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出国旅行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许多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免签政策,花一两万块钱就能飞到日本、韩国等地旅游,稍微多一点的钱,欧洲等地也可以轻松游玩。而每一次拿着护照出发的瞬间,都充满了一种踏实感,这种安全感来源于国家强大的背后保障。
然而,大家是否知道,早在清朝时期,我国的护照中也有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在国家力量薄弱时,却给国人带来了自信与坚韧。虽然清朝的国力处于衰弱,但清政府仍尽力维护国家尊严,展现了不屈的姿态。
中国最早的护照可以追溯到唐朝,不过那时并不叫护照,而是“通关文牒”,类似于《西游记》中唐僧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请求当地领导给自己盖章的小册子。这类文牒其实起到的作用与今天的护照有些相似,都是一种旅行和通行证明。
然而,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我国对护照的定义并不清晰。从明朝末期开始,国家禁止民间海运,而清朝则只允许广州一个口岸对外通商。在这段时间里,护照的作用几乎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尤其是对普通百姓来说,几乎没有任何用途。
鸦片战争后,我国的大门被迫打开,随之而来的是数十条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外国人开始频繁进出我国进行贸易,商贸活动逐渐增加。此时,许多国人开始渴望出国经商或寻找新的机遇。面对这种局面,清政府最终决定发放护照,作为一种合法的身份证明。当然,这背后也有西方列强的压力,但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商业需求和人员流动性。
清政府最初所发布的护照,实际上是为了外国人提供便利。它的使用范围非常有限,仅允许外国人进行传教、贸易等活动,禁止进入中国内地。并且外国人能够进入的区域也非常有限。这一措施的实施,主要是因为当时我国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边防检查体系,许多外国人以探险者的身份进入中国进行间谍活动,这对国家的安全构成了威胁。
最初的护照并未被称为“护照”,而是“信函式集体护照”,以单张纸的形式发放。它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地游历护照”,专供外国人来中国旅游;另一类是“华工护照”,用于允许外国人来华工作或从事贸易。值得注意的是,清政府并没有一开始就考虑为中国国民发放护照,部分原因是担心一些人持护照逃到国外永不归还,另一些则担心国民出国后学到了先进的西方知识,会回来对抗朝廷。
这种担忧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与西方列强多次交手并惨败,清政府意识到必须吸取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知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护照逐渐开始发放给外国人,并正式允许他们进入中国内地。
外国人获得护照后,虽然获取了大量情报并掠夺了不少文物,但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一过程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首先,商贸合作的增加促进了中外经济的交流。其次,外国人进入中国改变了他们对中国的认知,客观上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互动与传播。例如,罗斯的《变化中的中国人》便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政府也开始意识到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逐步鼓励国人前往西方留学,力图弥补这种差距,并着手为国人准备专门的护照。
当时的护照与今天的有很大的不同。现代护照通常是一个可折叠的小册子,而清朝时期的护照则是一张竖版纸张。从现在的视角看,清朝的护照有许多缺陷和漏洞。首先,护照上没有照片,这可以理解,因为在清朝时期,只有贵族和王公才有机会拍照,平民百姓很难拥有这种机会。即便清朝灭亡后,照相馆也仅存在于一些大城市,所以没有照片在当时并不算太不寻常。
其次,护照的格式不严谨,个人信息的描述也较为模糊。由于没有照片,所有的个人信息都依靠文字描述,如身高、长相、住址等。因此,护照的篇幅较长,且由于是单纸形式,显得更加庞大。历史记载显示,清朝时期的护照尺寸为87厘米长、56厘米宽,是近代历史中尺寸最大的一份护照。
此外,护照管理也较为松散。不同的机关部门可以办理护照,除了总理衙门外,国内的各国领事馆也能办理护照。甚至在上海租界,只要愿意,几乎任何人都能获得一本护照,且清政府的审核并不严格。
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每本护照只允许持有人前往一个指定地点,而不能随意前往其他地方。护照上会明确写明目的地,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旅行的自由。
最引人注目的,是护照上的一段27字的文字,它在某种程度上象征了清政府最后的尊严。那段话是:“持照者乃大清帝国子民,请沿途各地方关卡予以放行,无需额外阻拦。”这段话语气强硬,体现了当时清政府的自尊与坚毅,尽管这种强硬在当时的背景下显得有些徒劳无功,毕竟清政府早已与列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实际上国力早已处于衰弱之中。
然而,护照的出现仍为国家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首先,它培养了大量的知识分子,许多近现代名人曾通过清政府发放的护照出国留学,学成归国后报效国家。其次,护照也激发了移民潮,尤其是向海外移民的潮流。虽然清朝政府并没有明确支持移民,但随着护照的发放,国民可以合法出国,尤其是前往美国等地,逐渐成为移民的基础。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国电影中,常常能看到“华人帮”的身影。许多华人移民早期所携带的,正是清朝时期的护照。尽管清政府反对移民,但由于国力的衰弱,它无法有效阻止这一趋势。那些拿着清朝护照的华人,最终成为了美国历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起初,许多人选择移民南洋,即今天的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原因在于距离较近、路途相对容易,且清政府当时并没有足够的资金阻止这一过程。尽管清政府并不支持移民,但移民仍然持续了下来。
这些移民潮的背后,既有商人的身影,也有不少贫苦劳工,尤其是前往美国的华工,他们大多从事铁路建设等艰苦工作。很多人最终未能发财,而是为修建铁路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甚至成为了美国“淘金热”背后的牺牲品。
虽然清朝的护照没有直接改变世界格局,但它为后来的移民潮提供了契机,也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今天,许多在海外的华人依然怀念着祖辈所携带的清朝护照,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承载着无数华侨回归祖国的愿望。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清代中国的出入境证件考述——顺议“护照”一词的出现及护照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