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百年名校,树远大理想!青椰少年在清华大学开启首日研学之旅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近日,海口40位“青椰”少年,怀揣着求知热忱与青春梦想,踏上了清华大学的研学征途。此次研学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认识清华、了解清华、近距离感受清华的机会。这不仅是一场学术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场在清华园内生动展开的“行走的思政课”。

“青椰”少年在清华大学校园内合影留念。

清华精神:百年风华,薪火相传

步入清华园,古朴建筑与葱郁林荫交织,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仔细聆听,它们仿佛在低语,讲述着百年学府的历史与辉煌。在校史馆,营员们穿越时空长廊,见证清华从风雨飘摇中崛起,到屹立于世界学术之巅的辉煌历程,他们沿着清华风物,感受清华风采,透过历经沧桑的岁月,深刻领悟百年清华的风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不仅是清华人的座右铭,更是激励了无数青年学子勇攀科学高峰,砥砺前行,奋斗不止。

校史馆内,一件件带有历史岁月气息的文物,吸引了营员们驻足围观。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今天在清华园我得以切身体会这漫步于雨中的奇妙感受。林清玄曾言,“会看花的人,就会看云、看雨、看星辰,并且在人世间的一切中看到智慧。”于清华园雨中漫步,于校史馆闲庭信步,于讲座中侧耳聆听,我想我学会的是改变心境,转变角度的勇气和态度,是在大雨中也能扬起笑脸,欣赏美景的乐观与自信。当我不再抱怨那场雨,转而以欣赏的眼光去感受清华博大精深的文化、自强不息的精神、包容开放的态度时,今天的行程便称得上收获满满。(海南华侨中学 李沐霖)

清华食堂:

探知清华文化,体验集体生活

味蕾的旅行,也是与文化的亲密互动。清华食堂,不仅是美食的聚集地,更是文化的缩影。从地道京味到国际风味,每一口都是清华人对生活的追求与热爱。营员们在食堂用餐,不仅满足了味蕾,更感受到了清华独特的校园文化,那是一种包容并蓄、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

古朴的建筑与现代的科技,给“青椰”少年留下深刻印象,这就是高等学府的魅力所在。

在研学参观游中,清华大学融汇中西风格的建筑深深吸引了我,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学术氛围同样令我着迷。在校史馆内,我了解到了清华大学的建校故事,也听说了许多清华人的杰出事迹……令人更加深刻感受到了清华大学与国家、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此时,有一颗种子在我内心生根发芽——我要上清华!相信在多年之后,我都不会忘记今天的经历,它也将鼓舞着我,让我更加坚定心中的目标:雨后总会有天晴,努力终将会开花结果!(海口市琼山中学 颜欣怡)

许斌教授人工智能讲座:

启迪未来,洞见科技前沿

在研学首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许斌教授的人工智能讲座,吸引了营员们的关注。作为计算机领域的领军人物,许教授以其深邃的学术洞察和前瞻性的视野,为学子们揭开了AI的神秘面纱。许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前瞻性的视野,为学子们揭开了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纱。他不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还结合具体案例,生动展示了Chat GLM4技术的强大功能。

许斌教授的讲堂授课,带给“青椰”少年们更多对于未来的思考。

最后,许教授鼓励学子们要敢于追求梦想,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用科技的力量去改变世界。这场讲座,在营员们的内心深处播下了科技创新的火种,也激发了他们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无限遐想与热情。

清华研学之旅,让“青椰”少年们有机会与专家学者、教授们深度交流,并进行合影留念。

清华大学的美丽校园景象及浓厚学术氛围,让我感受到了中国顶尖学府的魅力。在清华校史馆内,我看到了先辈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拼搏,可以说,清华大学的校史,展示在我眼前的,就是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从落后到崛起,从低谷到高峰,无比令人为之震撼。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要数“院士走廊”,在这条长廊中,我看到了无数领域的杰出人才,他们是如此的年轻,又是如此的进取,这也激励着无数学子,我们要不断汲取前辈留下的学术知识,继前辈之辉煌,迎后代之盛世。(海口市椰海学校 罗楚涵)

思政小课堂,心灵的对话

研学之余,思政小课堂成为学子们思想碰撞的舞台。“复兴队”的思政小老师们,以生动的讲解和深刻的思考,引导营员们探讨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领悟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学子的责任与使命。在思想的碰撞中,他们收获了成长,友情的种子也悄然生根。

丰富多彩的清华研学游活动,给“青椰”少年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研学首日的参观活动中,清华大学的校园景象、校史馆、AI讲座、院士走廊等场景,给“青椰”少年们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纷纷拿出相机拍摄,并记录下心得体会及研学感受,跟着小编去看看那些令人深思的话语吧!

走进清华校史馆,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见证了清华从诞生到如今的辉煌历程。走过抗日战争的年代史,我震撼于清华前辈们铁血铮铮的傲骨和坚韧不拔的气魄;走过改革开放到如今的年代史,我惊叹于清华学子们科技创新的能力与披星戴月的努力。看着一位位革命烈士,看着一件件科研成果,看着一个个运动健儿,我深刻体会到了清华的魅力与底蕴。走出校史馆,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要以清华先辈们为榜样,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海口第七中学 谢馨莹)

清华研学游之后,还会有更多精彩旅程。

研学首日,“青椰”少年们收获满满。他们不仅领略了清华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更在行走中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清华精神、食堂文化、科技讲座、思政课堂……这一切都将化作他们前行的动力,也希望在未来,能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精神引领,不断追求卓越,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培养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过硬本领、勇于担当责任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THE END
0.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丨河东区创新建立“七有”青少年思想理、沉浸体验、红歌教学、手工实践等内容,开发完善了一套红色研学课程体系,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成为充满活力的“外向型红色基因库”,逐渐形成了立足临沂、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青少年思想政治红色育人基地。 2022年2月2日,青少年沉浸式红色教育校外课堂《淬火成钢》在山东省教育电视台“育见2022,我们一起过大年”春jvzq<84n{0}fpvnpi0io1|}||1814<551v814<5536e9298:;;4ivvq
1.使高三生物学复习走向实效的“研学单”设计与实践【摘要】:构建“研学课堂”,让师生以科研人员的视角进入课堂进行教与学,是提高高三生物学复习课效率的有效路径。实践发现,“研学单”设计的优劣决定师生的研究能否真正发生。以“细胞的分化”一节为例,从高三生物学复习课中的缘起、具体设计以及相关思考3个角度分析“研学单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YBPP7245742;70jvs
2.泉州研学实践绘就“知行合一”育人新图景石狮的研学课堂则浸润着浓郁的“海洋气息”。在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海边实训场,渔民老吴正手把手教小学生们织渔网:“先把网线穿过网眼,打个活结,这样鱼才不会漏出去。”孩子们学得格外认真,红色、蓝色的网线在指尖穿梭,不一会儿就织出了一小块渔网。初中生们则在急救培训室里忙碌,跟着医护人员学习心肺复苏。jvzquC41yy}/hsickn/exr1crv0exsvgpz04977/360394eqpzfp}d583;43A3jvor
3.科学教育,让每个孩子拥有适应未来的素养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5年19期 广东佛山顺德区 科学教育,让每个孩子拥有适应未来的素养 高林福 开通知网号 七月顺德,暑气正盛,但少年科学院的研学活动仍在如火如荼进行着。100多名小学生走进中山大学实验室,在科研人员指导下观察细胞结构;初中学子则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创客空间里调试智能机器人——这是顺德科jvzquC41ocrm0lsmk0tfv8rcic€jpn4ctvodnn4MVPM32;:582720q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