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孩子上了幼儿园,各种学习铺天盖地,要么是跟风、要么是完成父母未竟的梦想,总之,只要有闲钱,指定都花在孩子的课外辅导上,尤其是像我们这样工薪阶层,孩子上公立幼儿园、公立小学的,更是觉得在学校学的太少了,哪怕是在海淀也一样没学到什么,更何况这三年的网课……在纷纷杂杂的学习中,英语学习是唯一雷打不动年年都要学的,只是线上线下的区别而已。回望过去三年,不敢计算在英语方面花了多少钱,总结一下,如同在暗夜独行,不知道方向、不晓得脚下。只有发现孩子同学能巴拉巴拉大段说英语的时候,才发现我们投入的还是太少了,可能打开英语学习的方式还是不对。
此时,首先感谢万能的拼多多大数据,在我多次搜索小学英语教辅后,有一天在首页出现了一个像小广告一样的书皮——《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按照惯例,先来豆瓣看看评分和书评,然后果断下单。在2022年11月买来,历时一个月,终于读完。要知道,这样一本中篇小说长度、没有迂回曲折情节、没有主人公的书,往往读一半就会搁浅,但是此次不同,这本书确实有很多观点和分析,以及理论和验证,在英语学习上让人信息大增。尤其是对照自己当年英语学习之路,再看孩子的当下与将来,英语学习的理念一定要首先明白,就像画素描首先要明白“透视关系”,英语学习,甚至任何非母语学习,都要明白一个元理论——“发音-图像-含义”一体化学习,也就是书中反复强调的“英语思维”。其实哪个语言作为母语,学习的路径都是“自然而然”的,婴幼儿不可能听到大人们的话——用一套成人的语言输入——之后,在头脑中转换为婴儿的“咿咿呀呀”语言理解了意思,再转换为成人语言讲出来。
那么我们90年代小镇做题家是怎么学英语的呢?基本顺序是:学音标-背单词-学句子-学语法-背段落-刷习题。这样六年下来,高手在高考是能考130分,不包括听力,更没有口语。低手就不说了,估计26个字母能记下来已经费了很长时间,得分个位数的应该不是凤毛麟角,尤其是男生,其他科成绩也不好,英语方面更是自暴自弃。而我的英语成绩一直是120-125分,除了作文丢分大户外,其余部分正确率还可以,现在回想,并不是因为多投入时间而保持成绩,主要还是兴趣和方法,和本书提出的观点不谋而合。
第一部分 我的英语之路
一、兴趣起源
我三姨是90年代初的中专英语专业毕业,后来她去了另外的小镇当英语教师,现在回想我在小学4年级左右的寒暑假,跟着她学了几句英语,大概就是What’s your name? How are you ?当时完全不会认单词,我三姨也没教我认,甚至都没找个教材或者找个本子划拉划拉写一写这些字母,只是听句子,模仿,然后在别人面前显摆一下。比如小学4、5年级的时候,我们那来了一个外地的公开课老师,一个姓姜的老师,他的自我介绍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我的姓是美女,我们头一次接触这么有趣的老师,然后上课的时候他讲了些什么我已经忘了,只记得让同学举手上讲台演示刚学过的对话,当然是最简单的hello和what's your name .这个显摆的机会我可积极了,积极到和我对话的同学是谁我早忘了,就记着老师夸我说的流利。能不流利吗,叨叨一两年了。这就是兴趣——优越感也带来兴趣,二是熟悉,先混个耳熟,这样就不太恐惧抗拒学英语了。
二、多读多背
初中英语只要按老师怎么讲就怎么学,考试成绩不会太差。高中就需要自己多琢磨方法了。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快递的时代,只有书店买什么我们才能有什么教辅资源。大概高二的时候才有一家私人的书店,忘记买了什么书,好像没什么经典的,都是刷题的。
上大一后我什么书都没带去,惊奇的发现不少同学带了英语词典,还有一本高考单词必备,黑、红双色印刷的,有一个红色的透明塑料片,放在页面上红字看不见了,这样就可以默写单词了。再看词条解释也非常好读,另外有语法或口语应用,真是应该必备啊,可惜我自己走的土路已经走完了。幸而高中时我也曾得到学霸帮助——中考后妈妈让我向“别人家的孩子”借过来英语书提前预习。这个姐姐高我一级,从小就是学霸,果然她的书干货满满,在印刷字每行空隙都用天蓝色钢笔写得工工整整、密密麻麻的知识点。这样就可以在复习的时候,所有知识点一目了然,而且上课一定是非常专注,把老师讲的内容能够记录下来。不过我羞于、懒于求证,至今也没有再问问她学习英语的高招,看了一暑假书就还了回去。
面对缺乏教辅、没有网络自学的穷途末路,抓住教材和考纲就是赢家,因为我和同学们在同一起跑线,甚至说我们教育落后的省(自治区)中,更容易出类拔萃,只要有一点高明的学习方法,加上高于平均水平的努力程度,就能在考试中走在前列。英语又是不用太费逻辑脑的,我当时感受是,只要会古汉语学习的方法,就会英语学习的方法。多读,掌握语感;多背词组,就能掌握单词、语法和阅读,多写,这一点比较懒,至今写的英语作文还都是用very、great、good等等小学生水平。这样英语成绩好,自然更愿意学、愿意投入时间学、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和成就。
如同《找对方法》第三章(p177页)引用申拉克的观点,语言的掌握,是在心理放松和不反感的条件下接受的。但是对于只依靠学校教育,当时我们也只能有意识的学习、训练和使用语法知识,和现在小学生学英语的经历大不相同。
三、先听后说
尽管我们自知是哑巴英语,而且不打算出国、不打算考博的话,写完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后,英语可谓再无用处。看都不看了,更何况说呢?本书提到,外语的学习确实有一段时间,是需要先听再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哑巴英语,也不是一开始“英语社牛”的到处叽里呱啦。不然很容易像秀水街、阳朔小店的店员那样,只有“石化”的低水平重复。对我来说,觉得开口说英语不再是障碍有两个契机。
一是香港旅行经历让我主动想学好口语。2008年1月寒假到香港玩的时候,住在当年交换生家,她的男朋友是尼日利亚的黑人,有天和他们一起吃晚饭,黑人的英语很6,粤语也说的挺像,至少比我强很多。我本以为黑人只有点唱歌跳舞的天赋,没想到学几门语言对他们来说也是so easy。这个黑人朋友和他的朋友索罗门和我们聊了很多,肯定不是粤语和普通话,好像我都听懂了。现在还记得黑人朋友属羊,他做中间商生意,把手表进来再卖出,手表的赠品有瑞士军刀,他留下了好几把,给我和另外一个香港女孩一人一个;他拿出一罐子开心果款待我们,他说这个东西在我们那叫Asia nut,在这边叫Happy nut,我们以为是亚洲的,亚洲以为是非洲的;那个黑人朋友的朋友说索罗门的意思是财富,我看他脖子挂的好几条hiphop大金链子和戒指,明白了他对财富的理解。另外他们播放了喜欢的歌手Two faces的专辑,那时还是诺基亚非智能手机,不能马上查歌词,不过在那个氛围下,好像当时我也听懂了歌词。还有一个细节,他们用英语说的我也全理解了,两个黑人朋友说你是蒙古人吧,我说你听阿诗(我的香港同学)说我是内蒙古来的吧。他们说不是的,因为他们在天水围住的邻居有蒙古国来的,我们长得很像。确实,我妈妈是蒙古族。可见真正的英语交流,连说带比划,即使自己是半个哑巴,也能交流好多信息。不过我忘记自己都说过什么的,可能就是听,和回答yes or no啦。
回京后,总觉得学了十几年英语,不能光会做题,也得会交流,像黑人朋友那样敢说会说。刚好两个同学正在学托福,我也报了一个新东方托福班,选了水木校区,老师都很棒,小马、杜昶旭、庄重,还有一个王雨竹or什么竹,总之每次课算下来不到50块钱,三四个月,但是比大学4年+研究生3年学的内容都多。后来英语托福只考了一次,62分吧(尽管不太高,但预期也只是这样水平),口语比自己想象的成绩好,可能也是考试窍门(大声+饱满发音)和一点点努力的结果。
第二年即2009年1月底,参加国考外交部的面试,在英语口语面试环节,我和考官一个年轻女老师对答如流,除了自我介绍外,她问你工作后怎么平衡家庭和工作,又问你喜欢什么书,第一个问题我忘记怎么回答了,反正是故作镇定流利作答,第二个问题记忆犹新,因为在准备阶段我就想过有类似问题,我准备就是《放风筝的人》,这个电影也有小说原著,如果问喜欢什么电影问喜欢什么书,都可以用上。当时国内还没有放映这个电影,我恰好是在香港旅行那次,和同学一起在尖沙咀看的,故事很感人,也比较好讲述道理。还记得我在面试的时候女考官的微笑,以及她在听的时候,又拿起我的考生信息看看。我想自己的口语应该比其他考生好一些吧。题外话,后来还是没考上,应该是中文的结构化面试成绩不佳。
以上又印证书中的原理——1.并不是只有在外语环境中才能练好外语;2.说的能力比听的能力实现的晚。
第二个契机是和南非的白人朋友交流的一个下午,让我明白与人沟通的关键不是用哪种语言,而是你们的最大公约数,以及愿以开放心态共同探讨。这个故事我之前记录过,我老公和这个老外同事觉得聊得很熟,后来我问老公聊没聊过这个朋友为什么从苏格兰孤身一人去南非,什么机缘喜欢上了绘画,为什么喜欢中国,结果我老公全然不知。认识一两年,不如深聊两小时。不过我发现这个外国朋友对老子、达赖喇嘛的格言有点混淆,认为都是道,佛也是道,道也是佛。我恰好买过一本 英文原版的<trying not to try>,因为有汉译本,所以原著一页都没读完,就正好送给他了——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龙大伟。我这次也得以机会窥见老公的口语水平,尽管先后几个月去南非不下5次,工程项目管理天天用英语沟通,但出口全是错误的时态语态,以及磕磕巴巴。老外的脑补能力还是挺强的,也的确包容。
这次交流我才意识到自己用的生活英语口语可能只是幼儿园的水平,但是内容和表达是两回事,核心是内容的传递,有准确的表达会让内容更好理解,但用简短、简单的语法并不影响意思的解释。而且想学更地道的用词,就要多模仿和请教,不能总让自己停在低水平重复自己上。
再后来大量使用英语,只是陪孩子看牛津树,帮孩子背课文了,英语学习的任务已经转移到她这一代了。
第二部分 闺女的英语之路
一、家门口的外教课
大概是中班的时候,我琢磨着在家教英语太难了,这钱不能省,就近在一个不知名的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学了一年。一开始有点莽撞,以为孩子会了26个字母,不用从零起点的班开始,就插班进了5、6个人的小班。结果里面有小班的孩子能讲的挺好,越是讲的好中教外教越是喜欢提问,那个不爱说话,中文课堂都不爱举手答问题的我家姑娘,自然是被点名才嘟嘟囔囔几声。后来才知道说的好的那个小女孩妈妈是英语专业,过了专八,平时在家也经常讲英语,每次课后复习很认真,可我的陪伴时间比较少,下班路远到家吃完饭已经8点,玩一会就要睡觉了,孩子到了晚上学习状态也不好,听不进去。
我发现自家孩子很怕说错,所以宁可不开口。比如一句话三个单词,第三个不认识,她连第一个单词都不敢说。背诵古诗也是一样,朗读文章也是一样,句子中间有生字,句子开头都不敢读了。越是这样我就越是生气,甚至不惜使用武力,恐吓更是家常便饭。现在回想一定是穷凶极恶的场面。不管是虎妈、还是狼妈,生了个老鼠胆的娃娃,你怎么强力、蛮力都不行,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带来更多问题。大班下半年快到夏天了,我说你已经学了快一年英语了,咱们读一读。结果看着绘本教材就是张不开口,气得我劈头盖脸一顿打,真下手打,结果自然是孩子大哭一场,我气到头晕。尽管如此,还是没有进步。要是早知道初学外语不要着急说这个道理,我的孩子肯定少挨不少打。
二、两个教辅
小学一年级后,我发现学校讲的太简单,可是买的小爱学习机也不好用,屏幕小、内容要么太简单、要么感觉太耗时,就是看图片听语音,然后录音模仿,再出来电脑打分,幼稚!但从本书的观点看,这种多媒体使用的、音像同时出现的输入才是有效输入。看来还要接着用起来才对。
另外发现比较好的一套学习资源是“牛津树”,尤其是有中文讲解和游戏互动,孩子学习的兴趣了乐趣大增。有时候为了玩小猴子开飞机的小游戏,她就自己打开app说上几个单词,逐渐说上几句。有一次表姐说她向孩子的英语老师请教推荐一下教辅材料,老师推荐了《典范英语》,但是表姐家孩子已经五年级,1、2级的书已经太简单了。我拿回来一看原来就是牛津树,正好让孩子在不使用app的时候,看纸质的英语绘本。
这本书从人名到名字、动词的单词配图,在到主谓宾、一般疑问句,过渡到长一点的句子,循序渐进的在生活场景中掌握英语表达。另外我看到有教师用书pdf,不过全是英文的,里面有每一课讲授的重点,尽管短短几幅漫画,但是浓缩了语言的应用和生活场景故事线,的确是一套好材料。这也印证申拉克的观点,语言的掌握都是在可理解的真实语境下自然实现的。牛津树里的主角是三个孩子两个家长和一只大金毛,围绕室内、庭院、学校、休闲等等环境萌生各种小游戏、小故事,经常有出其不意的结局,为学习英语增加不少趣味。
三、课本学习
我家姑娘学校用的是人教版新起点英语,一年级、二年级都是每周两次课。每学年6个单元,每单元有不同的主题。老师上课主要是说对话,让孩子们表演,然后每单元有一首歌学一学唱一唱,期末考试也是看图做动作、唱首学过的英文歌。一个班40个学生,老师也总是爱提问十来个英语说的好的,座位坐在前面的。我家的那个安静的大个子总是在最后一排默不作声。想调座位不太可能,只有让孩子成绩好才能赢得老师的重视。一年级的时候我还没找到方法甚至没认真辅导,二年级的时候,我发现同学间差距开始拉大,必须抓紧用好晚饭后的陪学时光,这半年每单元都让她熟练的读、背,并且开始教她自然拼读的方式记忆单词,几周下来已经把一年级、二年级的单词拼写记下来了。不过小孩的记忆并不恒定,记得快忘得快,一定要“回头看”。
在《找对方法》这本书有一章专门对记忆力做了介绍,并且鼓励了我们“中二”不要放弃学习,三四十岁的记忆力依旧可以很棒。别的已经懒得学懒得记,这两年跟着孩子学校要求的古诗考试,我确实背下来更多的诗词了。我发现背诗词不仅是为了语感古雅,感悟哲理,还开发了各种记忆方法,比如谐音法、配图法,还有自己对仗创作法——如果有了上句,你该怎样对下句?古诗词的好处是有格律音调字数的限制,既帮助便于记忆,又减少了漏字错字的机会。如果英语也有这样的诗词方式作为优化表达、强化记忆,应该会为英语学习增添不少助力。有空找一找泰戈尔的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看看。但是《找对方法》提醒到阅读英文原版书,最好是接近现在的——表达方式要接近现代生活,要是看影视作品,可以看科幻题材的,反倒更好理解。而《老友记》等美剧语速太快,画面人物活动与语言内容并不完全一样,比如说画面是两个人天南海北的神侃,大好风光或者什么惊险场景。可是你听到的那些句子,在电视配的不还是那两个人坐在沙发上吗?而纪录片、科幻片是场景有什么说什么,这样更好理解。
四、未来规划
鉴于小孩在有了一定的信心和兴趣之后,学习的加速度开始显现,那么学习的内容也应该升级。老申说,语言学习不能一夜速成,但绝不是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慢,入门时会显得比较慢。从孩子一年级二年级学习的轨迹看的确如此。现在学校发的练习册,题目以听力为主,题本上只是ABCD不同的图片,孩子听到和哪个有关就选择哪个,不考单词拼读和语法句子完形填空等等。若是我没有看《找对方法》,我肯定会心生怨气,这都学些啥,就是看看图听听声嘛。但是书中的观点让我明白这样学外语才是接近母语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把声音和图像连接起来。在第236页提到6个建议,比较中肯:
1.避免使用中文翻译,充分建立外语的直接反应;
2.不要试图说英语,只练听力;
3.开始时现专注于学习单词,然后过渡到短语,不要着急学句子;
4.不要看英语的拼写,建议拼写的学习完全放弃(一年级的时候我也没顾上辅导,正好避免了瞎干预);
5.如果有外教参与,最理想的就是外教来引导学生做T.P.R外教需多用肢体语言或用手话题协助这一过程,不要试图讲课。(在幼儿园时期的外教确实用这种“比划”的方式,当时我还不理解这东西有啥帮助,看来人家是有教学原理的。让全身动起来调动记忆和理解);
6.不要怕听错,要放松和有信心.(我再也不能因为孩子不开口说英语而家庭暴力了)
以上只是针对入门阶段的一些tips,后面还有三个阶段,如果不是出国学习工作,可能不用到高级阶段,但是未来的事现在不能假设,还是要做好当下的任务——如果想让孩子流利、自然、准确的接近母语式的运用英语,就要抓紧在12岁前把英语学好。就像之前育儿中各种敏感期一样,12岁之前的语言敏感期会让英语学习事半功倍。尤其是小学阶段学业压力不大,语文的阅读、写作,数学的四则运算和应用题都是跟着教材不会落后,但英语必须要“开小灶”。国际音标、自然拼读、自主阅读以及背诵朗读、口语交流,这些都要逐步完成。用我的高中同学所谓的“失败教训”说,小学就要学完初中的英语,到了初中就发现学习时间太不够用了。
至于以后的托福雅思GRE就是她自己的需求了,背单词嘛,小学初中就1000个单词,之后要学会一些词根(250多个),看看俞敏洪的红宝书,以及蒋争的《英语词汇奥秘》,到出国前储备10000个单词以及熟练地道的语法,标准的口音——就能快乐的国际旅游了(先用玩作为学习的动力和乐趣吧)。
2022年买了几十本书,读完的只有两本,这本作为压轴之作,也是开启英语新征程的指导书,不要人云亦云的走入错路,找对方法自己设计自己的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