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壮游与研学游,古人游学为了啥

近来,各类研学游蔚然成风,古代虽然没有直接以研学游名义开展的活动,但是类似活动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由最早的周游,到壮游,逐步演化成为研学游。

游学博闻,周游列国与遍访名师

春秋时期的孔子周游列国是重要的历史事件,某种程度上说是研学游的肇始,可以说,孔子开了中国游学风气之先声。

当时,孔子在曲阜招徒讲学,为了进一步开阔视野、求知解惑,他决定率弟子们周游列国,遍访都邑,寻求名师。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孔子从鲁国出发,周游卫、陈、宋、齐、郑、蔡、楚等诸侯国。他秉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宗旨,沿途拜访了不少德高望重的老师。据《大戴礼记》载:“孔子适周,访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是说孔子在游学途中,向老聃学习礼制,向苌弘请教乐律知识。

除了孔子,当时赫赫有名的墨子、庄子、孙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全都是著名的“游士”,他们通过游学获取更多的学问,个个学识渊博,著作甚丰。

“周游”一词最早见于《管子·匡君小匡》中:“又游士八千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粮,财币足之,使出周游于四方,以号召收求天下之贤士。”可知,管仲笔下的“周游”,应该是游历和游说的意思。而“游学”之词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最早出现:“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是说游学可以增长见识,学到广博的知识。

到汉代,游学之风更为盛行,西汉的司马迁就是典型代表,据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记载:“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司马迁20岁即开始远游各地及名山大川,他从京城长安出发,出武关(今陕西商县东),经南阳,在南郡(湖北江陵)渡江,抵达长沙,来到屈原自尽的汨罗江江边,凭吊觅古。然后登庐山,考察大禹疏通九江的遗迹;抵达沛县,发掘汉高祖发迹前的轶事;他又来到鲁国,参观了孔子的故居和礼器,随后在邹地和峄地学习先秦乡饮和宴射之礼;他还到过孟尝君和春申君故地,最后经过魏国旧都大梁,搜集了夷门监者侯嬴与信陵君的典故,从大梁返回长安。司马迁这次游学,为他撰写千古名著《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东汉末年有一个人叫邴原,他是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人,也曾搞过游学。邴原很喜欢喝酒,自从游学之后,害怕耽误学业,游学途中滴酒不沾。通过多年四处求学,他学识大有长进。回来后,他办起了学堂,广授学徒,留下了“邴原戒酒”的佳话。

以周游带动游学,远游异地,拜访各地名师,或当面请教,或投身门下,求知如渴,这已经成为一个优良的传统。

壮游十万里,用脚步丈量祖国

所谓壮游,就是谓怀抱壮志而远游,另外一层意思是这些人大都在壮年时代,恰此时外出旅游和游学,壮游使他们真正达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壮游这一名词,最早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同名诗歌《壮游》,其中写道:“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

杜甫通过这首诗,是说他出身于世家大族,七岁就能写诗,9岁编过诗集。大约20岁那年,他从洛阳出发,东游苏州、南京、绍兴,还曾经泛舟东海,梦想去最远的海岛上探险。在江南与浙东遨游了四年,杜甫回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却落第。他整理行装,再次出游,北上河北,东至山东,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后在洛阳见到了李白,与李白、高适一起游玩开封,登上古吹台,饮酒赋诗。40岁那年,杜甫结束漫游生涯,抵达长安,获得了一个小职位。然而命运弄人,适逢安史之乱,朝廷西迁,杜甫依然不能尽情施展才华。

唐代大诗人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一生喜好游历,访友问道,饮酒赋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24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从蜀地离家远行,开始长达18年的游历生涯。他出三峡,游历江陵、武昌和长沙、岳阳等地,接着东游至南京、扬州、绍兴等地,再北上方城、临汝,不久到安陆结婚,后至襄阳、洛阳、太原。35岁后,迁居到任城(今山东济宁),继续南下北上,游学不止。

李白畅游于祖国的大江南北,梦想建功立业,可是现实很骨感,屡屡碰壁,始终不得志。最终,他还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未能融入官场的圈子。但或许正是在漫漫壮游中,李白结交名士,形成了豪放、洒脱、仙逸的诗词风格,成就了他一代诗仙的大名。

除了杜甫、李白,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柳宗元、苏轼等人,都有着丰富的游学经历,他们的成名成家也离不开游学的支撑。宋代沈括,少时随父宦游州县,出仕后他更是重视游历研究,使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写就了集科技之大成的名著《梦溪笔谈》。

明代徐霞客游历生涯更是长达35年之久,他壮游祖国山川十万里,自22岁起外出开始旅行,足迹遍及今江苏、上海、浙江、河南、河北、广西、贵州、云南等21个省区市。徐霞客硬是用双脚丈量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观察了许多自然现象,记录了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知识和资料,最终撰写了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誉为“千古奇书”。

唐代壮游的兴起,与当时的科考制度有关,那时科举必考诗赋和策论,必须搜集素材,增长阅历,所以学子们一般都要作长途旅行和游学。

显然,壮游和旅行学习之风,让众多士子走出书斋,进行郊游、远行、交友、边塞之旅。他们访古问俗、寻幽探胜,在旅行中学习知识、体悟人生,写出了众多的传世诗篇,更成就了当时文化的空前繁荣。

素质教育,研学游顺理成章

正是在周游、游学和壮游的基础上,古代的研学游呼之欲出。宋代到明清,书院文化盛行,使得士人旅行制度化,游学热情持续不衰,在全社会形成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浓厚氛围。宋理学家、思想家朱熹就极力主张:“学子不应居于一隅,而应出四方游学一遭。”

当时的书院名师硕儒云集,每一所书院都是一个地方的教育、学术中心,学子趋而往之,有远见的书院老师,更是研学游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他们利用各种机会,带领学子走出校门投身大自然和社会大课堂,游历山川、观察社会、开阔视野。

胡瑗是北宋著名教育家,俗称安定先生。因屡次科举不中,绝意科场,在吴中以教书谋生。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迁知苏州,创建了“苏学”,聘胡瑗任教授。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胡瑗应滕宗谅即滕子京之邀出掌湖州府学,在湖州9年,教学有方,其所订学规还被朝廷取为太学法。

胡瑗为师责任心很强,关心和爱护学生,“视诸生如其子弟”。他的教育方式灵活多样,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教导学生要开阔眼界。他还指出:“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为了引导学生走出去开阔眼界,畅游大好河山,胡瑗曾率湖州的学生不远千里,游览关中,真实感受北方的雄伟山河跟南方的秀丽风景迥然不同。胡瑗应该是我国古代真正的研学游创始人。

受胡瑗教育过的学生,都有较好的修养,在社会上很有影响力。欧阳修曾评价:胡氏门生,随其人贤愚,皆循循雅饬,其言谈举止,遇之不问可知为先生弟子。胡瑗弟子中最出名的是北宋理学大师程颐,他也说过:“凡从安定先生学者,其醇厚和易之气,望之可知也。”

明代的教育家吴与弼,6岁入学,19岁赴京师金陵求学。偶然读到宋代理学创始人朱熹的著作,当即放弃科举考试返回家乡闭门钻研。21岁开始讲学,从学弟子甚众,其中不乏学有大成者。吴与弼通过教育实践认为,劳动对培养学生勤奋进取的品格非常重要。他的教学活动很特别,经常率领学生来到郊外田野,参加劳动实践课,他和学生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在劳动中授课,并与学生一起探讨人生。他把研学游融入了劳动的元素,意义非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劳动与读书相结合”理论的人。

而清代教育家颜元提出了实学教育思想,主要内涵是“实行、实文、实体、实用”,类似于今天的素质教育。颜元重视六艺的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他认为“学自六艺为要”,意思是,六艺是实学的根本。用之身,可以强健体魄、陶冶情操、高尚道德;用在世间,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颜元不仅在课堂内教授学生六艺知识,还经常带领学生到野外开展类似研学游活动,并趁机把六艺之射箭比赛加入其中。他带头参加比赛以便检验研学效果,不仅学生们兴趣大增,也使研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颜元把外出研学实践纳入了常规教学,后来,颜元的学生李塨成了著名学者,他继承并发展了颜元的教学理念,被称为颜李学派。

从周游、壮游再到研学游,脚下走过的是路程,心里留下的却是知识。如今,研学游如火如荼,也需要加强管理和规范,避免流于形式或全以营利为目的,真正达到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THE END
0.张信:从业三十载,为研学“正名”冬令营新浪财经由此,《法治周末》记者专访了从事研学行业三十年的张信,对于研学旅行的相关问题进行专业解答。 研学与游学不同 《法治周末》:研学和游学有什么区别? 张信:这里要澄清一个问题,研学旅行这个词是教育部门给学校的专有名词。2016年年底,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squq14285/96/475eql2kpckuk€n:88:8993ujvsm
1.朱康有:在研学实践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区别于传统的大众游学,今天从教育角度提出的“研学”具有定向化、专业化甚至个性化的特色。研学,与处于静态的、定期的由专门机构、单位培训,按照特定知识体系达成目标不同,可以说是一种“教育”的形式拓展;和“旅”融合起来,说明它具有短期、动态特征,期望在身心放松状态下收获间接知识达不到的深刻体验。在“旅”中增jvzq<84yyy4djrscmqth|r3qti5yu‚o1zoih1;546270v;5462714h:8;9<:0qyo
2.深圳企业研学游学活动作为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的研学策划师,我向您推荐参与深圳航空的研学游学活动,以帮助您了解Zui前沿的航空与航天技术,为您的企业发展提供新的突破点。 企业研学/游学活动是一种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旨在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参与深圳航空学的研学游学活动,您的员工将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先进的jvzquC41ujko|qjp03758@3eqo5jpot145<64?920jzn
3.什么是游学参考案例:某北欧游学项目目标写着:"通过可持续发展主题调研,让学生理解环保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决策,培养系统思维。" 2. 查"师资配比"与"专业背景" 关键数据:国际游学师生比建议不低于1:8,国内研学不低于1:10。更重要的是老师背景——是否有教育学、心理学相关资质?是否熟悉当地文化?曾带过某游学团的王老师告诉我:jvzquC41yy}/srszwg9777hqo1}fpmf1726167mvon
4.研于“新”学无“疆”新疆研学游值在哪研学游中,家长看中的是“游学一体”,让孩子“跟着课本去打卡”,实地感受课本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典故。“新疆的坎儿井、火焰山、葡萄沟还有喀纳斯,都是出现在中小学课本中的景点,也是今年新疆研学游的热门目的地。”新疆遨游西境旅行社有限公司负责人卫天胜说,今年他们接待了广州、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200多位来新疆研jvzq<84yyy4bn}}y0eun1‚|142842A4v42842A76a3;62?=730nuou
5.四川立行研学旅行有限公司招聘公告四川农业大学(1)负责研学游学活动图片视频拍摄及剪辑; (2)按执行部门要求按时到岗; (3)按宣传部门要求(质量、数量)拍摄照片和视频并及时交付。 2.任职要求: (1)在校大学生或已毕业大学生 (2)擅长户外活动照片拍摄、视频拍摄与剪辑; (3)熟练使用照相机并自有设备; jvzquC41{v~z0|necw4ff~3ep1oohx43289039=5;0n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