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应该是每天充满变化,每天在奋斗中不断前行,从一个阶梯走到另外一个阶梯,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这样的人生,会让我觉得更有意义。
这是一个些许有些狂妄的目标。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安稳是一直追求的目标。而说出这个目标的人是谁?他又是否实现这一目标呢?
定下这个目标的人名叫杨舒春,毕业于北京大学,曾是外交部预备外交官,他的名字,随着自己创建的生鲜品牌和传奇经历而为人所知。
一、北大毕业,放弃外交官出国打工
杨舒春出生于江苏无锡,自小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长大。从小就懂得生活不易的他,学习异常刻苦,成绩十分优秀。这样的他一直是别人嘴里人人夸赞的好孩子。
1999年,杨舒春以无锡市文科第二名的成绩被北京大学西班牙语专业录取。进入大学后的杨舒春没有松懈,学习很自律,保持着优异的成绩。
杨舒春的父母每每提到自家这个优秀的孩子,都会感觉非常的欣喜和骄傲。自小成绩十分优异不让父母操心,现在又被公派出国留学。当时,杨舒春的父母已经能想到毕业后的杨舒春顺利进入外交部,成为一名外交官的场景。
留学期间的杨舒春也没有落下学业,在西班牙努力游学,积累语言知识经验,还认识了很多西班牙当地的华人。
2003年的七月,杨舒春结束了在西班牙的留学生活,回到了北京。随后顺利通过外交部的入职考试,只待一个月后办理正式的入职手续,他便可以顺利进入外交部,成为一名大家眼中风光又优秀的外交官。
在这一个月等待办理手续的期间,杨舒春回到了无锡老家和父母团圆。然而,也正是在这一个月间,杨舒春瞒着父母做下了一个彻底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决定。
就在距离去北京外交部报到的前三天,杨舒春父母发现儿子突然消失,这让他们始料未及。杨舒春父母不知道儿子去了哪里,,急得到处找。
寻找未果后,夫妻二人开始发愁杨舒春在外交部的工作怎么办?
要知道,公派出国虽然是外交部承担了杨舒春在西班牙留学期间的所有学费与生活费,可是,如果没有按时履行承诺,到外交部进行报道签约,杨舒春一家要向外交部赔偿非常大的一笔违约金,毫无疑问,这对于他们家来说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一直找不到儿子杨舒春去了哪里,夫妻俩只好去到北京将这一笔违约金赔付给了外交部,替儿子杨舒春“辞了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夫妻俩始终想不明白儿子这么做的原因。
那么,杨舒春究竟去了哪里呢?
原来,杨舒春迟迟不露面,就是为了拒绝这份外交官的工作。
在西班牙留学的这一年,他接触到了很多在西班牙当地,自己做生意又小有名气的中国人。他曾在西班牙一家足球报社打工,恰好这家报社的老板是一位在西班牙白手起家的中国人,这位老板对杨舒春的影响很大。
对比起老板充满奋斗拼搏的半生,杨舒春觉得自己的前20年过得非常平淡无奇。就在这样的想法驱动下,杨舒春在深思熟虑后,决定靠拼搏得到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而在外交部参加考试时,杨舒春发现这份工作不能让他感到快乐,从这份工作中得不到他想要的生活。
“一眼能看到60岁,甚至是80岁的样子,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进行创业奋斗,去过每天不一样的生活,这才是他想要的。但是,杨舒春知道自己的想法很难说服父母,便决定“先斩后奏”。
对于儿子的解释,夫妻俩就算是不同意也没办法。因为他们很清楚,儿子杨舒春虽然看着很听话,其实是一个很有自己的主意的人。
周围的亲人与同学都认为杨舒春的这个决定做得过于草率,像外交官这样的工作,谁不想要?对此,杨舒春却不管不顾,说不去就不去了。
当然,这些并没有影响到杨舒春的决心。在“失联”期间,他再次去往了西班牙。在西班牙的马德里大学,攻读市场学的硕士学位。自此,开始了他边打工边攻读硕士的生活。
杨舒春在西班牙当地的报社和进出口公司打工攒钱,准备进行创业。省吃俭用攒下他的创业资金。
二、关闭年入千万的跨国公司,回国种地
在2007年,杨舒春用自己攒下的创业资金并在西班牙注册了一家贸易公司,主要做中国和西班牙之间的贸易中间商:将中国的一些小商品低价购入,提高一定的价格,卖给西班牙当地的公司,从中赚取利益。
杨舒春为人厚道,进的货质量也很有保障,大学期间所学的西班牙语使其免于语言方面带来障碍,硕士期间所学的市场学知识为他开拓市场提供便利,再加上他自身灵活的思维。
就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贸易公司,却是越做越大。很快,公司一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上千万元,使得杨舒春积累了近千万的资产。
没多久,杨舒春在西班牙有车有房,立了业,成了家。还把父母接到了西班牙享福。
虽然因为不适应西班牙的生活,夫妻二人后来依旧回到了国内。但是,对此父母依旧感到非常的骄傲。
然而,另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就在杨舒春事业的顶峰期,赚的盆满钵满时,他做出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决定:决定放弃在西班牙的一切,回到老家种地!
这个决定让所有的人感到非常诧异,杨舒春的父母也对此感到非常的不理解。一个北大高材生,在外国有着风光且富足的日子,为什么非要回来种地。
杨舒春的父亲甚至撂下狠话:“老子打了一辈子的工,如果你的农场能挣钱,我宁愿去自杀!”
村子里的人在听闻杨舒春的这一决定也开始不断揣测,闲言碎语让他的父母一度不敢出门。
然而,杨舒春却并不觉得,他并不想止步不前,公司老板的身份已经不能让他感到他在奋斗中了。
于是,他毅然决然,关闭了他在西班牙的公司,回到家乡,决定种田!
三、80亩地的起步,生鲜品牌开启
当然,杨舒春并不是莽撞毫无规划的人,这一切要从杨舒春的母亲说起。
杨舒春在西班牙开公司的几年里,父母经常会去探望他,母亲经常在西班牙给儿子做饭,来犒劳一下儿子的家乡胃。杨舒春的母亲与他说起西班牙的人进行售卖的蔬菜是不用清洗的。
因为这些蔬菜已经经过了一系列的清洗杀毒,作为高端农产品投放到市场上,而且售价也会高很多。
正是这一个发现,让杨舒春看到了中国市场有关于高端蔬菜的缺口,认为这是一个商机。
据他观察,当时的中国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家庭能够消费得起像类似于这样的高端有机食材,然而,很少有专业的农场来进行这样的有机食材的种植以及投放。杨舒春想做的,正是在中国设立这样的一个有机养殖农场,为人们的日常所需食材提供优秀的有机产品。
2011年1月,杨舒春和他的老同学一拍即合,在自己的老家江苏无锡市的鹅湖镇开辟了80亩农场用于经营。
他和三个朋友一起来共同经营这80亩地,四个人各自分工。
杨舒春所负责的就是田地的经营模式工作,并根据市场需求及其变化来调整养殖模式及养殖规划。
“一定要坚持有机的方向,坚决不能因为追求产量和规模而放弃这个理念。”是他们独特的经营理念。
杨舒春特意跑到英国和法国的农场参观学习,只为了学习欧洲先进的种植技术。此外,他还和农学院的专家经常联系,探讨一些种植方面的问题。
农场只有80亩地,里面却满满当当地种满了30多种日常所需的食材,还养了各种鸡鸭鱼等活禽。他们很有信心,能把这一行业做好。
实际上,当地村民却很不看好。在他们看来,杨舒春他们所做的这个农场,就是不行的。这样做风险太高,资金投入大,收成少,是一笔十分不划算的买卖。
不过,杨舒春从来不被这些闲言碎语影响到自己。在他的精心打造下,这个80亩的农场有着完整的循环养殖系统。
比如,养的猪吃的是杂鱼,产出的猪粪拿来做蔬菜的肥料;剩余的边叶、黄叶用来喂养家禽;划分出来的池塘,养殖着当地有名的鱼类。
在这个农场里,所有的养殖都使用天然有机的肥料,不使用任何的化肥、农药。
这都使得养殖成本大大提高,即便如此,大家都对前景抱有最大的希望。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重重一击。
2013年5月,杨舒春养殖的第一批黑毛猪正式出栏,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猪每天都用玉米面和青菜混合而成的饲料进行喂养。
农场的大家都觉得这个猪养得非常优秀,在猪身上投入的人力物力也非常的多,于是便给这批生猪的出栏价格定为30元一斤,因为算下来30块这个价格也是合理的。当时,当地的生猪出栏价格也只到六块钱一斤。
大家都很看好这一批猪的销售,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现实并没有他们想得那样顺利。巨大的价格差使得这批猪一只也没有卖出去。
众人对此也是一筹莫展。揣着好宝贝却卖不掉的情况愁坏了他们。当时那段时间的杨舒春总是在思考,究竟是哪一块出了问题,为何自家的产品在保证超高质量的前提下却卖不出去?
但是,几天后他想明白了,是他们的市场定位错了!他们的产品面对的应该是在城市中居于中高收入阶层的家庭。
与此同时,他们还需要宣传。
基于这一想法,杨舒春找到了报社记者,邀请记者来到农场参观,于是就有了一篇《北大高材生回家乡种菜》的报道。
不出所料,北大毕业的他,有如此学历却回乡种地,种的还是高于市场价那么多的有机食材。都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宣传噱头,引来了一大批的人前往农场进行参观。
杨舒春对于这些上门参观的游客,进行了热情的招待。他用农场的产品给游客做菜,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称赞。不仅积攒下的50头猪迅速卖光,其他产品更是供不应求。
基于如此,杨舒春推出了优先供应的方法,以吸引高消费群体成为农场会员,比如消费到一定的等级会提供“送货上门”等一些贴心的服务。
2014年5月,经过3年的用心经营,他的农场拥有了350个会员。
与此同时,他创立了自己的生鲜品牌——“北大杨哥”。
没多久,“北大杨哥”这一品牌拿下了各大城市的一定比例的市场份额,年销售额达数千万元。
至此,杨舒春也实现了他为自己定下的目标。
如今的杨舒春身价上亿,旗下互联网店铺足足有100多家,早已远远超过了原来西班牙贸易公司的规模。
看着有机农场的事业一天比一天好,杨舒春的父母也逐渐接受了儿子的这项人生选择,终于理解了儿子在“奋斗”这一事业上不断前进的决心。
而一次一次改变自己的舒适圈的杨舒春,时至今日也没有放弃他“奋斗”的目标,依然不断向着顶峰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