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游,体验>的旅行活动家长

摘自《汽车自驾游》杂志2024年6月刊

嘉宾:周振雄(肇庆学院副教授,专注于研学旅行教育及活动营销)

编辑:火花儿

研学游是一种寓教于游的教学新业态,是一种走出校门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活动。如今,伴随着研学游市场逐渐火爆,本次话题就来探讨一下,研学游到底在“研”什么“学”什么?怎么样才能使得研学游成为一场体验感与知识性共生的旅行呢?

花:什么样的“游”算“研学游”?研学游有不同的类型吗?

周:伴随着研学游市场的逐步火爆,对于“研学游”如何定义,看法是很多样的。我个人认为,离开我们居住地或者熟悉的地方,走出户外进行学习或是探究的过程,就是“研学游”。用更简单的话来描述就是,“游中有学,学中有游”。因此,依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我觉得研学游的类型也可以分为自主性的研学游和非自主性的研学游。非自主性的研学游包括学校组织的各项研学旅行活动,而自主性的研学游更加自由,也更能激发孩子或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花:研学游的对象主要是什么群体?有年龄限制吗?

周:我们现在看到的研学游更针对于学生或者说孩子,但其实旅行本身就是增广见闻,探索新鲜事物,满足好奇心的过程。所以在旅游这项活动中,不但有学生,而且包含各个年龄层的游客。只要在旅行的过程中再增加一些追寻和探究,其实就会成为一个研学的过程。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在旅行中也是适用的。只是针对于当下,面对学生及儿童群体的研学旅行更容易被家长所关注,也因此更容易推广,所以研学活动的策划也就更偏向于学生及儿童,在路线和研学内容的策划设计上也都会有所偏重。如果未来有更多的研学旅游产品会将目标游客瞄准成年人或者银发族,那也许“学”的成分会相对减弱,加入更多成年及老年群体有兴趣“研”的内容。

花:研学游的重点在哪里?主要是“研学”还是“游”?

周:如果要探讨“研学游”的重点,用最简单的方法从字面上来看,就是“研学”和“游”谁在前谁在后,位于后面的就是这个词的关键。所以我的观点就是,通过旅行增加“研”和“学”,毕竟如果只是单纯的“研”和“学”,在学校里面就可以完成。所以当研”和“学”再加上“游”,那就是为了创造不同的环境,激发孩子们或所有研学体验者的学习兴趣,所以侧重点就该在于“游”。

在旅行的过程当中,截取其中的可看点和值得深入探讨研究的地方,将之融入在路线当中,多一点学习的氛围在里面,这就是研学旅行的重点。当然如果太多的学习氛围,又会导致学生兴趣的丧失,失去旅行的意义,所以其中“度”的把握非常重要。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其实只要走出家门和熟悉的环境,不管在旅行中有没有真正学到或者是探究出值得“研”的内容,但至少增长了见闻、放松了身心或者增进了亲子关系。所以,“学中有游,游中有学”,就是最完美的研学游。

花:作为家长,选择研学游的时候应该主要考量哪些方面?

周:如今研学游市场的选择很多,确实导致家长在选择研学旅游的路线或营地时非常困扰,其实可以根据以下五个方面予以甄别和筛选。

第一,安全性。这是旅游出行时重中之重的问题,但家长们却不太容易从路线规划里或活动设计中了解到安全性相关的问题。因此家长可以通过咨询,着重提出一些安全层面的问题。比如,有没有相关急救人员的配置?有没有提前设计好的急救路线?有没有意外伤害事件发生时的应急预案?旅行线路中或营地周边有没有充足的急救或医疗资源?通过类似的这些问题,就可以了解到研学主办方关于安全方面的准备和设计。

第二,师生比。在研学游过程中配备的老师是否充足会直接影响到“研”和“学”的品质,并且这一方面也同安全性息息相关。师生比最好能够达到1:15,也就是平均15个学生就需要有1个研学导师从旁带领、指导和辅助。

第三,研学内容。家长可以从一些宣传资料中了解研学游大体的行程和内容,但如果想深入了解其中的设计细节和品质,就需要与活动主办方多加沟通,掌握更多的细节,方便家长做出最适合自己孩子的研学行程的选择。

第四,经验和口碑。如果有亲朋好友的亲身感受和推荐的线路,当然是最保险的选择。不过由于在研学游领域,许多新成立的研学游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研学游线路也不停推陈出新,这些往往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口碑可供参考,也就需要家长们多加费心,参考前三点内容,在细致沟通、考察后选择出最适合的线路或内容。

最后,还要根据自身的需求,比如持续时间、路程长短、孩子兴趣和经费预算等方面综合考量评估,做出最终的选择。

花:一些自驾游俱乐部也会策划研学游,这种类型的研学游跟以往的自驾出行有什么区别呢?

周:基本上目前不少自驾游俱乐部策划的亲子研学自驾游,更加偏重于在以往简单的,带着孩子参与自驾游的层面上,挖掘线路中更多、更深的观察、体验和探究的可能性。比如以“中国茶文化”为主题,以往的自驾亲子游也许就是先自驾至茶园,然后去展厅参观,再品尝一盏当地的茶,这就完成了整个行程。

但在研学游中,自驾游俱乐部就需要提前跟茶园进行沟通,不仅需要请茶园配备专门的讲解人员进行导览解说,为研学游参与者介绍茶园中茶树的品种、茶叶的特色与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开辟专门的采茶区供研学游参与者实际观察茶树的外观样貌,再亲身体验采茶的乐趣,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如何分辨茶叶的“一芯二叶”;之后再辅助他们以适合的水温和茶具冲泡出一盏地道的茶汤,最后进行品尝。整个过程不仅能够增强体验感,还使得研学游参与者从视听嗅味触多个角度感受茶文化的魅力,完成一次完美的“研学”和“游”的结合。这就比以往的自驾游更加深入、更加丰富。

花:自驾游和研学游还有哪些可以更深入结合的应用场景?

周:借助于自驾游的灵活度和自由行,研学游也可以更加深入和多样。特别是在目前国内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之下,乡村游作为新的旅游热点也可以为研学提供更多元、更丰富的资源和场所。但这就需要自驾游研学旅行的设计者和活动执行团队不仅要深入了解不同年龄段、学龄段群体的知识需求和兴趣点,也要充分了解、掌握各种旅行、游览、研学资源,对旅行线路中可供深入挖掘的点有着高度的敏感性。比如,我们会针对于中小学的课程标准进行研究,把握其中的重点后,再对比现有的自驾游路线中寻找可供结合的点,进而深入挖掘,使之成为一条研学线路。

在沪教版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中,有一篇文言文《橘逾淮为枳》,选自于《晏子春秋· 内篇杂下》,其完整表述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用以比喻事物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结合这个知识点,我们设计了一条自驾线路,穿行淮河的南北岸,带着孩子们亲身去观察和体验,是不是生在淮河南边的橘子被种在淮河北岸就会变成又酸又涩的“枳”。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得课本知识照映到现实,让孩子们实地感受到地理、气候、生物等综合性知识的拓展,还能通过结合历史故事、文化典故导入“为人处世之道”“做人的风骨”等更深层次的文化浸润。这样的结合就会比单纯的课堂学习或风光旅游更有意义。

花:以自然景观为主要内容的研学游为什么会比以人文景观为对象的研学游更容易引发儿童或学生的兴趣?

周:因为自然景观孩子可以看得到、摸得到、接触到,这种引导学习的过程是直观的;而人文景观更强调人文内涵,偏重于历史典故、社会价值,这对于儿童或低学龄段的学生来说会有些距离。所以,以人文景观为主题的研学设计更需要花心思。广东惠州一家研学游公司在这方面就做出了典范,他们将与文豪苏东坡相关的人文知识与惠州本地景点相结合,在研学活动中通过探讨苏东坡被贬惠州时的逸闻趣事,品尝被诗人赋诗赞誉的美味荔枝,探访文豪曾经的历史足迹,让学生在有吃有喝又有玩的同时,深入体会到诗人的豪情诗意和乐观心境,同时也增强了孩子对本土文化的归属感,是非常有意义的研学游活动。

THE END
0.别让研学游成了“到此一游”暑期到来,各大旅游平台、旅行社纷纷上新研学游产品。从博物馆发现之旅到自然探索活动,从走进国内高校到参加海外游学,研学游热度持续攀升,相关产品预订火爆。研学游,又称研学旅行,是以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目的地jvzquC41o0mny7hp146366591390exsvgpz`3<559;633@3jvo
1.价高质低、名校游变校门合影……暑期研学热背后陷阱多最近,刘女士就陆续接到三家培训机构发来的暑期研学报名通知:先是孩子所在的书法培训机构发消息,说要组织去浙江绍兴的研学活动,招募7岁到14岁的孩子独立出行;不久后,孩子所在的足球培训机构也发布了张家口6天5晚的暑期研学安排。让刘女士意想不到的是,就连孩子学习美术的线上平台都推出了6天5晚的北京艺术研学之jvzquC41o0mny7hp1463665714?0exsvgpz`3<5596?28B3j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