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1 滑板公园:
2021暑假开始,2022年结束项目
Project2 自主建筑:
2022暑假梅子老师studio
Project3 外卖小哥:
2022春季开始构思,暑假studio的同时穿插做,大约11月做完
Project4 二手市场:
2021冬季构思,因为觉得这个很重要但是没经验,所以是最后一个做的。2022.11~12申请前做完。想法很好只是最后也没有很满意,有些东西太仓促了,感谢梅子老师的排版建议和参考。到申请前其实不太需要做图方面的帮助了,真的很感谢老师给的建议!
Gre:2021年11月考了一次12月一次,中间学了一个月,11月考前是自己看的网课大班(v:153 q:162),考完又学了一个月一对一,12月出分。
托福:2022.7 没怎么准备直接考完完事了(对于留学生来说不是很好的成绩,对于陆本没有参考价值)
整个语言准备没有什么可以参考的地方,不具有普适性。
并不知道什么策略才是学校想看的,所以就按照自己想的写了。主要因为我是转专业的,所以想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也就是对电影美术和建筑设计之间关联的理解。因为我本身就是学电影美术的,所以感觉电影美术是一种更暂时的,有针对性的,更有艺术性的空间设计,而建筑设计更加需要可持续,面向更多人,并且需要更加务实。
写文书的时候我主要抓住一个点,所有的文书不管是主文书还是其他补充题目,都围绕着这个点展开。我选的点就是空间设计的故事性。我认为电影和建筑都是时代的见证,是人们所在时代的智慧结晶,都是用技术的手段去讲一个故事。即使不是空间叙事类型的建筑,面向的群体也是一群有独特故事的人。我希望人们不止在电影院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些曲折离奇的故事,更应该把自己的人生活成精彩的故事。日常生活中的空间应该具有更强的场所感,而且不止拥有基本功能,更能让人觉得富有艺术感,传奇色彩,具有电影般动人的特色和吸引力。为什么只有电影里的人物才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自己难道不是我们生活的主角吗?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要平平无奇,不能像游戏和电影里一样传奇,难道我们真的只能甘当一生的npc嘛?
我认为电影人和空间设计师都是讲故事的人,因此我的所有文书都是围绕着“故事”这一关键词展开的。我认为写文书最重要的就是要真正认可和相信自己说的话,不能说假大空的千篇一律的套话。我并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是在很多事上容易非常上头,总是觉得自己赤子之心未泯叭,所以经常被看作是中二或者不切实际。但是我是真的希望有一天建筑设计或者说任何的设计领域都不再是工具人。我真的认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承载和传扬时代的精神、人类的智慧和勇气。所以说我并不是依靠策略,仅仅是我说了我坚信但是没有地方去说的话。
托福确实没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就是和本科上学很像的形式,阅读听力都很简单,写作只要不太离谱都行,逻辑清楚就行。口语考砸了,因为遇到了特别难的题。有条件的话可以多准备一些题先练练,以防遇到冷门题目(我上来就遇到了人生哲学类的,确实15秒准备不出来什么)。另外英语比较好的同学一定要注意转述那部分尽量简略不然说不完,我确实事无巨细地转述可惜时间真的不够。陆本同学按照挑关键词的方法说反倒应该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Gre就是背单词,背好了前面就是送分题。每天背,在家里贴纸条背。另外建议上一对一的课找问题很快,语文部分提分嗖嗖的。数学大家一般不会有我这么拉垮的,我最后是语文162数学163,真的很少有我这种数学一紧张就看不懂题的人吧…是个中国人都比我数学分高。写作部分就是八股文,看某东方大课就可以了,记住套路一点都不练也至少有4分。但是难点在于选论据里的例子,建议多看看b站油管各种科普/奇闻类的up的视频,扩充一下知识面。
我的经历可能没有太多参考价值,唯一要说的就是早考早超生,别和作品集堆在一起弄。
| 择校的心路历程
选择学校主要是先听了RAC选校课,并且了解了一下各个学校的基本的特色。我本科的学校比较的专业化,学校也比较小,出名的项目也比较少,所以非常希望研究生期间可以去到一所比较大规模的,更具有大学感觉的学校。我的想法是要是申请尽量就申请比较大型的声望比较好的学校,如果录不到就不读了。当然最后也有选择一些所谓的保底校,只是希望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因为我本科在美国读,所以也首选研究生回到美国,一是认为比较容易适应生活,不需要花额外的时间去了解当地的各种情况;二也是考虑到日后可能留美就业。因为转专业的背景,在听取老师的建议之后,就没有继续考虑英欧方向。最后确定择校其实范围已经比较小了,除去一定不想去的学校后,其他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学校其实都有申请。最重要的是和选校老师及时沟通,当时也是有多次视频会议去讨论,最终一起进行的选校。学校的课程设置对我这种门外汉来说其实差别不是很大,但可以根据往届学生的作品和学校活动的新闻去了解到每个学校的特色和特长。
我参加了甘南搭建项目和设计深圳展览。我个人认为这些活动还是对我的申请非常有帮助的。
02
从电影人到建筑生的思维转变
|项目简介
项目一:第十八使徒之城
设计者:个人项目
指导老师:李梅子老师
这是一个根据著名动画eva做的项目。这个项目是跟着梅子老师的离散化设计studio做的。这个题目每年rac都有很多人做,我和人家比建模比图纸肯定比不过,主要还是选题。以下是我之前写的项目立意的叙述:
这个项目是基于日本经典动漫《新世纪福音战士》创作的。这部动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问世至今一直保有超高的人气,是横跨了几代人的共同时代记忆。表面上看,这只是一部机甲片,十四五岁的少年驾驶着巨大的怪兽机甲和天外来客“使徒”对战。实际上,动漫的背后却有更深层的意义。动漫创作于日本经济泡沫化的时期,社会上人心惶惶,市场低迷,低气压笼罩着每个国民,因此那一代的年轻人也被称作日本垮掉的一代。作者以科幻的故事背景,融入了大量神学色彩的元素,用青少年和人类面临的外部灾难作为载体,实则反应的是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尤其聚焦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反映出人性的黑暗与光辉。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隔阂是动漫讨论的核心。人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这个古老的议题在动漫中以特别的形式体现出来。
动漫中最重要而经典的内容莫过于“人类补完计划”。Seele委员会于1947年发现了死海文书,发现了生命起源和未来的秘密,因此制定了该计划。苏美尔神话中,莉莉丝是亚当在夏娃前的妻子。动画中,亚当和莉莉丝降临地球,引发了第一次冲击,而人类即是莉莉丝所繁育的后代。而另有15个天使由原始使徒亚当所繁育。天使们选择了生命之果,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坚不可摧的心之壁(at field),而人类选择了智慧之果,因此具有智慧和思维,却无法维持天使的巨大形态,分散成世界上的几十亿人口,且生命脆弱,人与人之间各有千秋,无法零距离交流。人类补完计划意在将人类(也就是第18位天使)融合在一起,成为和其他17个天使一样的真正的天使,并化成生命最初的液体形态,汇入LCL(Link Connect Liquid)之海。第二次冲击后,地球轴心偏转,造成了毁天灭地的巨大灾难。Seele在莉莉丝降临地球时在日本箱根造成的巨大地下空洞中geofront中建造了第三新东京市,用于收容EVA驾驶适格者和seele的职能部门NERV的相关工作人员。因为天使都有回归原始使徒的本能,因此NERV将莉莉丝藏于第三新东京市地下,吸引使徒的进攻,对外宣称第三新东京市为人类最后的防线,实则以此方式企图引发对于人类补完计划至关重要的第三次冲击。
显而易见,人类补完计划是一个十分极端的消除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手段,但社会中因人产生的问题确实存在。动画中亦有其他组织在寻求用更缓和的办法去解决人类社会的问题。我的建筑项目根据人类补完计划的背景,重塑了第三新东京市,这个属于第十八使徒的人类最后的防线。自主性建筑的议题已有几年,我认为用单体组成整体的形式和人类补完计划有很大的相似性。每个人类看似不同,却又是人类集体的一部分;既是人类集体的一部分,却又不停在社会中变换角色。而自主性建筑中每个零件都是集体的一部分,但组合形式千变万化,使得每个建筑都具有不止其本身的单一功能,并且组合也赋予了他们新的组合形态和不同的空间感受。根据动画,我大体提炼出6个最为经典的社会问题,并将这6个问题分别转化为一种建筑单体:这六种单体进行组合,形成了最后的大型地下城市;经历各种各样问题的人们,也组成了这个社会。
这个项目主要是利用了eva的核心思想作为建筑设计的理念,反映了eva中提及的各种社会问题,将这些问题具像化成建筑单体。
我觉得最主要的是设法使项目主题和设计手法契合。很多同学都做了现实的项目,我当时觉得自己在调研和解决问题的方面肯定不如大多数人有经验,所以就想如何能做出自己的特色。我技术不好,背景没有,想法诡异,所以组队的时候没人愿意和我一组哈哈哈哈。除了选题之外任何事对我来说都是困难(选题一提议就直接通过了),软件不会,图也没概念怎么画,项目体量还特别庞大,还只有我一个人。建模渲染烧了好几台电脑,把梅子老师的电脑都烧了哈哈哈哈。
梅子老师不但教我软件,还一直很关心我的进度。最开始想的是做一个浮空城,梅子老师提议贴合洞穴的拱顶做一个有弧度的整体,我觉得好是好,就是不知道怎么弄。最后当然是梅子老师手把手带我完成的啦!可以说所有的图梅子老师都帮我规划好了,单体建模也是冥思苦想然后找老师审核。其实这种很主观的东西很难判断好坏,但梅子老师对每个单体的形态和细节的把控非常上心,甚至帮我确定单体间的连接和组合方式。困难太多了,不知道从何说起,每一点都是困难。当时看了很多同学的案例,以及line city的设计方案,对我都有所启发。当时也和eva的资深粉丝探讨了很多,也看了很多eva创作背后的很多很多资料,十几个网页一起开着,重点信息都能背下来了,差一点就去重新看一遍eva了。背景调研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我觉得不能只是知道一点就去做设计,就算是一个虚拟的东西,我也觉得必须弄明白前因后果方方面面,不然这个设计就立不住脚,变得扁平化。
建筑/景观/设计媒体与职业发展资讯平台,赋能设计从业者与上下游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