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哈萨克族大规模迁居哈萨克斯坦现象
赵莎莎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关键词:哈萨克族;回归;移民
一、“回归历史祖国”运动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这不但改变了哈萨克斯坦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而且彻底改变了其所在地区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状况,改变了它与其他独联体国家之间的传统的经济联系和人民交往方式,从而亦使外来移民结构复杂化。这一时期,居住在哈萨克斯坦的人口大量外流。出境的主要是俄罗斯族人(占58% ) ,其次是日耳曼人(占19% ) 。有资料记载, 1989—1999年期间,哈萨克斯坦的离境移民总数高达350万人,出、入境移民相抵,净流出量为210万人。这项统计与哈萨克斯坦政府2001年10月发布的一份文件的统计数据大致吻合,该文件显示, 1991年至2000年哈萨克斯坦出、入境移民相抵,净出境移民为200万人。整个20世纪90年代,哈萨克斯坦出境移民和入境移民总数接近500万人,移民流动规模相当于哈萨克斯坦总人口的1 /3。大量人口外流,无论是对哈萨克斯坦的国家人口安全还是对发展经济而言,无疑都是极为不利的,甚至可以说是灾难性的。
二、中国哈萨克族迁往哈国的原因分析
(一)中国的哈萨克族人聚居于新疆阿勒泰、伊犁河塔城地区,与哈有着同一民族的族缘和地缘关系,在历史上就有中国和哈(或前苏联)两国频繁迁移的经历。
(二)中国国内人口持续增加,过度开垦、放牧导致沙尘暴频繁发生,自然环境恶化。这样,偏重牧业的哈萨克族经济发展与生活改善收到很到制约,哈萨克族牧民群体中贫穷人口的数量逐步上升,经济状况日益困难。而哈国地广人稀,无需大量投资便可取得大面积的土地和牧场的使用权。
(三)从社会现实原因来看,中国国内教育费用偏高、就业难、医疗保障程度较低等问题的存在,对于多子女、无固定收入的少数民族农牧民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哈国对哈萨克族移民,给予特别的优惠,给“归国”入籍者提供资金和就业上的帮助等。此外,移民在教育和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可享受与哈国公民一样的优惠。
(四)哈国签证政策对境外哈族人给予特殊优惠。哈于2013年5月出台新的签证政策,专门设立定居签证和家庭团聚签证,并在停留期、入境次数、审批程序等方面都给予极大便利。此外,若此类人员签证过期在哈逾期停留,哈内务、移民部门也往往对他们网开一面,责罚较轻。
三、迁往哈萨克斯坦的中国移民的生存状况
(一)重商轻政,融入哈国主流社会程度较低
从中国哈族移民的目的来看,大多以追求物质财富、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生活条件为主。从他们哈国就业分布来看,主要为边贸、餐馆、建筑业、农牧业等领域。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壮大,一些人凭借掌握中哈两种语言以及在中国人脉资源较多的优势,发挥吃苦耐劳的精神,经过多年奋斗,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生活水平较高。然而,与他们在发展经济实力方面投入的精力相比,他们很少关注争取公民政治权利,几乎没有人选择从政。由于他们的到来抢占了哈当地居民的商机及就业市场,再加上很少有人注重回馈当地社会、扩展在当地的交际圈等问题,当地居民经常对他们抱有怨言。
(二)文化差异问题
从中国移民到哈国的哈萨克族大多不懂俄语,而且他们使用的文字为阿拉伯语,对哈国的哈萨克书面语和哈语中大量的俄语借词难以适从。这使他们难以全面了解哈萨克斯坦国家和社会。虽然中国的哈萨克族人与哈国的哈萨克族人同属一个民族,但由于长期居住在不同的国家中,在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中国迁往哈萨克斯坦的移民社会到哈后大多居住在偏远地区,生活圈子较为狭窄,主要的交往对象仍然是自己的亲朋或者同样是从中国移民过去的公民。此外,由于他们的教育水平、个人素质较低,甚至会受到当地人的轻视和反感。
(三)生活前景不容乐观
由于大量移民的出现,哈国政府无法全面兑现其承诺的优惠政策,房屋和安置资金不到位,获取国籍时常受到主管部门的无理刁难。近年来,从中国移民来哈的哈族百分之八十为农牧民,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专业技能,除从事农牧业外,很难找到谋得生计,成为社会边缘化群体。加之哈社会上失业问题较为严重,很多已迁移来哈的中国哈萨克族人由于生活困难,不得不返回中国原居住地。
四、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哈独立以来,大力实施吸引境外哈族回归政策,一大批中国新疆的哈族知识分子纷纷选择移民哈萨克斯坦创业。他们受惠于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干部选拔实行的的特殊优惠政策,毕业于国内知名高等院校,大多为本科或研究生以上学历,曾任职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等,本应成为推动新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类人才的大量流失,对新疆实现经济快速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近十年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疆少数民族人才队伍是增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是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应该把服务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作为少数民族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议根据新疆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的需要,确定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任务,科学制定政策措施,合理规划重点工程,大力优化人才使用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健全有利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使用、激励保障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