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以来,王渔洋故里研学游景象异常火爆,来自淄博市实验高27班的公金戈说:“我和我的同学们在这里不仅学习了石刻文化、古代科举官制知识,还带着爸妈了解到新城王氏家族的文化,记住了十几条家规家训,收获太多了。”
自2013年以来,与研学游相关的国家政策不断出台,研学游成为“文旅+教育”新范式。王渔洋文化研究保护中心抓住这一契机,在研学教育、文化与旅游融合上大作文章,不断丰富研学游的内容、提高研学接待的整体水准,实现了新跨越、新发展,让研学旅行成为王渔洋故里景区新风尚。
基地建设 知行合一
研学游倡导知行合一,内外兼修。
王渔洋故里是历史文化、古典建筑文化、仕宦文化、教育文化、诗歌诗学文化浓缩的精华。以明清古建筑群为主体的历史文化景区,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现为全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中国社科院古代文学研究基地、淄博市青少年科教基地、淄博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并先后荣获全国文物保护最佳工程、国家优质工程、山东省园林绿化优质工程、连续两届山东省博物馆纪念馆十大精品陈列、淄博市十大美景等荣誉称号。
王渔洋故里景区不仅高颜值,而且有内涵。王渔洋文化不仅包括王渔洋的文学成就、诗宗流派、为政思想等,其家族是当之无愧的明清齐鲁第一进士家族、仕宦世家和文学世家。新城王氏历代家训族规凝聚着朴素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乐善好施的淳朴家风,崇文重教的入世之道,经世致用的教育哲学,清正严明的廉政家风和忠勤报国、洁己爱民的为政理念,涵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sdfd
特色课程 学游结合
研学游不仅要有“游”,更体现在要“学”。在研学游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创造中,王渔洋故里景区立意高远,把落实立德树人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传统文化教育融为一体,形成了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不同需要,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家国情怀和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思路,精心设计了三大特色课程,即《忠勤报国‧家风传世》《神韵诗歌‧吟诵千年》《石刻瑰宝‧抒情扬理》。
《忠勤报国‧家风传世》重在了解桓台古县城、“四世宫保”坊、新城忠勤祠、王渔洋故居的前世今生和明清古建筑园林特色;深入了解新城王氏家族家训门风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家族代表人物的典型故事;探秘“齐鲁第一进士家族”和“新城王半朝”家族教育和科考仕宦的成功要义所在。
《神韵诗歌‧吟诵千年》重在深入了解中国古典诗学集大成者、诗坛“一代正宗”王渔洋和他的诗歌作品、诗学理论;了解新城王氏家族文学群体对明清山东文学、江南文学的影响。导学员荣若飞负责诗歌吟诵,为了把王渔洋的神韵诗朗诵得更有境界,他经常在家大声诵读,儿子受他影响,也成了一个“小诗人”,经常是出口成诗。
《石刻瑰宝‧抒情扬理》则重在欣赏“齐鲁小碑林”撰文、书法、刻石“三绝”艺术,了解和体验中国书法,同时观摩和体验中国传统技艺——石碑拓制,这是最让同学们感兴趣的研学内容。在石刻展区,景区的石刻拓制“技师”郭俊婷,会教孩子们学习传统拓制工艺,孩子们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拓片。在郭老师指导下,一张张生动灵韵的拓片诞生了。如果喜欢,孩子们还可以将拓片带回家裱起来随时欣赏。
这些特色课程成为景区独特的风景线,将学会学习、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等核心素养贯穿研学始终,让孩子们寓教于乐,在研学之旅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着道德实践。
sdfd
打造品牌 寓教于乐
王渔洋故里景区为开展爱国主义和国学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出了多项富有特色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其中“品读渔洋文化、传承国学经典”志愿服务活动入选山东省青少年教育项目库,被评为第二届全省博物馆十大优秀社会教育活动案例。
为充分利用王渔洋故里优质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基地建设优势,景区与县内外的中小学校实现多层次、多形式的“馆校互动”,引导青少年学生了解渔洋文化和家乡历史,关注家乡的文明建设,成为研学游的一大亮点。
在研学过程中,更注重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收获的乐趣,而不仅仅是单纯的说教。比如在诗坛“一代正宗”王渔洋故居,讲解员会带领孩子们进行诗歌吟诵,不仅赏析王渔洋最具代表性的神韵诗歌,讲述王氏家族的文学成就,而且进行吟诵教学和现场吟诵,并评出最佳吟诵学员。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里则街道办事处定吕小学王美薇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王渔洋小时候读诗入迷,不觉涕然泪下的场景。
在忠勤祠,王氏家族众多名士的事迹被编成脍炙人口的小故事,让王氏家族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古代狼爸王之垣”“大司马王象乾”“新城二王与眉山二苏”等故事,都能让同学们深受启发。国庆节期间来故居研学的2017级6班的彭一鸣说:游览了王渔洋故里景区,领略了先贤的处世理念和为人风度,学习到了许多名言警句和历史文化,受益匪浅!
在石刻瑰宝展区,通过现场参观讲解,提高同学们的书法鉴赏能力,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sdfd
完善设施 提升服务
为更好发挥各项基地服务功能,景区十分注重文物修复保护工作及安全工作。忠勤祠、王渔洋故居新增家规展板55条、家规灯笼300多个,更新文明警示牌120余块。今年进一步扩大家风陈列,建成开放专门的家风展室。景区在重大接待和接待高峰期制定了完善可行的安全预案。聘请专业安保保洁队伍,签订责任书,将安全生产责任划分到岗到人,实施24小时安全监控巡逻,卫生环境日清日毕,文化旅游环境安全舒适、温馨优美。
景区实行全员讲解和专业讲解相结合的模式,着力培养专家式、个性化讲解队伍,针对游客不同需求提供丰富的文化旅游讲解,纪念馆专家式、个性化讲解服务先后获得淄博市十佳志愿服务项目、桓台县十佳优秀服务项目品牌。对讲解员实行星级管理,经常组织开展专家授课、讲解拉练与观摩点评、家风主题讲解比赛、业务考试等活动,督促讲解员充实讲解内容,增强讲解特色。
针对研学课程,对讲解员进行专业的研学业务培训,并通过相关考试成为合格的研学导师。研学导师于晓为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找到山东“行调”吟诵非遗传承人、2017中华经典吟诵大会全国三强的王昊老师学习诗歌吟诵。吟诵是我国古代文人读书的方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读书法,几千年来经久不衰,魅力无穷,是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现在吟诵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却面临失传的危险。已经成为准妈妈的于晓,带团吟诵近百场,跟随她吟诵渔洋诗歌的多达上千人,成为大家非常喜欢的小于老师。
自2017年以来,景区接待研学游人次达20余万人,与县内外的30余所学校达成“馆校共建”,景区研究中心的专家进校园授课多达上百场。景区组织成立的小红帽志愿者服务团队达到200余人,为游客义务讲解、为父母亲朋讲解、为同学义务讲解多达9000多场次,服务受众10余万人次,并用诗词朗诵、歌舞表演、讲故事、出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渔洋文化。王渔洋故里景区已经成为行走的课堂、研学的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