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是丰台教委直属的业务支撑部门,担负着全区幼儿园、小学、中学、职教、成教的教研培训、数据统计分析、信息化建设、教育外事交流等工作。与教委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科室之间有着对应的业务关系。
“从一名抗战馆工作人员的角度来说,我要为丰台区教育改革的成果点个赞,从卢沟桥一小《宛平少年志》、十二中附小《卢沟笔记》、佟麟阁学校话剧和大刀操、丰台八中话剧《我在卢沟桥宣誓》……到今天的大成学校学生《卢沟桥风云》展演,我感到近几年丰台区教育的发展体现了重文化、重实践、重融合、重创新的特点;我要为这些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点个赞,这些活动的组织体现了校长们的教育观、育人观、成才观;我要为今天展演的学生喝彩,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演出,是同学们对卢沟桥的历史,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对卢沟桥历史的传承、对家国情怀的深情表达。我相信在一板一眼、一招一式、一字一句的表达演绎中,会涵养他们的人格品质、精神情操,会增强他们做中国人的志气、底气和骨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党委副书记董立新饱含深情地说道。
5月9日,丰台区以基地校北京市大成学校“卢沟桥的前世今生”研学旅行课程成果展演活动为依托,召开丰台区研学旅行课程项目研讨交流会。会议特邀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市教育学会课程专业发展委员会理事、北京市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研学旅行课程项目负责人王禹苏老师作为点评专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党委副书记董立新,北京市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副院长马红民,北京市大成学校校长徐朝辉、初中主管副校长张舜英出席会议。丰台区以及来自东城、西城、门头沟、昌平、怀柔、延庆等兄弟区研学旅行课程项目的负责人和基地校代表,北京市规划课题“立足历史资源优势,构建区域‘行走的’思政课程研究”课题组成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话剧首演 一节酣畅淋漓的“行走的思政课”
本次活动分成果展示和研讨交流两大部分。北京市大成学校校长徐朝辉致辞后,与会人员首先观看了由北京市大成学校师生共同创编的原创话剧《卢沟桥风云》。本剧是学校研学旅行课程的主要学生成果,包括“民族之睿——卢沟晓月•石狮传说”“民族之殇——七七事变•全面抗战”“民族之翼——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三幕。在同学们动情沉浸的演绎中,观众们仿佛也穿越时空,置身卢沟桥的前世与今生,时而为“田郎”为民请命的勇气和智慧鼓掌称赞,时而因“王冷斋”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而震动流泪,时而为“郑福来”把历史的斗篷掀开、讲好中国故事的决心而高声喝彩。
带着演出的热情,部分学生代表携家长接受采访。剧中石狮甲的扮演者初二二班梁晰同学说:“在此次话剧展演中,我扮演了一个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它见证了从卢沟桥建成到现在的漫长历史,其中有繁荣昌盛的古代史,也有饱受屈辱的近代史,更看到了如今幸福美好的当代生活。我在舞台上扮演这个角色,正如同屹立在桥上的石狮子一样,看着卢沟桥上一桩桩一件件的故事,此时我不单单是一个演员,更像是个坐在舞台上的观众,去体会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滴滴,看到卢沟桥建成而感到骄傲,也会受先辈们英勇抗战的感染而心潮澎湃。这次活动使我对这些历史的体会更为深刻。”“田郎”扮演者六年级一班朱峻熙同学的妈妈说到孩子在此次课程中的成长时几度哽咽。
交流研讨 研学课程“成功”背后的学理探寻
研学成果质量是检验研学旅行课程效果的重要依据之一。学生在舞台上的精彩呈现离不开课程团队精心、系统的课程设计与实施。在交流研讨环节,初中主管副校长张舜英首先以《主题引领 学科融入 项目推进》为题,从“精心遴选研学课程资源,确定跨学科主题”“多学科融入,确定研学课程目标”“项目推进,优化研学课程内容与实施”“以终为始,设计研学课程的评价”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学校“卢沟桥的前世今生”跨学科主题研学实践的构建思路。学校基于丰台分院课程发展中心研发的“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施框架图”,探索了具有地方、学校特色的跨学科研学实践样态。
北京市大成学校历史学科骨干教师、本次研学活动负责人张棋老师从课程实施的解读了学校以项目式学习推进跨学科主题研学的推进过程。在“传承红色基因,绽放时代光芒”这一跨学科主题统摄下,以“如何扩大卢沟桥影响力”为驱动性问题,学生在历史、语文、音乐、地理、美术老师的指导下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研学探究,通过多方合作圆满完成《卢沟桥风云》话剧面向社会展演的核心任务。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禹苏老师指出,此次活动的立意深刻,符合“双新”背景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策略,即以学科为基地、以资源为延伸,通过主题实践搭载研学旅行,实现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一体化设计。在育人效果方面,通过学科协同育人、综合育人、实践育人,达成了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王老师从教师角色转变、教与学方式变革、评价方式变革、形成学科反哺、五个一体化建设等五个方面谈教学启示,给与会人员带来一场精彩的研学课程培训。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党委副书记董立新指出,今天的演出既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很好的纪念;也是用好地区资源、用好家门口的红色资源,以文化人、以史育人很好的创新;是立足青少年视角,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感受、表达文化家园,涵养家国情怀,在研学中构建思政大课堂一个很好的探索。丰台区在用好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中体现出浓烈的家国情怀和超强的历史主动精神,在立德树人中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文化自觉,在用好乡土资源、融合发展上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实践。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副院长马红民说道:“学生的话剧给我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震撼,我很激动,特别是孩子们群体讲一大段话的时候,我流下了眼泪,我想为我们的孩子点赞。”马院长指出,学生的表现不仅仅是研学课程的成果,更体现了北京市大成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理念,体现了课程统领下育人变革的成效。马院长进一步指出,今天的研学成果呈现出国家课程、学科教学与学生实践的融合样态,提供了一种以研学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范式;真正的“行走”应该是“浸润”“融合”,是“直击学生的心灵”,大成学校今天的展示活动启发丰台区各个学校进一步思考如何在“沉浸”中、在“直击心灵”中构建关键课程与课程思政以及德育的融合体系。最后,马院长结合中国教育主体的“三力模型”对丰台区学校课程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期待。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研学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有利于学生在具身体验中学习,把认知与行动、理论与实践、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有机融为一体。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丰台分院课程发展中心将继续联合研学旅行课程项目基地校、“行走的思政课”课题实验校等,深化跨学科研学实践教育和“行走的思政”等方面的研究,深入挖掘“行走”的内涵和外延,着力打造区域实践型课程新样态,让教育走在路上,走进心里,走向未来。
原标题:《丰台区研学旅行课程项目交流研讨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