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以为海外华人都过着富裕生活时,古巴的华人移民却用一生的贫困诠释着什么叫做文化坚守。他们住在简陋房屋,靠政府 微薄补助度日。
更让人震撼的是,连纯种古巴白人也会因为被华人收养而深感荣幸,甚至学会粤剧、说着流利广东话,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回中国 祭祖。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文化认同超越了血缘关系?这种 精神传承又有着怎样的时代意义?
被遗忘的漂泊者,却守住了最珍贵的东西
回到1840年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鸦片战争的炮火不仅轰开了国门,也把无数普通百姓从家园中连根拔起。
战争就像一场大火,烧毁了家园,也把人们吹散到世界各个角落。那些背井离乡的华人,大多是最底层的苦力,既不会外语,也没有合法身份。
从1847年到1874年的短短二十多年间,超过14万华工被贩卖到古巴这片陌生土地。他们在糖厂、码头、矿山做着最危险最辛苦的活儿,只为了能活下去,给家里寄回几个钱。
摄影师刘博智的镜头告诉我们,这些被遗忘的漂泊者并没有在苦难中迷失自己。相反,他们把文化传承看得比命还重要。
走进任何一个华人家庭,你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
厨房里那块厚实的实木砧板,是从家乡带来的习惯,在满是硅胶薄板的异国显得格外珍贵。墙上挂着 关公像,桌上摆着祖宗牌位,还有那本泛黄的黄历。
这些东西在外人眼里也许不值几个钱,但对这些华人来说,却是全部的精神寄托。它们像一根无形的线,把漂泊的心牢牢系在遥远的故乡。
刘博智曾经遇到一位老华侨林伯,他是抗战时期出海的,当时家中还有老母和怀孕的妻子。
听人说外国挣钱多,就跟着去了,没想到这一去就是几十年音讯全无。
为了能回乡团聚,林伯把所有和移民有关的新闻剪报都贴在墙上,每天盯着看,希望有一天能找到回家的路。
可是在那个年代,中美民间还未正式通航,林伯的团圆梦只能一天天地等下去。
这样的故事在古巴华人中并不少见。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怀念家乡,保留着故乡的风俗,摆香案,供祖宗,贴年画,过春节。
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他们的心从来没有离开过那片生养他们的土地。这种坚持,这种守望,就是华人文化基因最真实的写照。
她是个白人,却比很多华人更像华人
如果说华人移民的文化坚守已经让人感动,那么何秋兰的故事更是颠覆了所有人的认知。
这是一个纯种古巴白人,金发碧眼,从血缘上和中国没有任何关系。但她却成了当地最地道的粤剧花旦,说着一口流利的台山话。
何秋兰的人生充满了波折。一个月大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她四处乞讨。在最绝望的时候,一个叫方标的华人收留了她们母女。
方标不仅娶了她的母亲,还给她取了何秋兰这个中国名字,把她当作亲生女儿一样疼爱。
从五岁开始,方标就教她学习粤剧,教她说中文,教她做正宗的广东菜。
何秋兰八岁就进了戏班,十五六岁成为花旦。《白蛇传》《帝女花》这些经典剧目,她张口就来,韵味十足。
刘博智第一次见到何秋兰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位金发碧眼的女士虽然和他肤色不同,但言谈举止就像一个地道的广东女人。
她广东话讲得比很多华人还标准,烧的一手好菜,价值观也和华人没什么不同。最让人感动的是,她爱吃豆豉排骨炒苦瓜,要喝北芪防党煲鸡汤。
除了容貌,举手投足间都带着华人的影子。文化认同就像是心里的一盏灯,一旦点亮,血缘什么的都不重要了。
在她家里,何秋兰拿出一沓发黄的旧纸,上面写满了手抄曲本。王宝钏、火网焚宫十四年、西厢记,有些还夹杂着西文拼音读法。
她一边翻一边哼唱,刘博智一下就听出了其中的粤曲调调。在香港茶楼里,这样的曲调司空见惯,但在万里之外的古巴听到,却有种说不出的感动。
当刘博智问起她的梦想时,她的回答更是出人意料:去中国的开平石塘里,替养父拜山。
和她的养父方标一样,这个白人女子也从来没有加入古巴国籍。在她心里,自己就是中国人,哪怕从来没有踏上过那片土地。
后来在刘博智的帮助下,何秋兰终于踏上了回乡路。当她站在方家祖坟前,唱起养父教给她的第一首粤曲《卖花女》时,台下的广东老乡都听呆了。
从活下去到寻根源,他们的心路历程让人深思
时代在变,华人移民的心态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以前是为了活命,现在是为了活得明白。
早期的华人移民,能活下去就已经满足了。他们在异国他乡做着最底层的工作,省吃俭用把钱寄回国内,自己却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
但今天的华人移民不再满足于仅仅活着。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交通通讯的发达,他们开始追求更深层次的精神满足。
刘博智在拍摄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华人后裔开始主动寻找自己的根在哪里。
广东人吴帝胄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的父亲年轻时来到古巴打拼,最终在古巴娶妻生子。
从出生到81岁,吴帝胄一直生活在古巴,但他始终没有加入古巴国籍。在他心中,祖国一直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当吴帝胄第一次见到刘博智时,两人一见如故。因为从未去过中国,所以他对祖国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通过刘博智的讲述,吴帝胄的思乡之情越发深重。他知道自己的父亲在晚年时独自回到了中国,并最终在中国去世。
出于对父亲的思念,也出于对祖国的眷恋,吴帝胄一直在寻找机会回到祖国看看。
2014年,在刘博智的帮助下,81岁高龄的吴帝胄终于踏上了回乡路。当他第一次看到属于中国人的房子,第一次走在广州的街头时,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
他见到了自己最小的姑姑,虽然比自己还小20岁,但血缘的力量让他们很快就亲近起来。
走在广州街头,听到中文歌,看到中文字,哪怕听不懂,他也觉得格外亲切。这就是文化认同的神奇力量。
据统计,全球华侨华人约6000万,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与早期劳工移民不同,当代华人移民呈现出高学历、高技能的特点,但他们对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反而更高了。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的研究表明,海外华人保持文化认同的比例正在上升。
数字化时代让海外华人与祖国的联系更加紧密,"云端寻根"成为新趋势。寻根就像治病,不治好心病,身体再好也不痛快。
这种从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转变,体现了新时代华人移民的价值觉醒。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在经济上成功,更要在精神上找到归属。
每个华人都是文化的种子,该在哪里生根发芽
他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中国人做事就要聚焦中国人的问题,如果我们中国人自己都不去关注这些,别人就更不会关注了。"这句话道出了每个华人的文化责任。
刘博智自己就是移民的后代。祖籍广东,生于香港,长在美国。少年时代沦为底层移民的经历,让他深深理解那些漂泊者的心情。
正是这种感同身受,让他决定用镜头记录底层华人移民的真实生活。50多年来,他走遍世界各地,拍下了千千万万个华人移民的故事。
在他的镜头下,这些华人移民无不散发着旺盛的生命力。他们虽然贫穷,但精神富有;虽然漂泊,但心有所归。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专家认为,文化认同超越血缘关系是华人群体的独特现象。这种现象在全世界的移民群体中都极为罕见。
中山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的研究显示,即使是第三代华人,他们的文化寻根意识也在复苏。
《华人移民研究》期刊的多项研究证实,经济困难并不会削弱华人的文化认同,相反,困境往往会强化这种认同感。
这说明什么?说明文化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在每个华人心里的血液。
海外华人已经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他们建立孔子学院,开办中文学校,传播中华文化。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华人在住在国的文化影响力也在持续增强。
但文化传承不能只靠少数人的努力。每一个华人都是文化的种子,都有责任让这些种子生根发芽。
你可能不是摄影师,但你也可以做文化的记录者。你可能不是老师,但你也可以向身边的人讲述中华文化的故事。
在古巴,拥有华人血统被视为一种荣幸。这种荣幸感不是天生的,而是一代代华人用自己的行为赢得的尊重。
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华人文化传承与创新将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议题。这既是机遇,也是责任。
当我们在思考华人文化的未来时,不妨问问自己:在我心里,什么是最值得传承的中华文化?我准备如何把它传承下去?
文化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代人的事,而是每个华人的终身使命。
结语
文化的力量真的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它不看你的血缘证书,不查你的户口本,只要你用心去接受它、传承它,你就是它的孩子。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华人的文化寻根不再是个人的怀旧,而是连接世界与中华文明的桥梁。这股力量正在改变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