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陈世宁,是在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一所中学校园里,他正带十来个“洋学生”练习太极。
▲陈世宁带领洋学生练习太极
这些学生一招一式都十分专业和熟练,基本上不需要跟着师傅做动作。陈世宁招呼其中一个小伙子到跟前,对他说了一句斯洛文尼亚语,小伙子就接着带领大家练习。看到我瞪大了眼睛,陈世宁对我说:“他们打太极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有些人已经自己带学生了。”
80年代:“到前南留学交换的都是尖子中的尖子”
陈世宁的故事,得从四十年前说起。
▲1977年,在欢迎宴会上,邓小平举杯向到访的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右)致意(资料图)
次年,陈世宁进入清华大学机械制造系读大一。
陈世宁1960年出生在上海,是中国恢复高考后,第一批从上海考到清华大学的学生。
“我们那一年,清华在上海录取了二十多个人。”当时清华大学的机械制造系可谓是中国的王牌学校的王牌专业,很受教育部重视。
很快,中南两国决定互相交换学生留学。在清华,要出国作交换学生,也是要选拔的。“先看高考数理化成绩有没有达到一定分数,然后外语成绩也要作为参考。”陈世宁不仅高考成绩优秀,在中学时又学过俄语(俄语和斯拉夫语是同一语系),他成为了到南斯拉夫进行交换学习的学生之一。
▲上世纪80年代的清华大学(资料图)
但是南斯拉夫这么大,具体到南斯拉夫哪里呢?陈世宁并不知道。走之前,他到广西大学培训了三个月的语言。“南斯拉夫特别讲究各个联邦共和国的平等,来的交换学生要平均分配到各个联邦共和国去。去之前还和我说要到哪儿哪儿去,结果临行前又变了。”
陈世宁隐约记得,当年和他同一批到南斯拉夫的中国学生大概有100多名,其中既有像他一样的本科生,也有进修生和研究生。“出来交换的本科生有20多人,不是清华、北大,就是复旦大学和北京农业大学的,都是名校的尖子生。”不仅有一些和他们一样学机械制造的,还有很多学农业的,“当时南斯拉夫的农业也很先进的。”陈世宁回忆道。
陈世宁从北京出发,先飞到伊朗的德黑兰,再飞到贝尔格莱德(当时是南斯拉夫首都)。最终,他和另一位同学到达了目的地——黑山共和国,这是19岁的陈世宁第一次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