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富祯祯 鲁青 周钰珊 许士琪
辽阔宇宙中,一颗蔚蓝色的星球冉冉升起,接下来一个多月,这颗星球将会被慢慢点亮……这是即将上线的“浙大医学人点亮全球”的小程序。
今年是浙江大学医学院成立110周年,百十年的浙大医学院培养出5万多名卓越医学人才,走向全球,为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努力。如今,他们将在世界各地,为母校点亮星空。
1951届的马亦林在杭州,桃李满天下、著作等身的他依旧奋战在临床一线;1982届的孙宇政在美国纽约,他是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神经科教授,又是美国消费者协会评出的最佳医生;1999届的牟凌骏在西澳大利亚,是当地最负盛名的一家医院的外科移植医生;2009届的张甜在德国柏林,在国际医药企业中从事临床数据管理,当年在校园的梦想变成现实。
从浙江大学医学院走出的他们散作满天星,在各自领域或崭露头角,或卓有成效,他们回想在浙大医学院的求学生涯,都觉得,那几年影响自己一生。
杭州
马亦林:求学生涯中播下热爱的种子
每周一上午,94岁的马亦林教授都会到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坐半天门诊。
荣获“医师终身荣誉称号”、指导的10多名博士都成为浙江感染病学界的“大牛”,从医从教70多年的马亦林依然没有从临床退下。
“我热爱感染病学。” 马亦林说,热爱的种子是多年前在浙大医学院的校园中种下的。
马亦林1951年毕业于浙江医学院(医科),“我们当时学习的条件非常艰苦,但师资很强,老师们很有名气,而且认真、负责。”
时隔多年,马亦林还记得王维松教授的解剖学课,“上课没有教材,他的夫人会画画,就亲自给我们绘制解剖图。”
教内科的李容老师的严谨和勇气影响了他一生。
“当时,北方流行黑热病,因为传播黑热病的白蛉很少过长江,所以这个病在杭州基本没有。一位国外的医生发了一篇文章,说杭州有这种病,他其实是把血吸虫病误认为是黑热病了。李容老师发表文章,驳斥了他的观点。我非常佩服。”
多年来,马亦林在王季午、张鸿典、何南祥等教授的领导下成长起来,并带领团队在对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及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的防治及抗感染药物的耐药机制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多年后,自己成为老师的马亦林也沿用医大的教学方式指导自己的学生。
“我的博士生们做临床医学研究,我给他们提四个基本原则:创新性、科学性、应用性以及需要性。” 马亦林解释,医学研究要涉足他人未涉足的领域,还要来自临床医疗实践,能解决实际问题。
浙江大学医学院
纽约
孙宇政:我们很早就建立了临床思维
在世界神经外科领域,孙宇政是一位佼佼者:康奈尔大学医学院校董、取得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分子神经生物学哲学博士学位、荣获国际神经化学协会颁发的“青年科学家”奖项。
“我现在这些成就和当年在医学院读书的经历分不开。”孙宇政1977年就读浙江医科大学(现为浙江大学医学院),“前两年的基础课给我打下了非常牢固的基础,我们的老师上课严谨、认真。”
孙宇政至今记得血液科老师郁知非是如何备课的:面前摆满各种资料,一边做教案笔记,一边在小卡片上记录。“那个时候,获取国外最新的信息并不容易,郁老师让在国外的家人邮寄最新的医学杂志,再教授给我们。”
让孙宇政印象深刻的还有临床教学,“我们很早就跟着老师到医院查房,目睹他们详细的问诊,在早期就建立了临床思维,这为我以后做临床医生,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临床和教学紧密结合,是浙大医学院建院之初就彰显出的特色,并坚持了百余年,为我国高质量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示范样本。2005年,学院创新实施“见-实习医生制”改革,大幅增加临床实践的时间和深度,使学生更早开始承担“准医生”责任,真正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促进医学生临床胜任力的提升。2018年,“激发学习动力,全面创新临床医学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这一成果还曾拿下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西澳
牟凌骏:老师教的“那一课”,终身难忘
查尔斯.盖尔德纳勋爵医院是西澳大利亚州唯一的肝移植中心, 45岁的牟凌骏是这家医院的移植外科医生(整个西澳共有3位肝移植外科医生),同时是西澳大学临床副教授。
“我最终选择到海外,非常感谢医学院的教育。”1994年,牟凌骏考入浙大医学院五年制临床医学,“我是英语班,我们有两门基础课是纯英文教学,这为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毕业多年,牟凌骏可以脱口而出当年诊断学和传染病学课堂上老师教的一些口诀,“医学知识繁杂难记,老师总能帮我们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除了学习知识,品德教育也让牟凌骏终身难忘。“我现在都记得我们的年办老师朱慧。我当时在学生会,组织一些活动时,她从不粗暴干涉,而是让我们自己去尝试,即使最后失败了,但也让我意识到,要独立思考、决策、独立承担后果。”
不少毕业生都像牟凌骏一样,会清楚地记得在校园期间自己思想上的成长。实际上,在医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浙大医学院一直坚持立德树人,推动思想政治、医学人文精神、职业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和全程贯穿,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学院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一批鲜活的案例和示范性课程,《系统解剖学》通过将人文思政教育融于课堂,将解剖学打造成一门有温度的生命大课并入选国家级思政示范课程。
柏林
张甜:医学院读书的经历,改变我的人生
85后的张甜目前在德国拜耳集团从事临床药物研发。她2004年考入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三那年,作为交换生到德国学习一学期,“这半年在免疫学实验室的实习经历让我意识到自己对基础研究更感兴趣。学校提供的交换生经历让我更早明确了自己的方向。”
张甜的成长正是受益于浙大医学院优化国际化、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机制。目前,医学院设有中-澳联合医学双学士学位项目,与牛津大学、耶鲁大学等校建有本硕联培项目,并携手剑桥大学、布朗大学、UCLA等多所顶尖大学开展临床实习、暑期交流等项目。
交换回国后,张甜从临床医学转入基础医学,本科毕业后选择出国,获得了德国传染病生物马普所提供的奖学金,在德国排名第一的夏洛特医学院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当时我们的生理课有一个创新实验课程,一个学期,大家分组做课题研究,虽然那时的课题很简单,但整个流程,包括选择课题、模型分析、研究思路等,都和我后来做的研究很像。可以说,很早的时候,我们就接触了这种培训。说来也巧,我那个时候的课题是研究脑挫伤后抗炎治疗,我博士研究的是脑中风后获得性免疫应答。”
张甜目前的工作是临床数据管理,包括建立和利用数据科学主导的可视化审查分析平台,审查临床数据的完整和准确性,确保实验病人的安全,提高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效率,最终缩短药物研发的时间。
“在浙大医学院,我们的基础课都是和其他专业的同学一起上:计算机、机械、生物学等,这是非常大的优势。不仅是学习到其他专业的知识,还包括他们的思维方式。我后来学习数据编程,就是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
张甜所说的教学模式,正是浙大医学院创新性提出的 “医学+X”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说起那几年的校园生活,张甜用一句话做总结,“在医学院读书的经历,改变了我的人生。”
培养卓越医学人才
浙大医学院这么做
推动学术大咖给本科生上课,开设院士的本科生课程。学生在本科阶段便可申请进入学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等大型实验平台,它们进行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为本科生提供一流的早期接触科研、强化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学习条件。
发挥综合性大学和七家直属附属医院优势,依托优秀校友企业和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的成果转化平台,医工信交叉,医文理融合,构建多元化大健康社会实践基地。
开设“前沿性”国际化课程,与海外一流院校共享共建,现已开设多门海外教师主导的全英文课程,并邀请全球名师参加课程共建或加盟授课,让学生不出校园即可聆听国际名师授课,感受国际前沿的医学进展。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构建以辅导员、专职思政人员、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德育导师、新生之友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思政队伍,坚持开门办思政理念,推进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
落实国家及学校促进毕业生服务国家战略政策,制定高质量就业方案,向艰苦地区与基层医疗单位输送优秀毕业生,服务国家健康战略。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