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驻外领事馆制度建立,开始向华侨颁发护照。福清侨乡博物馆收藏的华侨护照,记录了有护照起,福清人勇闯海外的酸甜苦辣,见证了福清人在海外的奋斗历程。
这些华侨护照大小不一,样式不同,年代不同。其中,福清阳下人林绍钰持有的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护照,是福清侨乡博物馆目前收藏年代最早的护照。那么,林绍钰是何许人,护照背后有着什么故事?
泛黄的华侨护照背后,还有这些你不知道却不该被遗忘的福清侨乡故事——
下 南 洋
南洋是福清人走向世界的第一站。
从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30多年间,福清就有约8万人被迫出国避难谋生,多以南洋的印尼、新加坡为主要目的地。 许多人从此音讯全无,而历经生死考验抵达南洋的,便开始艰难的异国创业。
1940年农历正月初七,26岁的福清阳下人林绍钰带着妻子陈珠云,踏上下南洋的漫漫旅程。 海口古渡,冷风冽冽,简单的行囊和贴身保管的华侨护照,是他们此行的全部家当。
林绍钰民国二十七年护照
“从福清的海口古渡坐船到厦门,再到鼓浪屿,再换乘大船去印尼。”穿越82年岁月风霜,那一趟历时近一个月的旅程,今年101岁的陈珠云依然历历在目。
陈珠云回忆,当时丈夫林绍钰的家族在印尼经营布店生意,生活还算安定。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二战爆发,日本入侵印度尼西亚,布店被迫倒闭。1947年,林绍钰带着妻子和2个侄子从印尼取道香港返回福清。
从护照上的谦谦公子到
归国时的布衣褴褛
泛黄的照片
是千千万万海外华侨辛酸史的缩影
林绍钰持有的
这本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的护照
就陈列在福清侨乡博物馆里
静静地诉说着
福清人下南洋的酸甜苦辣
回 祖 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因国家积贫积弱而饱受欺辱的海外侨胞从此扬眉吐气。向往新中国的华侨,克服种种困难,从世界各地回到百业待兴的故土,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1950年,中国颁布第一版护照。1952年,22岁的林运茂同班上的49名同学一起从印尼经香港回国,亲眼看见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国家。
林运茂和儿子林宏杰说起当时的回国之路,“他说因为以前我们中国被很多列强欺凌,所以他觉得能够加入新中国的建设,他非常高兴,而且非常激动。”
1936年,年仅6岁的林运茂跟着堂哥林文镜一起去往印尼。在祖父、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林运茂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期盼着有一天能重返祖国。回到中国后,林运茂在北京读高中,到山西上大学,享受着祖国母亲的呵护,快乐生活。
林运茂(倒数第二排左一)从山西太原理工大学毕业时的合照
1986年,受林文镜的委托,林运茂回到福清,全权代理林文镜先生在福清的各项事业。1992年,他又将儿子林宏杰从美国召回来,父子携手共同参与家乡建设。
林宏杰硕士毕业照
建 家 乡
1978年,对外开放的大门敞开,福清海外华侨与家乡的联系愈加紧密。
1984年,规模盛大的瑞云塔甲子中秋灯会成功举办,近千名融籍旅外乡亲、港澳台同胞专程返乡与全市人民共同观赏点灯盛况。
1984年福清瑞云塔中秋甲子灯会(卢胜富摄影)
1986年至1992年,福清县闽剧团连续三次受邀到新加坡演出,受到融籍乡亲的热烈欢迎。
新加坡福清会馆热烈欢迎福清闽剧团三度莅新演出
1986年,林绍良与林日顺、陈德发等印尼、新加坡侨领们共同成立了融侨基金会。134位海外乡亲踊跃加入,共筹集资金4800万港币。 “后来,福清的第一台程控电话、融侨大酒店、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厂区建设,都是融侨基金会出的钱。”福清市外侨办原副主任陈孙辉说。
改革开放以来, 以著名侨领林绍良,林文镜为代表的海外福清人倾尽所能、群策群力, 为福清的经济社会发展 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
从1978年至2021年底
福清市累计接受海外侨胞、港澳同胞
捐赠款物折合人民币约43亿元
看 世 界
改革开放,让海外福清人的爱国爱乡之情得以尽情迸发,也让更多的福清人有机会走出国门,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1989年,杨宗铭从县供销社辞职,下海办起了养鳗场,并且得到了跟随省里考察团赴日本考察的机会。赴日考察的经历,让杨宗铭坚定了将事业转向鳗鱼深加工的决心,也让他坚信唯有走出去,才有眼界和未来。
1993年,杨宗铭创办了福建福铭食品有限公司。在2个儿子高中毕业后,他又先后将他们送到日本、新西兰留学。学成后,大儿子在日本开拓销售市场,二儿子在国内抓生产,造就了父子携手创业的佳话。
杨宗铭父子三人
“中国的国力强盛,中国护照在国际社会上得到认可,所以我们中国人在国外,不管工作也好,学习也好,更有底气,也更有自豪感。”杨宗铭次子、福建福铭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新表示。
彼时,全球化发展势不可挡,福清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出国潮。经商创业、留学交流、旅游观光……,即使在美国、英国、阿根廷、澳大利亚等经济发达国家,福清人同样开创出大业。
如今
福清约有海外乡亲160万人
分布在155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护照在世界各国成为
智慧、勇敢、勤劳、尊严的象征
“凡有华人处,必有福清人”
也成为福清人的美谈与骄傲
百年来
从一张易碎的纸到一本红色的小册子
护照陪伴着福清人漂洋过海
北上南下、东渡西行
它是羁旅异乡的游子
与家人、故土的牵绊和纽带
蕴藏着福清人在海外的百年奋斗史
更见证了一个东方大国的百年发展史
记者 陈盼兰 周巍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视频 陈盼兰 周巍
编辑 林佳 陈盼兰
审核 张晨 谢雄
监制 吴凌峰 方仁平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