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镇金源社区移民新村位于官渡镇西北、郑开大道以南550米处。西接建业路;向南600米有郑开物流快速通道、水溃村;向北400米有郑开城际铁路轻轨站;东与官渡工业园相连。本社区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第二批移民新村,新村建设始于2011年5月初,同年9月底交付使用,历时五个月共建成社区居民住房60栋、居委办公楼、小学教学楼各1栋。金源社区因建制不同等原因而成为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后一批移民,于2011年10月26号迁入中牟县官渡镇金源社区移民新村。现辖2个居民小组、60户;总人口258人,农业人口242人,党员12名;2014年12月通过换届选举产生支部、居委会干部4人,监委会成员3人,居民小组长2人;现拥有耕地面积253.15亩;排水排污管、渠983米,污水处理设施一处;水泥硬化道路1130米;文化广场占地700平米,健身体育器材设施完善;绿化面积800平米;建设蕴含移民文化精神的移民纪念碑、纪念亭各一处。金源社区移民新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网络优势明显,又处于郑州都市经济区、郑汴一体经济产业区、中牟生态农业产业带的交汇区域,社区领导干部以此为契机在“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移民政策指导下,带领群众建设美好第二家园、发展经济,争取最短时间融入当地社会、缩小收入差距,实现“以人为本,和谐移民”目标。1.稳定是发展的基石。社区领导班子自组建那一天起,就把稳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引导群众正确解读国家移民政策,印发国家信访条例;积极主动配合各级政府、部门做好移民群众反应强烈的住房维修、人口核定等焦点问题;访贫问苦,保障低收入人群的生活问题;联系附近用工单位,做好劳务输出,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截至目前,我社区无治安刑事案件、恶性群访事件发生。移民群众安居乐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2.以生态农业为龙头,长远规划、确保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2012年是金源社区移民扎根中牟的开局之年,社区群众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扶持、社区“两委”的领导下,艰苦创业:目前已开挖鱼塘85亩、投放鱼苗20多万尾,年创造效益40万元;与郑州果木研究所联合开发无公害葡萄采摘园26亩,2013年每亩可产生效益5000余元,次年7000元,盛果期亩产生效益可高达15000元。与开封鑫泰公司联营,投资2500万元、占地126亩、绿化面积达20000平米的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婚纱摄影取景等多功能生态观光园正在建设中,预计2015年5月份对外开放;年收益保守估计在70万元以上并可安置40个工作岗位。2013年实施建设的移民后扶项目:一栋温室大棚、一座拱棚、60个开心菜园现已建成,投入使用后现年收益在15万元以上。另外在建的35亩无公害果品采摘园,2014年移民后期发展项目-总投资223余万元果疏保鲜库项目都在紧张有序的实施过程中。3.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社区居委积极主动申请信息化远程教育、气象信息预警、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使群众在本社区就能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掌握农业科技信息、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学习专业技能、增强法制意识。在今年工作实践中,金源社区在卫生创建、尊师重教、平安建设等多项工作获得上级嘉奖。4.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力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化管理。2013年,按照上级党委、政府和省移民办的指导方针,我社区按照程序进行选举,产生民主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监事会、民调委员会,随即又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物业管理委员会、种植、养殖合作社等,目前,移民群众在党支部、居委会的正确引导下,积极参与社区重大事务的决策,各委会建立台账管理制度,实时记录每次会议、监督事项内容。实施过程有监事会全程监督,财务收支透明,增强了干群之间的互信度。诸如自来水管道漏水、主干道及社区内街道卫生打扫、垃圾清运均有专业人员管理处置;邻里纠纷有民调委员会成员推举与当事双方相投契的成员出面调解,尽量让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从而实现矛盾纠纷不出村、无越级-的目标。目前,各委会各司其责,群众参与管理村务的热情高涨,彻底扭转了以前“大事无人管,小事不愿管,干部忙的团团转,群众闲的围观看”的局面。勤劳智慧的金源人正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在中牟这块沃土上挥洒着辛勤的汗水,为子孙植根于这片热土、实现自身人生价值而努力拼搏。
李庄村位于官渡镇西北距官渡镇政府约4公里,东邻龙海铁路,北接水溃村,西于官渡古战场为邻。全村面积约2平方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共有383户,人口1586人,党员62名,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约2600亩。村民的主要收入来自无公害温室绿色蔬菜种植及养殖业。近几年村里投入了大量资金对村中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和完善。村内道路进行了硬化,安装了路灯,铺设了下水管网,完成了安全饮水工程。为了丰富群众的富裕时间,村里建设了标准化篮球场和农村书屋,添加了健身器材及体育用品,成立了秧歌队和盘鼓队。每到农闲时节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都会到村内的广场上跳起广场舞。富裕的生活水平,整洁的村容村貌、丰富的文化活动,处处呈现着文明祥和的气氛。李庄村的得名:以姓氏得名,李性最先居住于此,故村名为李庄村,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李庄村地形较洼,与伟大的祖国地形一样西高东低,南低北高,由于这几年重视农田水利建设,耕地有机井85眼,浇地用变压器4座为400千瓦时,基本保证了群众旱涝保收。李庄村是个农业大村,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无公害蔬菜大棚为主,名优特产早熟蒜特别有名,以个大、皮红、口感好远销国内外远近闻名。并给群众带来了可喜的收入。村支两委在镇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全体村民有决心和信心把李庄村建设成为鸟语花香、文明富裕、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奋斗.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村人民同舟共济、艰苦创业,致力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凭借丰富的资源、独特的区位、便利的交通、宜人的气候和勤劳智慧的人力优势,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后董庄村村民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正朝着小康社会不断推进,后董庄村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富裕、和谐发展。
赵砦村位于310国道以南,中牟县城以东10公里,韩潘路从村庄中穿过,村域面积5000多亩,总人口1987人,下辖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随着近几年的发展,村中铺设明亮的水泥路,街道安装了路灯,铺设污水排放管道,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和人居条件。并且建有篮球场、图书室、大队部(两层建筑400平米使用空间)、村民娱乐活动场所、健生器材。解决了群众文化娱乐需求,农闲时候有地方娱乐,满足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有一个农民经济合作社——赵砦农资部,主要经营农资、化肥、种子、农药等产品。尊崇“踏实、拼搏、责任”的企业精神,并以诚信、共赢、开创的经营理念,创造良好形象,完善技术、周到服务、全心全意服务双农。努力做周围农民朋友坚强的后盾。
韩庄村位于中牟县和开封交界处,距离官渡镇政府约10公里,南邻310国道,北邻物流通道和郑开大道。全村人口约860人,两个村民组,党员32名,耕地面积3000亩,以沙土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花生、西瓜和大蒜。村内有卫生所2个,供销社1个,小卖部4个。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韩庄村的养殖业迅猛发展,现有大小养殖户60余个,年出栏山羊1000多只,生猪200余头,鸡5000只,村内许多劳动力外出务工,大大增加了村民年收入。魏惠王因从安邑迁都至大梁,故又称为梁惠王,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就是魏惠王所主持征战的。之后魏国国君便称王,这场战争虽然取得胜利,但大大削弱了魏国国力。此外“三人成虎”等成语也是出自其身。其墓位于河南省中牟县韩庄附近,中牟县有三座大型古墓,只可惜这三座没有一座“幸存”下来。中牟三大墓中,梁惠王墓是年代最久的一座。这座墓不例外,位于一个连柏油路都没有的地方,由于前一日中牟下雨,土路泥泞不堪,只能就近把车停在国道边,走了十多里泥泞不堪的乡间土路,踏过无数泥坑,来到了一个村内,村民十有八九都不知梁惠王墓位于何方,最终还是问了一个小孩,才得知所在,可谓“牧童遥指惠王墓”。兴冲冲地走向所指方向,只见路边有块文保碑书“梁惠王墓”。2011年郑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梁惠王墓“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称号。韩庄村内道路状况较差,给群众出行带来了很大不便,村内卫生设施还不完善,经过村两委研究,今年把这两个问题解决。韩庄村现有村干部10人,党员32人,干部阵容强大,在丁洪卫支书和张小勇主任的带领下,上下齐心,共同带领群众走上致富道路。韩庄村现有机井37眼,还远远达不到需求,严重影响着村内生产需要。计划今年再打24眼机井,方便群生产生活,让农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在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韩庄村上下一心,在不久的将来定会更加安定、和谐、富足,环境更加,优美。
西吴村位于官渡镇北部,距镇政府8公里。具体地理位置为:郑开大道以北,狼城岗镇以南,开封市以西,大孟镇以西。全村由5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东吴、西吴、孙庄、芝麻岗、北孙庄。共5个村民组,总人口1638人,党员56人。辖区总面积18300亩,其中耕地面积4417亩,主要种植作物有:大蒜、花生、玉米、小麦、西瓜等。年人均纯收入9000元。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完成村内道路硬化3000米,田间道路2000米为目标,力争三年内全村道路全部硬化,实现“五无”标准;铺设管道4000米,改造深水井2眼,以改善村民生活用水问题;完成村农田水利项目的申请立项和建设工程,改善村民的生产条件大大改变村民生产生活环境;村内配套有幼儿园一座,吸收及周边适龄儿童入学。固定资产包括:村办公楼、学校。经济发展、引进企业的优越性体现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村两委班子团结一心,不断进取,逐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畜牧业、种植业不断壮大。村民生活富裕,信访和谐稳定,各项工作成绩排名全镇前列,多年来未出现重大问题。西吴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也开展得红红火火,和谐、民主、文明之风在西吴村蔚然成风。目前已成立盘鼓队、腰鼓队,村民在农闲之余自娱自乐,时尚又健康。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村人民同舟共济、艰苦创业,致力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凭借丰富的资源、独特的区位、便利的交通、宜人的气候和勤劳智慧的人力优势,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西吴村村民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正朝着小康社会不断推进,西吴村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灿烂。
仓砦村位于官渡镇东北部,距镇政府9公里,总面积13.2平方公里,辖区10个村民小组,耕地5376亩,户数466户,人口1990人,党员68名,家庭代表466名,联户代表36名,村务监督3名,低保户18户。村室位于东北部,于1995年建成,占地0.4亩,房屋1层,平房结构,总面积54平方米,房屋6间,列入仓砦社区。仓寨,是字圣仓颉后裔,即清翰林仓圣脉、仓景愉的故里。“仓家祠堂、老白爷庙、天爷庙……”这些古老的庙宇先后屹立在这片土地上。古时仓寨人少地多,环境恶劣,方圆数十里内沙丘沙垄纵横。冬春季节风沙弥漫,杂草丛生,农民无力也无法耕种,只能找些稍好点的地种些豇豆、绿豆、花生、芝麻和西瓜之类的作物。广大民众很长一个历史阶段内日子极度贫困。那时的仓寨地多人少,新中国成立初核实,全村有两万多亩土地,仅有800来口人,土改时人均土地25亩。新中国成立前绝大部分像样的土地都被地主占有,农民全靠给地主种地或到开封卖柴维持生计。这里是中牟县有名的“北大荒”,但它也有过繁荣和辉煌。清代至民国初年,这个地方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由于暴雨连降数日,黄河决口,汹涌澎湃的黄河水直冲而下,首当其冲。一场大水把一片沃野埋在一丈多深的地下。从此,富裕村变成了飞沙不毛的贫穷村。仓家祠堂与翰林仓圣脉、仓景愉。仓寨以仓姓取名。村四周有高大寨墙,两条东西大街,一条官道直通开封城。村寨雄伟壮观,寨内街道整齐,东门建有仓家祠堂(家庙),祠堂内供奉设施齐全。院内花草树木繁盛。尤其东北处仓翰林居处更是非同一般。3座高达5丈有余的望京堂楼十分巍峨,站在楼顶可眺望45里开外的汴梁城貌。站在中牟县东门能清晰地看到这3座庞然大物。数十间的转向楼书院雕梁画栋,过门大厅又高又大,院内能容纳数百人。大三门、四合院,东西廊坊排列整齐,一边就有十几间。堂楼的建筑风格罕见。楼体用松香浇灌,砖头又宽又厚又大,一块就有18斤,异常坚固。历经沧桑变幻,堂楼最终埋在地下。新中国成立初时曾经开挖,当人们挖到一丈多深时,发现下面都是黑胶泥土,足见这里过去是沃土。挖到楼底,楼的四角都有碾盘大的疑似矿石,因为太重取不上来又埋在原地。仓家的土地特别多,周围十几里以内大都是他们的地。附近的百姓大都是他家的佃农。西一公里处仓家一个老坟就占地540亩。坟内苍松翠柏,花草丛生,树木遮天,翰林仓圣脉、仓景愉就埋葬在此,坟内盖有房间数间,专供护坟人居住。村民张德员祖孙三代为仓家看坟,直到解放。昔日仓寨有多处庙宇,香火旺盛昔日仓寨,还有建筑式样各异,规模大小不一的8座庙宇作点缀。有天爷庙、琉璃庙、关爷庙、龙王庙、土地庙、老爷庙、王爷庙、牛王庙。尤其村西头的天爷庙最大,占地100多亩,有老会首(旧时民间各种会的组织者、发起人,也叫“会头”)组织和众僧管理。3间大山门,中间有过厅,进院东西廊坊,两廊坊内供有佛爷像及陪像,东廊坊内供有祖师及其他神像。大殿内置主神玉皇大帝和众天神象。玉皇蒙着眼,传说他一睁眼就要死人。平日庙内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甚众,烟雾缭绕。天王庙内原有永坤、永祥和尚经营,后有尚永和尚接管。新中国成立后仓寨乡政府设在庙中。1950年,经过时任该乡农协主席李全来的多次教育,尚永和尚成了进步和尚。随着农村基层政权的不断巩固,开展了大规模的破除封建迷信运动。尚永和尚介绍说,此庙的神像大都在蒋冯阎战争中毁掉,仅留下一座凤毛铜制成的老佛爷。是他带领老会首成员趁黑夜埋在院子中央,并在上面栽下一棵树做标记。后来让民兵把它挖了出来,铜像足有四尺多高500多斤重。把它送到县里,到上世纪60年代还经常在烈士陵园展览。神奇仓寨出能人,仓颉之后响古今。仓寨是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史料记载,仓圣脉、仓景愉均为翰林院编修,出任过湖北省教谕和主考官、湖南按察使,赏顶戴花翎。仓圣脉号敝庵。清同治九年《中牟县志》载:“皇帝史官系仓颉之裔,世居县东20里现龙岗,今呼之仓家寨(即今中牟县官渡镇仓寨村)。”据清同治九年《中牟县志》记载,仓寨村是仓颉后裔的居住地。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生于陕西省白水县杨武村鸟羽山(另一说山西临汾人)。享年110岁,为轩辕黄帝左史官。中华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中华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创人之一。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了“鸟迹书”震惊尘寰,堪称人文始祖。《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文字一出,人类从此由“蛮荒岁月”转向“文明时代”。仓圣脉少时聪颖好学,称誉乡里,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中举,三十六年(1771年)中进士,被封为翰林院编修。“康乾盛世”,仓圣脉任《四库全书》的总校对,即武英殿总校官。另外,仓兆祥任布政史司,仓兆端、仓尔爽、仓尔壮皆为知县。仓恩观任县教谕。仓尔频中举人等均居高位。原北京师范学院校长仓孝和也是仓翰林的后代。由于仓家是官宦之家,十分威风。十里八村的老百姓出远门,只要说一声我是寨上的,人就敬畏三分无人敢欺。那些卖柴的人到了开封横冲直撞无人敢管。所谓“仓寨上的扁担在开封可以横行”就是从此说起。相传,仓翰林家中存放两件宝物,一是外国进贡的3块铁劈柴,对在一起能生火做饭,把它拉开就自动熄灭,说得神乎其神。另一件宝物是仓家坟里一颗数斤重的金制人头。说是很早以前仓家有一人在外地做官,被起义农民杀掉取走了人头,皇上念仓家时代为官,保国有功,特赠金制人头一个。但谁也不知道埋在何处,有人说埋在猫仔祠堂里,村民在夜间不断发现金头放光,也有说埋在老坟里了。至今也未找到金头。多年来仓家坟屡次遭盗挖破坏,恐怕与这金头传说有关。而今祠堂已不在,仅留老白爷庙在村间。几年前,由于修建物流大道缘故,仓寨村被该路一分为二,路的两旁都叫仓寨。村民仓传顺带着记者来到连接村南北的一个十字路口处,“这个十字路口处就是仓家祠堂的旧址,非常大,老白爷庙前几年也在这里,因修建道路不得已把老白爷庙往东挪了几十米。”仓传顺说道。在仓传顺的带领下,来到村大队院儿,院子里屹立着仓家祠堂的一块大石碑,足有4米多高;虽已非常破旧,但保存还算完整。“这个石碑原本埋在地下,埋的比较深,前几年修建道路时,被挖出来。后来就放在了村大队院儿里。”来到老白爷庙,庙主仓永祥正在打扫院落,他指着院内一块石碑说:“这块石碑就是最初老白爷庙的石碑,其他都是后来重修后人所立。”石碑对面还有一块只剩下石碑头。仓永祥说,那块石碑也是老白爷庙石碑,只是石碑下部已经找不到了,只剩下了碑头。如今,曾辉煌的仓寨各个古庙仅剩这一处老白爷庙。仓传顺说,老白爷的生日是三月十八,所以每年的三月十八这里都会兴起庙会,百里内外的群众都来赶会,十分热闹。
板桥村位于官渡镇东部,距镇政府0.5公里,总面积2.4平方公里,辖区5个村民小组,耕地3300亩,户数400户,人口1680人,党员52名,家庭代表390名,联户代表39名,低保户12户,村室位于中部,于1971年建成,占地1亩,房屋1层,瓦房结构,总面积40平方米,房屋5间,列入二十里铺社区。板桥村位于官渡镇镇政府所在地,距镇政府0.1公里。板桥村原名板桥驿,曾为宋太祖赵匡胤时的运粮河途经地,此处修有一座木桥,板桥由此得名,由于交通便利,距离当时都城开封府较近,有一座官家驿站,名板桥驿。全国各地客商途经此处停歇,人来人往形成聚居点,逐渐成为村落。明朝有一周氏富商(具体姓名已不可考证,村内记录为周王祖)出资将木桥改建成石桥,并将板桥村更名为石桥村。至清朝时,由于石桥没有板桥村更具意义,称呼起来不如原名顺口,重新改回板桥村原名。历史上唐朝诗人李商隐、白居易都曾写诗记录板桥,分别为:板桥晓别李商隐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此诗歌写于唐代汴州(今河南开封)西的板桥店。李商隐在此地遇见诗人李郢,可能还有李郢在汴州的情人。聚散匆匆,欢宴言别,于是一首奇幻绚丽的离别诗在李商隐的脑海油然而生,遂挥笔墨,写下此诗。板桥路白居易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不知消息到今朝。诗人西出汴梁路过板桥时,勾起十五年前的一幕风流回忆,十五年前,还是在这条垂柳依依的广济渠上,还是在这座古老的板桥边,诗人曾与一个心爱的女子依依惜别,从此再无消息,诗人不禁涌起无限的留恋和怅惘,因此作诗《板桥路》记录此情。板桥村具体地理位置为:220省道以北、下坂峪村以南、仓狼路以西、官渡镇以东。交通便利,群众出行十分便利。全村由1个自然村组成,名为:板桥村。全村共5个村民组,总人口1680人,党员55人。村内有四座庙,分别为:关帝庙、火神庙、土地庙、白奶奶庙,另外村中有一座文昌阁。板桥村总面积3500亩,其中耕地面积3300亩,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花生、蔬菜、玉米等,主要经济作物为大蒜。2014年人均纯收入9600元。集体经济主要有种植、养殖业。固定资产包括学校、村委大院、家具、广播等。村内有标准化卫生所一个,寄宿制学校和标准化幼儿园各一所,于2012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全村共有十台变压器,110眼机井,土地肥沃,机电灌溉面积100%,盛产大蒜和玉米,其次小麦和杂粮,是一个标准化的农业大村。村西头有小商品销售一条街及自由集贸市场一个,新规划了一个郑州官渡物流城,2016年将投入使用,为官渡镇的区域性繁荣及经济振兴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引进企业的优越性体现在地理优越,交通便利,方便企业入驻。位于220省道与以北,土地资源丰富。板桥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两委班子团结协作、积极进取,为实现文明、繁荣、富强的小康村不懈努力。经济发展、引进企业的优越性体现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新农村建设完善。
付庄村有6个村民组,农村人口2608人,耕地面积4000亩,人均纯收入13743元,比上任期增收1677元。经济收入薄弱,无任何支柱产业,经济支柱主要以大蒜,小麦,蔬菜,养殖收入为主。2011年至今蔡小勇担任村支部书记,支委5人,2011年至今蔡中原担任村主任,村委5人。新增机井17眼,新修道路2100米。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2011年固定资产余额440000元,2014年末固定资产余额510000元,净增70000元;2012年的资金余额890256.50元,2014年的资金余额42449.90元,净减847806.6元。在任期内带领和引导群众改变种植结构,能够与镇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0完成各项中心工作和临时性中心工作。
董庄村位于官渡镇东南,耕地面积1745亩,全村有318户共1450口人,主要作物以大蒜、玉米、蔬菜为主,剩余劳动力多外出务工创业。上世纪80年代,在老支书周可俊的带领下,在不规则成形村庄的基础上,通过规划设计,动员群众,使后来所建房屋按照规划进行,制定多项奖补制度使董庄变成了现在东西成排一条线,南北成一道边的优美村庄。在支书周小宽的带领下,改建了小学教室,70年代的瓦房变成了现在的20多间的教学楼,让学生有了好的学习环境。对群村进行了农网改造,让家家户户规范了用电,经过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打了深水井让全村人吃上了放心水。近年来在支书董军富的带领下,把全村的南北路做了硬化,让群众不再走泥泞路。为响应上级开展的社区建设,不甘落后,完成开工户39户,现已基本完工,准备入住,又对四个组的土地做了调整,现正在准备与周庄对接,群众的建房积极性很高。董庄村地理位置优越,位于贾鲁河以-潘路以西。解放前黄河开口时流经了,使有了肥沃的土地,现在在政府的领导下,旱能浇地,涝能排水非常便利,确保旱涝都能丰收。尊师重教,家家户户都倡导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学校的教育之风,现在每年都能出好几个本科生、大专生,为国家输送了不少人才。现有处级、科级、副科级干部好几人,在外创业优秀人才多人,经商人员多名。现在在新的一届干部的领导下,制定发展规划,调整农业结构,建设村室让干部党员有学习活动场所。让各种制度规范起来,装新学校让孩子们有更好地学习环境,带领群众劳动致富。
邵岗村位于官渡镇南部,距镇政府1公里。具体地理位置为:310国道以北、郑民高速以南、陇海铁路以东。全村由2个自然村组成,名为:邵岗村、胡砦村。全村共8个村民组,总人口2300余人,党员60人。辖区总面积4400亩,其中耕地面积3680亩,主要种植作物有大蒜、大棚蔬菜等。人均纯收入10834元。村集体经济主要有面粉厂、造纸厂。固定资产包括村委房屋、办公设施、变压器等。官渡镇邵岗村党支部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配合各项工作,认真完成党委政府的各项指标任务。全村50名党员在村支部书记的领导下,认真配合村委进行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政府的各项任务,在今年卫生大整治大提升活动中,共铺全村水泥路2000余米,改造村内排水沟1000米,每逢大雨,街道积水问题彻底解决。胡寨村作为官渡镇政府驻地,目前经济发展迅速,现已成为中牟县乃至中原地区大蒜交易的主要基地之一。从大蒜收获季节到秋季郑汴路上就会出现两排卖蒜的长龙,链子全国各地的蒜商云集于此。作为自发形成的大蒜交易市场,也存在很大的隐患和问题:无秩序导致车辆乱停乱放严重,严重阻碍过往车辆的通行,给全镇及郑州至开封的过往车辆造成极大不便。后新建了大蒜交易市场,但由于迟迟没有竣工,导致交易车辆无法搬迁,一直没有解决问题。经常组织全体党员进行集中学习,将每月28日定为学习日,借用上级宣传文件、远程教育等形式,对全体党员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认真履行创先争优活动中各项任务,讲承诺、重实践,时时刻刻用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去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多次被镇里评为“卫生先进村”;2010年被评选为“先进党支部”。经济发展、引进企业的优越性体现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共有可开发沙地150余亩,闲置村委房屋500平方米,配套设施齐全。
后董庄村位于官渡镇东北8公里处,与郑开大道、郑汴物流相邻,交通便利,区位优越。辖区总面积11000亩,其中耕地面积6000亩,农作物主要以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西瓜、草莓、蔬菜大棚、大蒜、花生等。下辖4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共501户2010口人。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锐意创新,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已建成草莓大棚450余座,2014年后董庄村人均收入达到8600元。生活富裕,民风淳朴,和谐稳定,后董庄村各项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镇级经济工作先进村、信访稳定先进村。多年来未出现一例违法建筑。后董庄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也开展得红红火火,和谐、民主、文明之风在后董庄村蔚然成风。目前已成立盘鼓队、腰鼓队,村民在农闲之余自娱自乐,时尚又健康。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村人民同舟共济、艰苦创业,致力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凭借丰富的资源、独特的区位、便利的交通、宜人的气候和勤劳智慧的人力优势,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后董庄村村民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正朝着小康社会不断推进,后董庄村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富裕、和谐发展。
宋庄村位于官渡镇西部,距镇政府1公里。具体地理位置为:十里铺以北、李庄村以南、胡砦村以西、邱庄以东。宋庄村交通便利,南邻220国道,西紧邻陇海铁路,村内有一条主干道贯穿东西。全村由1个自然村组成,名为:宋庄村。全村共2个村民组,总人口980人,党员45人。辖区总面积1260亩,其中耕地面积1080亩,主要种植作物有黄瓜、芹菜、大蒜、西红柿等,其它经济作物有草莓。宋庄村只要的经济来源是大棚蔬菜,近年来在上级领导及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宋庄村大力发展高效大棚农业,带领村民朝着更加富裕的前方迈进。宋庄村固定资产包括村委房屋、办公设施等。现村委大院内建有4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拥有篮球场、图书室等娱乐健身场所,村内成立有盘鼓队,经常在村内举行文艺表演。经济发展、引进企业的优越性体现在地理优越,交通便利,方便企业入驻。村支两委在镇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全体村民有决心和信心把李庄村建设成为鸟语花香、文明富裕、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奋斗.
吴庄村村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从清朝顺治年间建村以吴、张姓氏居多。至今已有健全的村委班子成员10人,村支部书记贾振波、村主任吴军伟。近年来,通过报送项目资金,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有效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使原本破旧落后的村庄换上了如今崭新的面貌。位于官渡镇南部,距镇政府1.5公里,具体位置为:小刘庄以北、邵岗村以南、田庄村以西、贾鲁河以东。全村由两个自然村组成,名为:吴庄村、王庄村。全村共4个村民组,总人口1500人,党员55人。辖区总面积2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600亩,2014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一、重民生、办实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党支部将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对全村村容村貌进行全方位治理,硬化村内道路1500米,安装路灯60余盏,栽植各类树木3000余颗,达到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标准。在全村开展“整洁家园,从我做起”活动,对大街,房前屋后进行全面清理,给群众提供了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二、转方向、调结构,拓宽群众致富道路农产品主要是优质大白蒜、时令水果、无公害蔬菜等,从1985年,吴平安从外省引进大蒜种植技术,并试验成功,从而带领村民一步步走上致富道路。在的影响下,中牟县其它各乡镇也积极借鉴,并规模种植。如今著有“中牟大蒜”之称的中牟县也是由他而来,并为众人所熟知。如今有30年种植历史的,大蒜种植面积为1300亩,年产鲜蒜为1300吨。同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领导班子认真积极贯彻党中央政策,围绕农村增产,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大力推进农村结构调整,使畜牧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止目前,全村共建成养殖场60座,实现年存栏畜近万头(只)。三、抓文化、树新风,创建和谐村庄村党支部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群众树立文明新风。而今,每晚村民自发组织广场舞等娱乐活动。并在村内进行文明,卫生家庭评选活动,在全村树立典型性、代表性,不断实现村庄和谐发展。四、文化传承,造福世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吴庄村人也继承了祖辈聪明能干、踏实会干、善于巧干、诚信实干的优良传统,创始于清朝末年的“五香兔肉”,他的制作配方以及工艺由村民张富贵继承并发扬光大,使得众人慕名而来,也正是他的努力,使得更多人走进我们村,了解我们村,熟知我们村。吴庄村人在为大家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后人造就了许多能人义士,具有医治嘴歪眼斜“神医”之称的吴石头,凭借精湛的医术及医德,医治了无数患者,口碑得到了传扬,继而也使名噪一世。所以我们以吴庄村为荣,以他们为骄傲。
孙庄村位于官渡镇东南部,距镇政府4公里。具体地理位置为:郑汴路以南。全村由1个自然村组成,孙庄村,明代孙姓始居,原名孙家庄。清同治年间因属盖寨里管辖,演名盖寨孙,中华民国年间始称今名。全村共7个村民组,总人口2800人,党员70人,村委及党支部成员7名,养殖户20多家。辖区总面积3380亩,耕地面积3000多亩,主要种植作物有蔬菜、大蒜、玉米等。人均纯收入9000元。固定资产包括村委房屋、办公设施等。村里有小学一所,医疗卫生所2家,种地收入是村民主要经济来源。经济发展、引进企业的优越性体现在地理优越,交通便利,方便企业入驻。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吴庄村人也继承了祖辈聪明能干、踏实会干、善于巧干、诚信实干的优良传统,创始于清朝末年的“五香兔肉”,他的制作配方以及工艺由村民张富贵继承并发扬光大,使得众人慕名而来,也正是他的努力,使得更多人走进我们村,了解我们村,熟知我们村。吴庄村人在为大家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后人造就了许多能人义士,具有医治嘴歪眼斜“神医”之称的吴石头,凭借精湛的医术及医德,医治了无数患者,口碑得到了传扬,继而也使名噪一世。所以我们以吴庄村为荣,以他们为骄傲。
下坂峪村是小浪底工程库区二期外迁移民。于一九九九年六月,由洛阳市新安县西沃乡下坂峪村搬迁郑州市中牟县官渡镇村名下坂峪移民新村。当时移民动迁244户,动迁人口744人。在上级政府和移民部门配合下移民款项得到落实,村庄规划、住房建设、生活用电用水得到有利保障。村庄道路硬化得到实施,村内小学、村部文化广场配套齐全。村里共有占地面积754666.7平方米,村庄占地108666平方米,全村现有254户,现有人口952人。共分四个村民组分别是:第一组现有53户186人。第二组现有64户246人。第三组现有66户226人。第四组现有71户294人。近五年来村民住房建成两层以上达到百分之八十。村民已有大货车运输十两辆,小车四十多辆,村民30岁左右青年男女在外打工占百分之八十以上。有线电视户户通。手机占全村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电脑占全村260户的百分之五十。随着形势的发展村生活在不断提高。下坂峪村现有耕地面积947亩,人均耕地0.9亩,村民以农业为生,以种植农作物提高经济收入。全村农田共有3台变压器、架低压电线共计5000多米、农田打机井28眼、机井配套28处、农田灌盖地埋管2500米,硬化农田道路3000米。在党的政策和上级政府对农业大力支持下,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给村民农业增产增收创造有利条件。下坂峪村党组织共有党员23人,支部委员3名,在村支部的坚强领导下,带动全体党员起到模范做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宣传党的政策,落实上级各项任务。村委委员3人,村监委会3人,联户代表25人,村委会在支部领导下对村务政务公开,村监委会主动监督村财务政务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的发生。
石井村是2010年8月因南水北调工程由南阳淅川县金河镇的第一批搬迁移民,位于中牟县官渡镇西吴村北,介于郑开大道与连霍高速之间,紧邻仓狼公路,全村140户,四个村民小组,人口536人。结合创新社会管理及阳光村务网要求,完善推行了党支部领导下的“民主议事会+民主监事会+民事调解委员会”的民主管理模式。2013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卫生村,2013、2014年省办奖励移民发展扶持奖180万元。2011年流转土地500亩,租给河南瑞亚牧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已投入资金3.6亿元,建现代化奶牛养殖棚6座,可容纳奶牛10000头(现已引进国外优质品种奶牛3000头)。日产鲜奶60余吨,安排村民劳动力就业100余人。移民扶持项目投资600余万元,其中建有720平方米青年牛舍一座,仓储车间一座及莲藕无公害种植110亩。现基本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
下吴村位于镇政府东北9公里,东临黄干渠,西临郑开大道700米,1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00余人,土地面积820亩,耕地面积725.55亩,建设用地81亩,村中有五保户3人,低保户22人,残疾家庭6户,家中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87人,居民户162户。下吴村两委班子共有8人组成,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支部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村共有党员12名,预备党员2名。下吴村民多人出外务工、经商为主要经济来源,2014年统计人均纯收入在8000元左右。下吴村生活饮用水以深井作为自来水水源,采取集中供水的方式,经卫生部门检测达到国家《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侧》的水质要求,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截至目前,162户全部使用自来水,普及率为100%。下吴村自移民搬迁以来,村庄统一规划建设,家家户户都使用户内卫生厕所,不仅干净卫生,而且有效地防止蚊蝇滋生,村内建有公共卫生厕所1座,并落实了公共厕所保洁措施,目前,全村住户已全部使用卫生厕所。下吴寸共有住户162户,现有户前便捷式垃圾桶40个,大型垃圾池一座,村内有两名专业环境保洁员,建立完善的道路保洁制度和垃圾清运制度,垃圾进行定点堆放,定期有垃圾清运车运到附近的无害化垃圾处理场。下吴村污水处理配套设施,从根本上解决了污水排放问题,为保护居民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下吴村大力支持青年学子成才,共有本科生6名,专科生13名,其中刘玉亭同志现为中南制药厂厂长,为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水溃庄村位于官渡镇西北部,距镇政府5.5公里,总面积5.3平方公里,辖区13个村民小组,耕地6800亩,果园100亩,户数800户,人口3953人,党员88名,家庭代表800名,联户代表71名,低保户23户,村室位于中部,于2010年建成,占地4亩,房屋3层,楼房结构,总面积1000平方米,房屋21间。以种植大蒜蔬菜为主,另有玉米、花生,有无公害大棚蔬菜350座,主要种植栽培黄瓜、西红柿、豆角、芹菜、西瓜、茄子等反季节蔬菜。建业集团入驻,在水溃村建有足球训练基地,占地面积600亩,有大型变电站一座。水溃村现有小学一座,卫生所一处,文化大院一处,村委大院一处,另配有大型会议室、办公室、图书室等公共设施。为丰富群众业余生活,村里专门组建了盘鼓队,秧歌队,让村里的娱乐氛围更浓,让邻里更团结、更和睦。水溃村建村历史悠久,比较有名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据老人们说在抗战时期,相邻日军驻地明山庙,日军每天都会出来扫荡,一天又来到水溃村,非要将农民耕地的牛牵走,群众不愿意将一个日军用锄头打死了,汉奸跑回去报信,大批日军前来,但村里已经没人,村民都躲到了亲戚家去了,在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回家一直到日军撤走。这在当时也成为一段群众解气的美谈,让中国人扬眉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