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理论要求,结合初中地理课标和现行人教版版初中地理教材,为即将升入八年级的孩子设计了暑期研学旅行。试图在研学过程中,涉及四个核心素养的渗透与培养,落实八年级课标的部分要求。研学中,学生以研学手册为抓手,观察和思考问题,探索新知。
研学旅行可以是学校组织的,也可以是家庭组织的。本文中的案例是暑期笔者带自己孩子旅行时设计的研学旅行手册,手册适用于同龄学生。研学的内容重点是地理,其次也照顾了历史、语文、美术、摄影等内容,希望锻炼孩子的多元智能和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的六大素养。内容选取的依据是孩子即将升入的八年级的部分学科的课标和教材内容。
一、研学目的地的选择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是中国地理的总论和分论的内容,利用暑假时间比较长的便利条件,让孩子体会中国四大地理分区的差异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可能每个分区都去看,本次旅行的目的地选择了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两个省区位于南方地区,让孩子体会南方的自然与人文特点是本次研学的主要目的。河北省位于北方地区,孩子可以对南北方的差异有所体会。
八年级孩子即将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广东是鸦片战争的前沿阵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革命也是从这里开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广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研学时,尽量充分发挥每一个景点的自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广西最有名的景观当属桂林山水,通过参观桂林山水,学习一些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并对喀斯特地貌深入的了解。
二、研学目标的设计
孩子经历了七年级的学习,对地理各要素和世理有了一定了解。本次旅行是自由行,让孩子自主完成吃、住、行、游、购、娱的各种活动,这充分体现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笔者具体设计了8个研学目标。
1、研学目标设计的理论基础
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地理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2011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有很多要求很好的体现了这四个素养中的部分内容,所以这次研学旅行的设计是基于这两个文件的,努力体系两个文件中共性的部分。因为七年级的孩子基础还很薄弱,所以目标设计需要具体化,内容要求要适度、适宜,不能太高。
2、教学目标的设计内容与具体的理论依据
编号
研学目标
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学会使用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APP手机导航工具,设计行程、安排路线、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出行。
能够进行初步的观察和调查,获取和处理简单信息,有探索问题的兴趣;能够借助他人的帮助使用地理工具,设计和实施地理实践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地理实践力)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学会使用美团等APP预定宾馆、品尝美食、购买景区门票等。
学会使用形色等APP工具,辨认植物,仔细观察岭南植物的特点。
观察和体会岭南部分地区典型的气候、地貌、河流、植被、土壤的特点,体会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整体性。
能够根据提示,将简单、熟悉的地理事象置于特定区域中加以认识;能够认识和归纳区域特征。(区域认知)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观察和体会岭南历史、建筑、农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树等)、饮食、交通、文化等人文地理特色。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思考简单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体会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能够简单辨识人们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人地协调观)
用实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复习旧知和预习新知。
加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七年级和八年级的部分内容标准
克服旅途中的各种困难,勇于解决问题,磨炼自己的意志。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研学旅行手册部分章节示例
及设计依据
总体来说,本研学手册的设计是以研学的一般程序为主线,以历史为顺序,将地理穿插其中的设计。共设计了研学目标、准备篇、旅行篇、和反思篇四大部分。材料、图片、题目有机的结合,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孩子的地理思维。
旅行篇的第一站是广东省博物馆,让孩子对广东的历史和地理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对后面的旅行大有帮助。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对广东历史的溯源。之后的三元里抗英纪念碑、沙面岛(曾经的租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中山纪念堂都是对广东甚至是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花城广场、世界之窗、桂林山水、岭南文化等是学习七、八年级地理的良好素材。旅行篇中还设计了自由行的部分,因为到了实地难免会有新变化,遇到这样的景点,让孩子自己记录下看到的内容。最后设计了研学日记,让孩子记录自己一天中的所思所想。
最后设计了反思篇,让孩子对本次旅行的收获和经验教训做出总结,提升自己的能力。
研学旅行手册部分章节示例
依据: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研学旅行的任务。
依据:《课标》中的内容标准: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他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依据:《课标》中的内容标准: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依据:《课标》中的内容标准: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依据:《课标》中的内容标准: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六大素养。
依据:《课标》中的内容标准: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四、反思
本次旅行共历时8天,研学手册中的所有任务基本完成,总体来说研学手册是比较好用的。例如孩子登广州塔后,亲眼看到广州北部的丘陵、大面积的珠江三角洲、珠江上来来往往的大船还是很震撼的,能够初步理解河流对区域发展的作用。随处可见的骑楼,对孩子理解广东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有帮助。
但对于部分章节的设计还是存在问题的。例如广东省博物馆的部分内容因为是临展已经被取消,这是始料不及的。体验岭南文化部分,没能欣赏粤剧的演出,没能去开平看碉楼和客家的围龙屋。
有的景点没有单独列入研学手册中,却重点进行了参观,孩子在越秀公园见到了广东的地标——五羊雕塑,在那里看到了很多热带植物并且总结了热带植物的典型特征:老茎生花、板状根、地上根、须根、叶子和花硕大等,学会了使用“形色APP”查植物。
旅行中,还有很多见闻,虽然没有设置成题目,笔者随时随地的提问和讲解,对孩子地理思维的培养很有帮助。例如,在三元里村,我们看到楼间距非常小;中午照相时,每个方向几乎都是逆光;在高架桥的下面,有常年居住在这里的拾荒人......。这些现象都引发了孩子对人地关系的思考,孩子用太阳高度角和气候解释这些现象,同时还和北方地区进行了对比。有了这种地理思维,孩子也随时随地提出很好的地理问题,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这一次将家庭旅行做成研学旅行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有了这次的经验,笔者相信,今后每个周末的休闲活动也可以做成研学,所以研学不在乎走出去的远近,关键是用心。用心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你便可以发现它的重要价值。
本期编辑:马方波
责任编辑:周静
审 核:张磊
监 审:韩益民
新疆是个好地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