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个硕士还没毕业,就已经在新东方做了出国留学考试的培训教师,这已经是差不多 14 年前的事。从那时起,我先后研究过 GRE、GMAT、SAT、ACT 和 TOEFL 等各种标准化考试,教授过填空、逻辑、阅读和词汇等科目,近年来也稍稍教过写作。不过这些工作仅限于培训,从未涉及留学咨询。前不久,受朋友之托,我第一次帮忙修改了留学申请的文书。这一改,就改出了本文将要提到的一些想法。
留学申请资料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在校成绩单和标准化考试分数为代表的量化指标,没有太多「解释」或「操作」的余地。我曾经在另外一些文章中讨论过这些考试的准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以下链接:
本文要讨论的 PS 属于第二类资料「文书」。常见的文书包括以下三类:
对于申请人来说,上述三类文书的写作难度是递增的,以 PS 为最。PS 的创作难度来自于「篇幅限制」「顺序自由」和「内容丰富」的叠加。在许多申请项目中,PS 是申请人唯一能相对自由创作、自由表述的材料。大多数项目对文书格式没有硬性要求,但会提出一连串问题、要求申请人通过 PS 予以回答:
如此种种,不一而论。申请人无需按固定顺序、固定格式回答这些问题。话虽如此,各学校、各项目对 PS 的篇幅通常都有硬性限制。最常见的限制大约是 800~1000 词,或者 2 页 A4 纸。
某些项目对篇幅和格式还有硬性要求,如下例所示:
申请人的 PS 必须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请用 300 词,说明你为什么想申请本项目,为什么适合本项目,以及你能给本项目的其他同学带来哪些资源和帮助。
不难看出,PS 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对自己的命题论证。我们要论证一个观点:我足够优秀、足够适合该项目,值得一个录取的 offer。上面列举的这些问题,实际上降低了我们构思和写作的难度。你可以自选一个顺序,通过提供信息、回答问题,完成对这个观点的论证。只要在该项目的限制条件内完成这个论证,就是一篇好的文书,反之则是不合格的文书。
既然留学申请文书是「命题论证」,而且论点是唯一确定的,那么立意就绝对不能跑偏。无论是站在他人角度上的推荐信,还是站在自身立场上的个人陈述,我们都不应该片面鼓吹「这个人很有实力,做过很多事」,而应该陈述「这个人很合适」。这就是我的第一个建议。
这个项目为什么应该录取我?
或者说,在给出事例和细节之余,我们需要将其联系到「合适」的论点上,运用一个这样的说理:
我做的这些事,符合贵项目/贵学校的某项要求、主张或价值观……
然后,让读者——也就是招生官——来得出一个结论:
这个学生不错,值得录取。
用两页 A4 纸、1500 个汉字写一篇个人陈述,我们是否能够保证完成上述「命题论证」的目标呢?我想,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以下是我的朋友发来的 PS 初稿,据说来自于中介的代写老师。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所有具体的学科、课程、学校、项目信息已经全部隐去。
In the study of XXXX, I was involved in a XXXX. This experience has taught me XXXX. In addition, as I participated in several research projects related to XXXX, I have come to realize XXXX. On the one hand, XXXX. On the other hand, XXXX. This has made me pay more attention to XXXX. This stimulated my interest in further study and research on XXXX.
The A Program in B of C University is the best choice for me, which fits my career vision of working as a XXXX. I want to combine my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to explore XXXX, so a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my future career development. This program enables me to understand XXXX, learn XXXX and integrate XXXX. Through Course A, I will understand XXXX. At the same time, the Course B will help me learn XXXX. In short, I will make full use of the resources and opportunities provided by your university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my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As an eligible candidate for your program, I have done adequate preparation. In Introduction to XXXX not only systematically learned AAA, but also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BBB. This has enriched my CCC knowledge. Besides, (在第二门课上,我做了第二件事……) This is compatible with your course XXXX, helping me to [understand B]. Moreover,(我在某重大活动中做过志愿者,具体做了第三件事……)This experience trained my problem-solving ability and cultivated m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practice, I participated in the project XXXX. (以下用 150 词具体陈述了项目中的工作细节)This research experience has given m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XXXX and improved my analysis ability.
I am ready to meet new challenges with more enthusiasm and unremitting efforts. Thank you for considering my application.
全文一共五段。第一段讲了申请人对该项目产生兴趣的过程。第二段陈述了申请人对该项目的理解和期待。接下来的两段罗列了申请人的课程、科研和社会活动经历,最后以简单的两句话作为总结。全文篇幅 755 词。
……就这?没了?
站在招生官的角度,读到这样一篇 PS,你是不是会像我一样,感到怅然若失、意犹未尽,甚至感觉作者言过其实、缺少诚意?
这就是立意出了问题。
我们来逐段分析原稿在立意方面的缺陷。
首先,如果说一篇 PS 是对项目发出的「情书」,那么在情书的第一段竟然没有提到对方的名字,岂非就是一个致命伤?在第一段结尾,原作者提到了申请人对某个学科领域和话题产生兴趣,接着话锋一转,在第二段开头提出「贵项目是我的最佳选择」——但理由却是「我认为贵项目符合我的职业发展预期」。
这种把对方当做「工具」的语气和逻辑,是否透出了一点点不尊重,或者,最起码,缺乏十足的诚意?
接下来,原稿作者用两段阐述了申请人为了该项目所做的准备,但是在立意方面显然挖掘得不够。申请人就读的学校并不顶尖,学术条件并非 100% 「过硬」,但这些并不致命。每个申请人都会陈述自己做过什么,每个人都会表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我们没有必要去攀比「谁做得更多、更牛逼」,却可以设法展示自身的独特性。如果不能展示出这种独特性,那么申请人就会淹没在总体之中、缺少辨识度——这就要命了。
考虑到这一点,我在修改之前,稍微挖掘了申请人除「课程」之外的两个事例:
大学的课程谁都能修,平平无奇;在科研和社会活动中都做过 team leader,这种经历不是人人都有,值得重点突出。但仅仅陈述事实还不够。如前所述,PS 的论证重点是「我合适」而非「我牛逼」。因此,我们还要把自己做过的事,联系到项目的招生要求或学校秉承的价值观上面。这种「联系」要体现在 PS 的各处,并贯穿全文始终。具体的技术细节,我们会在下文中继续讨论。
此外,原稿的最后一段写得十分潦草、敷衍。这种感觉就仿佛一个人去相亲,报了几个数字,然后丢下一句话「我很有诚意,你看着办」。PS 的核心论点是「申请人足够合适,值得拿到一个 offer」,最后一段的陈述总结当然也要回到这一点。但是这个核心论点本身,应该由读者——也就是招生官——得出,而不应该出现于申请人的自陈。我认为,在最后一段里「述而不作」,只谈梦想、目标和期待,向对方伸出邀请之手,是更合理的选择。
所谓行文逻辑,就是每一段、每一句的内容,联系紧密、过渡通顺。稍微参加过出国英语考试的人,都应该了解英语论证文的基本写作规范。例如,论证文的开头段应该通过一些背景铺垫,直接引出文章的论点。只看这一条,上文那篇 PS 的原稿,在行文逻辑上就是不合格的。用几个句子铺陈个人的学术兴趣和需求,紧接着以「我基于上述考虑,决定申请贵学校的贵项目」作为第一段的收尾,显然是更加合理的安排。
在此之后,如果你希望用第二段论证「我认为贵项目能够满足我的需求」,那么尽可以列举你感兴趣的课程和学术资源,并解释你认为自己可以从中得到哪些收获,这都不成问题。
原稿的第三段将两门专业课和某重大活动(与学术无关)的志愿者经历以「moreover」并列在一起,接下来第四段又跳回到科研项目上,这种过渡显得非常凌乱。在实际工作中,我重新调整了这里的段落逻辑:
第三段:申请人在本科阶段修习过的课程。原稿中,这里只提到两门课程,内容稍显薄弱。为此我让申请人又补充了两三门课程和两个 workshop。
第四段:因为上面一段中的 workshop 细节较多,我把它们单独拿出来,变成另一个独立的段落。
第五段:详细介绍申请人作为 team leader 带领研究小组完成科研项目的过程。
第六段:详细介绍申请人作为 team leader 带领志愿者们完成工作的过程。
这四段内容依次涵盖了课业、科研、社会活动三方面的准备。它们之间是空间/结构的顺序:每一段涵盖了一个领域,且各段之间带有一定的递进:我修了课,但这不够,所以我做了科研,但还是不够,我又参与了社会活动……。这是一种常用的行文逻辑。
论证文的收尾段与开头段的结构刚好相反:第一句应当重申全文的核心观点,即「我想要申请贵项目」。在核心观点得到重申和确认之后,我们应该再写几句话,进行适当的发散、延伸和拓展——但并不是单纯的抒情或感慨。原稿中缺失了这方面的内容。为了补充这部分,我要求申请人先写几个中文句子给我,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在收到回复后,我将几个答案连贯起来,以英文写出,就有了这篇 PS 的最后一段。因此,最终的修改稿比原稿多出了两段,变成了七个自然段。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
第一段阐明「要申请贵项目」,第二段陈述「贵项目能带给我什么」,接下来的四段列举「我为申请贵项目做的三方面准备」,最后一段总结陈词、适当延伸。
你不一定要照搬上面的行文逻辑。例如,在铺陈自己的准备时,你可以不用结构顺序而用时间顺序:我在大一做了什么,大二做了什么……如此展开,呈现出一个年轻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飞速成长的样子。这是另一种常用的行文逻辑。
你还可以用程度或者重要性的顺序:我做过的最牛逼的事是跟了一个导师,发了一篇顶刊;其次,我参加了一个重大会议,做了一次报告;再次,我的毕业设计拿了高分,得到了「优秀毕业生」称号……总之,从强到弱,从重要到次要。这是第三种常用的行文逻辑。
以上三种行文逻辑,在《金字塔原理》中都有提及,也是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最常用的表达顺序。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选择其中的一种顺序,逐一阐述自己为申请该项目所做的准备,并论证自己为什么是一个合适的候选人。
明确了立意和思路,我们就有了一个相对清晰、具体的写作大纲。配合已经准备好的事例和素材,你就可以把它们变成具体的语句和文段。如果你愿意,你完全可以请 chatGPT 帮你起草初稿,或者自己写好中文稿、请 AI 帮忙翻译。然后,你还可以用 Grammarly 做语法检查,并帮助润色。
——听到这里,你可能觉得很简单,但前面的「准备工作」都不是 AI 工具能够代替你完成的:立意的确定,逻辑顺序的选择,段落的数量,事例材料的准备和补充……如果这些工作你做得不好,那么 AI 起草的稿子必然也是「垃圾入,垃圾出」。反之,如果这些任务你都能很好地完成,那么自己动笔写,效果也不会差。
在具体的遣词造句方面,我可以提供的建议不多。PS 是正式的论证文,预期的受众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招生官,又有篇幅限制,在修辞技法和辞藻方面没有多少发挥余地,关键还是要说话得体。什么是得体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我认为「不得体」的例子,见于原稿的第三段:
As an eligible candidate for your program, I have done adequate preparation.
Besides, (在第二门课上,我做了第二件事……) This is compatible with your course XXXX, helping me to [understand B].
站在「申请人」的立场上,说自己「合格、合乎要求、有资格」显然是不合适的,认为自己已经做了「充分、足够的准备」显然也是不合适的。声称自己修过的某门课可以「与贵项目的一门课互补」,显然是更不合适的。做出判断的权力(和资格)在招生官那里。申请人只能陈述自己做过的具体准备、修过的具体课程。越俎代庖、说出不合自己身份的话,就好像去相亲的时候说「我觉得我很合适你」。
——这不就是我们非常讨厌的「爹味」嘛。
因此,在修改的时候,我把这个句子改得非常朴实、谦虚,以至于毫无技术含量:
I have made some preparation to increase my competitiveness.
在陈述具体的事例时,我们也要注意说话的语气,也要避免小题大做、言过其实。例如原稿中的这句话:
In Introduction to XXXX not only systematically learned AAA, but also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BBB. This has enriched my CCC knowledge.
「Introduction」,这课一看名称就知道是 101 水平(入门、扫盲级别)。通过这样一门课就「systematically learned(系统习得)」了某种知识,是不是显得过于托大?
英文写作大神 William Zinsser 在《On Writing Well》这本书中,以一个很形象的类比告诫读者,不要在写作中滥用感叹号:
It has a gushy aura, the breathless excitement of a debutante commenting on an event that was exciting only to her.
一个年轻人说自己通过 101 课程「深刻理解了这个世界」,与 Zinsser 老爷子笔下的 debutante 大概没有本质区别。因此,在修改稿中,我把此处的措辞改得十分谦卑:
I got a glimpse of XXX, and learned how to YYY.
只是谦卑还不够。我们仍然要如实介绍自己做过的事,并且在不动声色之余表现出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如前所述,申请人在社会活动和科研项目中都承担了 team leader 的角色,原稿的作者没有突出这一点,但我是不打算放过的。因此,我在修改稿中这样写道:
For example, I was responsible for XXXX. After discussing with my colleagues, we established regular communication and feedback mechanisms so that problems could be identified and adjusted in a timely manner. When facing XXXX, I patiently explained to them and used simple, clear, and easy-to-understand English.
我没有使用 leader 这个词,只是通过「负责某事」「与同事讨论」暗示申请人在团队中并非边缘角色,并以一个具体的行为细节突出其个人能力。至于「领导力是否足够强」「是不是有 teamwork 的精神」,读者自然能得出结论,不需要我来讲。
只是阐述事例还是不够。原稿在每一项经历的后面,都有加入一句简单的总结,例如「This experience trained my problem-solving ability and cultivated m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但这种总结只能体现出「我有实力」,不能表现出「我合适」,不符合我们前面确定的立意。因此,我在修改稿的第 4~6 段的最后,各补充了半个或一个句子:
关于课程和 workshop:
These experiences sharpened m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shaped my attitude toward becoming a master student and a researcher.
关于科研项目:
By XXXX, I developed a solid foundation in both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decision-making frameworks, which are invaluable in my future academic pursuits.
关于社会活动:
By engaging in these activities, I have developed strong communication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for XXXX. Furthermore, they bolstered my understanding of community needs and the XXXX, which may align with the core values of (贵项目,贵学校).
每一段都收尾于「我习得了一项能力,这项能力对我读研究生有帮助」。在 PS 的最后一段,我将这些收尾继续放大,联系到申请人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以略带「肉麻」的吹捧作为收尾。
While studying in this program, I will focus on assimilating the research and theories of AAA and BBB, and applying what I learn in projects and practicums on- and off-campus. My goal is to work in XXX as a YYY, where I can ZZZZ. With OOOOO(此处吹捧学校和项目的优势), I am confident this program will be instrumental in achieving my career ambitions and contributing to OOOOO(简而言之,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我要让学校以我为荣).
结束。
做了这么多修改,写完这篇文章,不代表我认为中介写作的原稿一无是处。这篇在我看来不够理想的原稿,其实已经比大多数人写得好了。我把原稿和我的修改稿发给 chatGPT,请它对两版文书的写作水平打分,得到了这样的结果:
如果满分是 100 分,基于语言表达、逻辑清晰度、结构连贯性和内容深度四个主要维度,以下是我对原稿和修改稿的评分:
原稿评分:75 分
语言表达(20/30):内容清晰,但句式偏长,部分表达重复且较为冗余,导致阅读时稍显繁杂。
逻辑清晰度(20/25):大体逻辑清楚,但部分内容跳跃略显突兀。
结构连贯性(15/20):整体结构合理,但有些段落之间的过渡不够流畅。
内容深度(20/25):展示了丰富的学术背景和实际经验,符合专业要求,但可在职业目标的描述中更具体。
修改稿评分:90 分
语言表达(27/30):语言简洁明了,表达更具专业性和吸引力。
逻辑清晰度(23/25):逻辑更加连贯,信息层层推进,读者能更清晰地理解你的申请动机和目标。
结构连贯性(18/20):结构紧凑,段落之间衔接更自然,志愿者经历与主旨契合更好。
内容深度(22/25):通过更专业的表述加强了对政策与技术领域的理解,职业规划与项目的适配度更加突出。
总结:修改稿在整体表达上提升显著,更加突出了你的职业目标与项目的契合度。原稿具备坚实的基础,但修改稿显得更加精炼和有说服力。因此,我认为修改稿可以达到 90 分,原稿则在 75 分左右。
相比于原稿,我调整了这些结构,加入了这些内容,文书的篇幅是否会过于膨胀?实际上,我最终的修改稿篇幅只有 803 词,相比原稿「只」多了 48 词,没有超出该项目对文书的篇幅限制。
1. 增加独特性和个人视角虽然现在的内容很专业,但可以加入更多个人经历中的独特见解。例如,通过具体的科研项目或实习经历中的个人感悟,展示你对特定问题的独到理解。这些具体细节和个性化的洞见可以让你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2. 更深入的职业规划细化增强对职业目标的详细描绘。比如,具体说明你希望担任的职位类型,以及计划研究或影响的特定议题,并说明你认为自己将具体怎样做,以便解决实际问题。3. 更清晰的成就展示与成果总结在描述科研项目和志愿经历时,加入具体的成果、成果的影响、获得的认可(如发表的研究或奖项),以增强说服力。4. 逻辑严密性和语言精炼度的进一步提升虽然修改稿已经相当简洁,但如果每一句话都经过优化,使得每个字词都服务于表达个人价值和职业目标,那么整体更有助于在有限篇幅中展示更多内容。比如在每段开头和结尾增加总结性语句,让段落主题更清晰突出,同时确保过渡自然。5. 对具体项目资源的深入匹配你可以具体提到某位导师的研究方向、某个实验室的资源,或某些行业项目合作,说明你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达到目标。这种匹配不仅展示了你对该项目的高度兴趣,还表明你对自己需求的明确认知。
各位不难发现,作为改稿者,我继续提升能力,也只能做到上面的第四条,其余皆有赖于申请人自己做出更多的思考,并提供更多的信息。事实上,我在第一次返回修改稿的时候,在批注中提出了一些建议,基本上涵盖了 chatGPT 在这里提出的所有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一篇「接近完美」的文书,固然离不开写作者(和修改者)的写作水平,但也必须有申请人的经历、能力和思考作为保障。也即,哪怕我们请了中介、付了服务费,也不能把思考的责任全部丢给中介。你必须为自己的文书最终把关。
至于狭义的「修改」,我想,改善措辞、优化逻辑结构、凸显写作目的、最终保留——甚至显著增加——有效信息量,便是我应当实现的目标。今后的文书修改工作,不妨就以这一次的试水作为范本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