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成洲院长首先对全球人文研究院的整体情况进行介绍。全球人文研究院是苏州校区设立的第一个人文研究机构,由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牵头,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共建。现有师资中包含1位特聘教授、3位长聘教授和1位准聘副教授。学院的研究方向涵盖跨文化研究、跨媒介与跨学科研究、表演研究、性别研究等。
都岚岚教授从培养宗旨、目标与特色、课程设置和未来规划四个方面介绍了英语与国际传播专业硕士项目培养方案。当前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建设是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该培养计划应时代、国家、社会和苏州校区的需求而设置,以理解世界和传播中国为培养宗旨,致力于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的高质量的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特色体现在: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中英双语运用能力;注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能以坚定的中国立场传播中国文化的人才;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多向度和多层次培养。
与会专家就此培养方案进行圆桌讨论。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王宁从学科的前沿性和实践性提出建议,认为课程设置应聚焦于前沿问题,例如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相互影响作用,此外他认为应当适度压缩文学类课程,加强实践类课程。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涛甫认为这一学科的重点在于如何定位,他建议在除了公共基础课外加入让学生"理解世界"的课程,同时要重视实践,提出双导师制,即有半数以上的课程可以是学界与业界联合培养。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王欣认为在英语与国际传播学科中,首先要明确该项目的硕士学位,应区分英语专业硕士(MTI)与新传专业硕士(MJC),其次要明确培养人才的能力素养,并根据培养素养设立相应课程,突出比较文学的元素,此外她还建议设立实践基地,增设与国际主流媒体的联合培养。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张剑从课程设置上提出建议,硕士项目可以对第二外语不做强制性要求,但应使用英语授课;课程中应加强"跨文化+当代"的设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认为第一年要打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翻译采写能力,第二年以工作坊的形式培养英语评论与写作能力,毕业时可以用达到标准的国际传播作品与相应的分析代替学术型论文提交,此外他还指出财经新闻与编程等方向的重要性。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周敏指出,在世界史-全球史研究范式变化的语境下,要对"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进行区分。
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王守仁认为该学科设置方向应从语言技能的培训上升到话语层面的培训,除了基础性的国际传播研究,重点应在于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例如双语主持、采访、演讲、翻译、评论写作,最后他指出该学科与人工智能方向结合的可能性。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高方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加强翻译类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如何从论文写作呈现学术研究与实践的成果、依托北京和上海资源进行平台建设。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周丹丹提出应重点关注如何让传统技能的培养发挥新的作用,例如开设"新媒体写作"课程,此外教师和教材都应该跟紧时代与技术的发展,在新背景下做好英语专业和传播的融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主任张翼认为应发扬外国语学院的写作教学优势,增添论文写作课程,重点关注英语专业教师与传播专业教师如何形成团队合作,与校外导师如何融通互补,他建议通过集中的工作坊授课,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南京大学研究生院苏州校区办公室(培养办)的王培提出两点建议:课程方面,可以调整为公共基础课程三选一,将二外放在A类课程中;流程方面,可以尽早向学科办咨询申请流程和学科细节,以便后续工作顺畅开展。南京大学研究生院苏州校区办公室(专业办)魏苒提出两点建议: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可以由各个高校牵头申请英语国际传播的专班,由政府提供定向企业和单位作为研究生实践基地;在课程设置上应有聚焦和取舍,在第一年整体修完专业课程,后续学年进行选修课和毕业论文写作。南京大学全球人文研究院的郭静云从传播什么、传播对象和如何传播三个方面提出建议,认为可以增设心理学相关的课程。南京大学全球人文研究院的石可从"如何讲述中国故事"的角度思考,指出应在学术领域以全球视角书写中国故事;在课程安排上可以参照专业艺术类院校,邀请各领域从业者进行集中式培训后,学生进行实践。
最后,全球人文研究院何成洲院长进行总结,苏州校区为跨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跨学科研究开启了人文研究范式的转变,英语与国际传播专业硕士项目正是基于时代需要,培养更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