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 不再是德国无法承受之重?
741
导读:在欧盟中,德国一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从实力角度讲,它是欧洲经济发动机,但从国家关系角度讲,又是被各国时刻防备警惕的对象。因为二战期间,纳粹曾利用爱国主义进行动员,欧洲各国对德国的爱国主义社会心态至今保持着高度的警觉。而德国人的爱国心态也一度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一代德国人难以将国家认同和历史正义进行协调。而本文的研究表明,当前的德国爱国主义已经复兴。
本世纪开始,对德国的爱国调查数据就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青年人尤其愿意公开表达爱国热情。从政界、学界的主流引导看,德国通过对战后的国家建设和转型,建立了有反思又有自豪感的爱国叙事,学界也尝试提出了“宪政爱国主义”和“文化国家”等理论,形成了一种低调、开放的爱国主义情感。但也需要注意到,德国右翼反对党也在利用爱国主义煽动民族对立,以攫取政治资源,青年人也表现出了容易受到右翼,甚至是新纳粹影响的趋势。
当下,全球化开始退潮,右翼保守主义在世界各地不断发酵,德国爱国主义将出现怎样的变化,又将如何影响欧洲各国互动,值得观察和思考。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特编发此文,供读者参考。本文原刊于《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仅代表作者观点。
▲ 图源:互联网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为自己是德国人而自豪”或者“我爱我的国家”等爱国主义的话语表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并不多见,但这不代表德国人不讲爱国主义。实际上,关于爱国主义的辩论在德国政治界和学术界一直定期举行。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新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涌入更是把爱国主义问题推向了公众视野。在德国国内,不同群体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和态度具有明显差异,各群体内部对待爱国主义的态度也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德国社会的三个群体,政治家、知识分子、普通民众对待爱国主义的态度,能够初步展现爱国主义在德国的基本面貌。
在反思纳粹历史教训的同时,德国领导人并没有忘记呼吁德国社会民众增强国家自豪感。2010年,德国前总统克里斯蒂安·武尔夫(Christian Wulff)在德国统一日纪念仪式上发表讲话,呼吁社会民众为德国的文化、科学、经济成就以及宽容的社会氛围感到自豪。在此之前,时任德国中央犹太人委员会主席的夏洛特·克诺布洛赫(Charlotte Knobloch)更是直接表达了“希望德国人更加爱国”的愿望。她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为人们在战后‘用手建造这个国家’而感到自豪”,年轻一代更应避免对过去的纳粹历史感到内疚。2021年年初,这位年迈的犹太裔政治家在德国联邦议院举办的缅怀纳粹大屠杀受害者的特别会议上发表演讲,再度呼唤德国的爱国主义,“骄傲的德国人”“自豪”“家乡”“国家”“欧洲”等词汇高频出现在这位年迈的犹太裔政治家的演讲中。
*文章转自“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原载《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