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对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处在人生奠基的关键时刻,提升其核心素养水平至关重要。而研学旅行的开展正是基于其体验性、开放性、探索性、综合性的学习特点来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获得社会文化生活基础,提高其学习能力的同时锻炼其生存能力,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对中小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避免“游而不学”“学而不研”的情况,我县应对现有的研研学资源进行整合,并进步进行研学形式的创新,打造“沉浸式研学”模式。具体建议如下:
一、梳理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研学游”活动线路。
分宜县山清水秀,人文汇萃,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具有较为充足的旅游资源。只是就目前来看,各处资源尚处于各自为政,各自零乱的局面,无法形成合力,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吸引力的研学线路。我们可以将现有研学资源进行梳理整合成几条特色鲜明,研学主题集中的线路。
(一)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研学游
分宜是中央苏区县。半个多世纪来,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分宜人民英勇奋斗、前赴后继,全县有700多先烈长眠于中华大地,为中国革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在这个过程中分宜大地上留下了许多革命斗争的遗址,我们可以着力挖掘潜藏其中的“红色”基因,让这些红色基因得以传承,讲好分宜红色故事,强化全民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我们可以将中共分宜临时县委旧址、儒延坊肃反委员会旧址、钤岗上高会战中国军队阵亡将士墓群、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旧居,黄公略、王震、肖克作战地,革命先驱走过的红色古驿道,等遗址整合成一条“红色研学路”,让学生在瞻仰这些革命遗址时感受到革命前辈们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及为国而战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利用清明祭奠革命先烈和“七一”、“八一”等重大革命传统节日,开展系列纪念活动,引领广大学子参与红色游,努力将这块红色热土打造成现代人的“精神氧吧”。
(二)整合绿色资源,打造绿色文化研学游
分宜县山川清丽,钟灵毓秀,森林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越,植被系江南山地丘陵常绿栲楠林,油茶林、松杉林区,常绿栲楠、松杉亚区。全县森林覆盖率65.76%,有林地面积57135.2公顷,全县植物种类有1920种,珍贵植物有15种,如樟树、罗汗松、柏树、南方红豆杉、三尖杉等……
我们可以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打造绿色研学游线路,将大岗山黄毛洞、年珠林场、亚热带林业科研实验中心整合,让学生可徜徉于竹海松涛之间,感受自然的美好,可以深入了解林业科研,深入探究经济林的育种、育苗、培植全过程,可以了解由森林资源衍生而来的竹木深加工企业。了解将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相生相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整合古色资源,打造历史文化之旅
分宜人文历史源远流长,人才辈出。东汉名士陈重,唐代江西省第一个状元卢肇,宋朝白州知府孙亿,元朝文史学家欧阳玄,明朝首辅严嵩、礼部尚书刘仲质、“靖难之变”主要人物黄子澄和公正廉明两御史严孟衡、钟介,威震西南的都堂巡抚李香,清朝总督欧阳谨、名画家万上遴等,当代语言学家严学窘等均出自分宜,并为后人敬仰;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任分宜教谕时写下了古代科学巨著《天工开物》。古代分宜诗文享誉全国,唐朝卢肇的《文标集》发扬光大了袁州刺史韩愈开启的袁州文化;元朝欧阳玄的《圭斋文集》,誉为元代文集之冠;明朝严嵩《钤山堂集》堪称分宜诗文第三高峰。分宜是《天工开物》的诞生地和明朝首辅严嵩的故里,有赣西最大的湖泽尚睦客家邓氏围垅屋,有袁河钟山峡石刻等;有迄今为止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南京明城墙砖官窑遗址群;还有防里的进士村和古樟群。
依托这些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我们完全可以打造一条文化氛围浓郁的文化走廊,让学生们在研学游中感受古圣先贤们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领略他们的文化精神,学习他们精于治学、长于修身、善于养德、忠于家国的伟大精神。在走近古圣先贤的同时让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整合工业资源,打造工业发展之旅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任分宜教谕时写下了古代科学巨著《天工开物》。《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位于分宜县湖泽镇铁坑村的凤凰山铁矿遗址,是具有千余年历史的古炼铁场遗址。据史料记载,凤凰山地区的采矿、冶铁历史早在唐朝晚期就已开始,宋朝时期的采矿、炼铁业相当发达,官府曾专门在此设置“贵山铁务”作为管理铁业的官方机构。明朝凤凰山采矿业达到鼎盛,出产的铁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从晚唐至明清,千余年来凤凰山古铁矿遗址炉火不断,是新余钢城之名的佐证,也见证了我国铁矿历史的发展。该遗址遗迹丰富,有矿石、冶铁炉、铸模遗迹,包括原料采集、燃料选用、铁水冶炼、成品提取整个工艺技术过程,可以完整反映古代冶铁的全部工序,也是我国冶铁历史发展的见证。
双林镇素有“中国夏布之乡”的美誉,双林夏布始于唐末鼎盛于清乾隆年间。全镇85%以上人员从事夏布产业,全镇有5100户专业户,夏布专业加工厂8个,夏布集团1个,夏布综合交易市场1个,纺织印染公司1个。全镇种植苎麻8280亩,年产苎麻75万公斤,年产夏布42万匹,年销售额达6600万元,创汇480万美元,双林夏布在韩国、日本、东南亚受到广泛好评并占有韩国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分宜麻纺特色小镇将传统麻纺产业与现代时尚融合,是融生态、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全国首个“麻纺 ”时尚特色小镇,是全国首个麻纺城。
将这几者有机融合,可以打造一条以工业与手工业为主题的特色工业研学游线路,让学子们在研学游中感受到古人的工业智慧,也感受到分宜的工业现代化发展之路,体悟到创新与发展的艰辛与不易,确立工业报国的远大志向。
二、创新研学游形式,打造“沉浸式”研学游
(1)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依托分宜山水、文化特色,融合AR、VR等数字信息技术,创建体验式场景,打造沉浸式研学课程,在沉浸式研学中学习、感受和获知爱国主义精神、国学、未来科幻等。
(2)以实践操作为特色,给学生可提供参与的沉浸式体验项目。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农业生产、手工业操作、工业生产流程,让他们感受什么叫“汗滴和下土”,领略矿石到钢铁的转化过程,见证青色苎麻到华美麻纺的变化……
(3)以场景还原为抓手,给学生特色教学场景。在以古色文化为主题的特色研学游可以给学生准备古人的服装,还原古人求学、治学、考试、办公、上朝特定场景,让学能融入式体验古圣先贤的学习生活工作等特殊经历,让学生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游有所学,学有所研,研有所得。
开发沉浸式研学游,坚持“研”“行”一致,着力将研究将,学科课程与研学游融为一体,通过沉浸式研学旅行进行课程方案整合,实现综合性学科的学习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具有分宜“乡音乡情”的校本教材——《走读分宜》。让孩子们在研学游的实践中,不仅学习上得到了进益,也加深了对本县风貌、历史、人文、民俗、物产等多方面多维度的了解和认识,从小铸造孩子们对家乡的认知度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