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成了开年爆款电视剧
观众通过这部剧了解了一个
对口帮扶 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
也让“吊庄”这个名词
走进了千家万户
什么是“吊庄”?
石嘴山市有“吊庄”吗?
本期节目聊聊
发生在石嘴山大地上的
“吊庄”故事
移民吊庄
何为“吊庄”
“吊庄”是宁夏本地方言,亦称移民吊庄,是指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家“三西”扶贫资金的支持下,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居住在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的一部分由于环境恶劣而无法维护正常生活的群众,集中搬迁到贺兰山脚下的黄河灌区。
【三西:三西地区是指甘肃河西地区的19个县(市、区)、甘肃中部以定西为代表的20个县(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的8个县,共计47个县(市、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宁南山区的部分群众通过
县内移民吊庄和县外移民吊庄的方式
阔别故土
来到新的家园
刘金喜 隆湖吊庄移民
我家是1983年12月份搬到这个地方来的。现在条件你看多好,现在绿化搞得也挺好的,也感觉到这里树木也多了,湖也挖开了,空气也比较新鲜了,你说变化,肯定是比30年前好多了。
20世纪60年代前后
石嘴山以海纳百川的热忱
欢迎着五湖四海的煤炭建设移民
20多年后
煤炭建设移民的后辈们又敞开胸怀
热情拥抱着前来落户的隆德移民
潮湖是第一批五个移民吊庄地之一(原属于平罗县,现归大武口管辖),隆德人移民到了潮湖,因此称为“隆湖吊庄”。
从六盘山到贺兰山
从西海固到石嘴山
南北相距400多公里
地理环境和人文风俗迥异
但石嘴山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
工业企业集中的城市优势
让刘金喜等来自隆德的县外吊庄移民
看到了美好和希望
移民群众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自己的双手艰苦创业、垦荒洗碱、建设家园,为隆湖吊庄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2年
隆湖吊庄升级为
宁夏回族自治区级扶贫经济开发区
即隆湖扶贫经济开发区
新移民不断迁入石嘴山市
开发区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好风凭借力,200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将隆湖扶贫经济开发区整体移交石嘴山市管理。2004年,隆湖扶贫经济开发区移交大武口区管理。
属地各级政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更加迸发,在隆湖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上给予重点支持,当时还确定了市区直20多个单位对口帮扶8个移民行政村,百姓有了更多的致富门路,开发区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2009年2月,为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武口区又在隆湖扶贫经济开发区设立了星海镇,移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致富的脚步越来越稳。隆湖扶贫经济开发区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誉为我国“扶贫开发史上的一大创举”。
隆湖的发展历程
也为自治区筹划实施的生态移民
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2011年
自治区启动了
规模空前的扶贫工程“生态移民”
计划在“十二五”期间
从西海固地区搬迁35万贫困农民
安置到近水 沿路或靠城等
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
帮助他们彻底“拔掉穷根”
陶乐镇庙庙湖村移民马尚林说:“国家有好政策,老百姓的希望还是在共产党,你说没有共产党(的政策)这么好,老百姓搬上来也没有(好生活),房子建起来也没有这么容易。就说养牛,(现在)我们牛棚也盖上了,羊棚也盖上了。我们刚(搬)上来,小羊就在小院子里随便(放养),现在羊棚也一下盖起来了,咱们还是要靠共产党。”
根据自治区统一规划,石嘴山市需接纳安置1万余户约4.6万名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石嘴山移民工作和脱贫攻坚的重心。石嘴山市根据移民各自的意愿和家庭条件,开辟了两条接纳安置渠道:4213户生态移民定居平罗县,主攻特色农业;5913户劳务移民落户大武口区和惠农区,专事劳务经济。
石嘴山市以产业项目建设为突破口,鼓励支持贫困村发展沙漠瓜菜、林果、庭院养殖等特色产业,在重点移民区建立以瓜菜、草畜、林果、生态旅游为主打的脱贫产业带,集聚各界力量,精准施策施力,出台扶持政策,增强“造血”功能。
石嘴山的农村贫困人口
主要集中在
平罗县红瑞 红翔 庙庙湖3个移民村
2020年底
红翔新村 红瑞村 庙庙湖村
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
3127户16206名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全部脱贫退出
建档立卡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从2015年的2800元
提高到2021年的11695元
石嘴山市脱贫攻坚工作经验在全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和产业扶贫工作现场会上进行观摩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