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市海沧区,坐落着一个面积约100.25公顷的古老村落——新垵村。作为厦门市首批“传统村落”,它的肌理中深深刻着两种基因:蜚声海内外的“五祖拳”与远渡重洋的华侨印记。这座村庄的故事,既是一部因乱世而起的南洋漂泊史,更是一卷由侨资与武勇共同写就的跨国传承传奇。
下南洋:侨乡的缘起
新垵人下南洋的确切时间虽难考证,但其历史源远流长。据新垵五祖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邱靖娜讲述,新垵面海而居,郑和下西洋时就曾在此招募水手与船工。这或为新垵与南洋联系的早期见证,部分先民落脚海外,自此,一代代新垵人梯山航海,开启了绵延不绝的跨国迁徙历程。
新垵是著名侨乡,图为邱式宗亲回乡参加王邦节活动。图源文化海沧
清末民初的社会动荡与匪患,促使新垵侨民群体大规模形成。当时闽南地区兵匪交织,为求生存,大量新垵人被迫远赴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南洋各地谋生。凭借闽南人的坚韧与勤劳,许多人站稳脚跟并积累财富,在海外初步形成侨民网络,为日后反哺桑梓奠定了人与财的基础。这段漂泊史,不仅塑造了新垵人勇于开拓的精神特质,更在无形中编织起一张连接故土与南洋的侨缘网络。
起大厝:侨汇的丰碑
新垵随处可见“不可移动文物”。 林捷宇摄
华侨对家乡最直观的贡献,莫过于那一座座气势恢宏的闽南红砖古厝。漫步村中,随处可见挂着“不可移动文物”标志的红砖建筑。在高楼的夹缝间,它们无声诉说着华侨“衣锦还乡、光耀门楣”的传统观念,以及将毕生积蓄投入家乡建设的赤子之心。
“龙山堂邱公司”主体建筑。图源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
1835年,邱氏族人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建立的“龙山堂邱公司”,不仅是一座宗祠,更是一个强大的跨国经济与文化网络枢纽。侨汇源源不断输回新垵,滋养了侨乡经济,也重塑了乡土社会结构。华侨的财力物力,更为新垵武术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关键保障。
“数百年来,侨汇从邱公司源源不断地涌入新垵。”邱靖娜描述了一幅因侨汇而改变的乡土图景。新垵人在南洋积累的财富反哺故里,催生了“穷文富武”的风尚。男子得以“从小习武,16岁下南洋打天下,守家财”,形成“国内习武—南洋谋生—侨汇反哺”的闭环。留守女性则因侨汇获得经济自主,又因习武具备守护家园的能力,成为真正的“当家主母”。华侨的财力物力,为新垵武术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关键保障,也让这座村落深深烙上了“以侨为脉”的印记。
立武馆:侨力铸就的武术之乡
侨乡的富庶并未消弭内部纷争。清末动荡时期,新垵各角头乡党时常发生械斗。正是华侨的财富与视野,引进了终结乱局的关键人物——武术大师沈扬德。在邱春江等侨乡贤达的资助下,沈扬德在新垵授拳立馆、统一武林,将这座村庄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武术之乡。
1938年厦门沦陷,在海外侨胞的协助下,沈扬德远渡南洋,从缅甸辗转至新加坡继续传授五祖拳。这一历程彰显了华侨网络的深远意义——当故土文化传承面临危机时,遍布南洋的侨胞社群成为中华武学薪火相传的重要保障。
在新加坡,因与当地侨胞语言相通,沈扬德以闽南语教学。他因材施教,采取独特的授徒之道:一方面通过教授富裕子弟维持生计;另一方面则在劳工阶层的华侨子弟中着力培养传承人。那些富裕子弟虽通晓闽南语,但因不谙中文,便在拳谱上用英文作标注,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英文拳谱”。邱靖娜在新加坡进行文化交流时,就曾亲眼见过这些珍贵的英文拳谱,它们见证了五祖拳在新加坡传播的历史轨迹。而沈扬德对劳工弟子的培养尤为用心,不仅传授技艺,更注重武德教化,使五祖拳在异域他乡得以完整传承。
邱靖娜赴买来西亚参加“少林五祖庙”落成仪式,图为吉隆坡接机留影。邱靖娜供图
1956年,为纪念五祖拳祖师蔡玉明,沈扬德创建新加坡“玉明国术研究会”。该协会与厦门新垵村“五祖玉明研究会”同根同源,形成了跨越国界的传承体系。2015年,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仁嘉隆落成的“少林五祖庙”,进一步展现了华侨推动五祖拳传承的深远影响。其中,由邱靖娜受马来西亚华侨委托监制的三尊先师塑像远渡重洋,特别是全球首尊蔡玉明祖师金身的安座,成为五祖拳在海外传承的重要见证。
这些跨越时空的传承轨迹,无不印证着华侨群体在五祖拳传播中的核心作用。从资助武馆建设到支持宗师南下传艺,从建立海外传承机构到推动祖师金身安座,侨胞们以实际行动维系着与故土文化的血脉联系。正是这份执着与担当,让五祖拳在异域他乡开枝散叶,也让新垵这个武术侨乡的文化血脉得以在世界舞台上生生不息地延续。
播种子:文脉的新生
有百年历史的“新江武术馆”搬迁到新垵耕读文化园。林捷宇摄
如今,武术的功能已逐渐转变。在邱靖娜看来,五祖拳不仅是格斗技艺,更是强身健体、传承文化、培养品格的载体。她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践,将锣鼓声重新引入教学,让学生在习武中感受传统氛围。
邱靖娜在教授五祖拳。邱靖娜供图
当锣鼓声在校园中响起,邱靖娜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她注意到,五祖拳在马来西亚、印尼等地已深度“融入了高跷、花鼓、舞狮等民俗文化”。这看似“不纯粹”的现象,实则是中华武术通过华侨社群在海外落地生根的典范,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一脉相承的丰富与演进。
“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颗种子”的理念,与华侨先辈情系桑梓、反哺家乡的初心一脉相承。这颗种子既包含纯正的五祖拳技艺,也蕴含对那段跨国历史的认知。当这些孩子未来走向世界,他们将成为贯通中西的文化使者,这正是华侨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以文化为桥,让乡愁有根,让传承有路。
结语:跨海传薪,照亮归途
新垵村的故事,是一部以侨为魂、以武为骨的传奇。先辈用“下南洋”开拓生存空间,用“起大厝”构筑精神家园,用“立武馆”凝聚乡土认同。那些散落南洋的英文拳谱、融合异域元素的武舞,正是中华文化在异质土壤中生长的见证。
这座武术侨乡告诉我们:真正的传承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变革中坚守精髓;真正的认同不会因地理阻隔而消减,反而在跨越山海中愈发清晰。当新一代在锣鼓声中习武时,他们继承的不仅是招式,更是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
新垵,以其“武”与“侨”交织的独特身份,将继续作为闽南文化对外交流的闪亮名片,在这片由侨胞们用乡愁与汗水浇灌的土地上,百年传奇正以新的姿态,继续在世界舞台上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华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