国他乡里,历经挫折,朝着理想不言放弃的拼命狂奔。(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国际化学校,可拨打400-888-5281;或添加远播小助手[ID:yuanboguoji114]了解)
有些困难,甚至是你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仍然无法轻易克服的。
在纪录片《常春藤零距离——美国名校印象》中,中国留学生张之豪,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读研究生。尽管已经做好了要吃苦拼搏的准备,但是一进入哥大新闻学院,巨大的课业的强度压力还是让他吃了一惊。
一周七天,三天校内上课,两天外出采访,两天写作或剪辑。上午刚刚听了三个小时的采访课,下午就要出去实践作业要直接发表在新闻网站上,面向真实的读者。
“一周总有个几天要在学校通宵。”
即使是自己已经改过一遍的作业,教授依然能揪出满屏的错误来。看着通篇被划红的作业,张子豪说:
“哇塞,感觉自己都不会写东西。”
从复旦大学新闻系研究生毕业的沈黎英,被哈佛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社会与行为科学方向录取,今年是她在哈佛攻读博士的第四年。
沈黎英将自己在哈佛读博的日子,总结为只有三件事——
“生活就是读书、睡觉和哭。”
沈黎英一直热爱芭蕾,从读本科起就在跳。但在进入哈佛读博后的两年里,因为学习的压力太大,她连这一爱好都中断了。
一周下来,每到周五晚上她就会痛哭一场,因为“终于可以十二点前睡觉了”。
在美国名校读书“就像生活在一片充斥着猛兽的雨林,有禽兽般的教授,野兽般的同学,和巨兽般的精神压力”。
在美国留学生界流传着的这句话,在英国名校留学圈里也同样适用。
留学节目《生活在别处》,将镜头对准了三位在牛津、哥大、哈佛留学的中国学子。其中,有一位“美貌与智慧”共存的牛津学霸,Cecilia Zhao。
Cecilia在英国利兹读的高中,为了能在这所实力一般的高中里脱颖而出,Cecilia一路苦读,在A-Level考试中拿下6门A+的成绩,敲开了牛津的大门。
在进入梦寐以求的牛津后,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孩子”的Cecilia却发现,自己身处一个人人都是学霸的校园里,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必须付出更多的汗水。
“我要比他们付出300%的努力,要10倍甚至更多,才可能得到一样的尊重。”
压力如排山倒海般地涌来,为了胜任学业,并进入牛津的辩论社,成为这里历史上首位华人辩论社委员,Cecilia曾在零下十几度暴风雪天里,从早上5点开始一直到晚上10点,满校园地奔走,呼吁身边的人为她投票。
最终,她以漂亮的成绩,在牛津的辩论赛中一战成名,被网友誉为“长得比你美,还比你努力百倍”的学霸。
没有惬意的旅行,没有悠闲的下午,在强大的学习压力中学会坚持与冷静,在强烈的孤独感中学会享受生活,在忙到飞起来的日常中学会欣赏每一瞬间的美好……这些在海外求学的中国学子,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中的努力中,收获着痛苦与成长,汗水与快乐。
进入名校≠走上“人生巅峰”
留学的真实意义,藏在你努力度过的每一天中
现实中,如纪录片里那样“痛并快乐着”的中国留学生还有不少。走进名校,不代表着人生就圆满了,恰恰相反,真正的奋斗才刚刚开始。每个人都需要在这里付出辛勤的努力,去争取自己走向成功的机会。(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国际化学校,可拨打400-888-5281;或添加远播小助手[ID:yuanboguoji114]了解)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留学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花大价钱去出国?留在国内读大学它不香吗?
冲着海外大学的学位证书,冲着在履历上添上高大上的一笔,以换来高薪体面的工作吗?
都不是。
事实上,当下的国内HR对海归并非全然友好,甚至流传着一条“海归鄙视链”,有些非名校的海归工资,还比不上国内985、211的本科生。
但正如电影《霍比特人》里所说的那样:
“世界并不在你的地图与笔记里,当你归来时,你从此与众不同。”
出国留学,对很多心怀远方的年轻人来说,不仅仅是为了一纸名校的毕业证书,更是在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探求自己的欲望、挖掘无限可能的机会。
曾经,有一个女孩子,一出生就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父母是工薪阶层,自己就读于贵州一个小县城的农村学校,还是操场上放牛的那种。
后来,这个出身于穷人家的小女孩,高考时拿到了省前五名,被香港中文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后又远赴海外,留学深造,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完成了博士学业。
为了能让她出国留学,这个身无所长的家庭,从银行贷款100万,负债累累也要让孩子能圆梦。
这个女孩,不负众望,不仅一路披荆斩棘完成了学业,如今还清了债务,成为了一名律师。
她就是在《奇葩说》中用自己的睿智大杀四方,一战成名的“神仙辩手”詹青云。
詹青云在《奇葩说》的辩论场上,面对强劲的对手,引经据典,金句频出。其中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在理,也很贴合她自身成长的经历:
“使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经书,是那条取经的路。”
能让詹青云成为如今众人仰慕的“哈佛学霸”的,不是因为“哈佛”这一名校的光环,是她在求学路上所经历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在她走出自我天地看世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风雨与成长。
“正是在哈佛的求学经历,让我见识到了这个世界的开阔,也认识到了真正的自己。”
如今的詹青云,已经不再是那个负债100万的穷学生。在留学的过程中,面对过文化背景千差万别的同学,见到过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可能,眼中未知的那部分世界在逐渐变小,而装进心中的那个世界在不断变大。
“要人心之自由,胸襟开放,拿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做是我走过的路之一。要有一个远见,能超越你未见。”
走出去,看见不一样的世界,“有远见,超越未见”,从此便有了更多的可能。
所以,说回那个话题,为什么明知前方艰辛,还要出国留学?
答案已经显而易见。
对于一个真正想充实自己的人来说,出国留学的意义,不在于最终得到的那一纸证书,而在于自己努力度过的每一天中——在汗水中收获自信,在努力付出中发现生活的光。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