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馆作为科学普及与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拥有丰富的互动展品、专业的科普资源与沉浸式体验场景。为响应“双减”政策下素质教育深化要求,帮助学生跳出课堂局限,通过“体验式、探究式”学习感受科学魅力,特设计本次科技馆研学活动,搭建“理论+实践”的科学教育桥梁。
(二)核心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基础科学原理(如力学、声学、光学、人工智能等),熟悉科技发展历程与前沿技术(如航天航空、机器人应用、新能源技术),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框架。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展品运行规律)、动手能力(参与互动实验与制作)、创新思维(思考科技与生活的关联)及团队协作能力(完成小组探究任务)。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增强民族科技自信(如了解我国重大科技成果)。
(一)研学对象
小学3-6年级学生(基础认知阶段,侧重趣味体验)、初中1-2年级学生(进阶探究阶段,侧重原理理解),可按年级分组开展,每组30-40人(配1名研学导师+2名带队老师)。
活动环节
时长
内容说明
08:30-09:00
30分钟
学校指定地点集合,研学导师宣讲活动纪律、安全须知及当日流程,发放研学手册(含任务清单、知识问答)
09:00-09:30
前往科技馆
30分钟
乘坐统一大巴,途中开展“科学小问答”互动(如“飞机为什么能飞起来”“机器人靠什么指令工作”),预热研学氛围
09:30-12:00
展区沉浸式研学(分主题)
150分钟
按年级分组,在研学导师带领下参观特色展区,结合展品开展探究学习(具体展区与任务见“课程设计”)
12:00-13:30
午餐与休息
90分钟
科技馆指定餐厅用餐,餐后短暂休息,自由交流上午研学收获
13:30-15:00
科学实验/手工实践课
90分钟
进入科技馆实验室,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完成互动实验或科技手工制作(如“简易电路搭建”“太阳能小车组装”)
15:00-15:30
30分钟
15:30-16:00
返程
30分钟
乘坐大巴返回学校,结束研学活动
三、核心研学课程设计(分学段,结合科技馆展区特色)
(一)小学组:趣味体验型(侧重“玩中学”)
1.主题展区:基础科学乐园(力学、声学、光学展区)
研学任务:
①观察“水力发电”展品,记录水流大小与发电量的关系,填写任务清单;
②体验“回声屋”,对比不同形状空间的回声效果,思考“为什么圆形房间回声更明显”;
③操作“哈哈镜”,观察镜中自己的变形状态,初步了解“光的反射”原理。
互动环节:开展“科学寻宝”游戏,在展区内寻找指定展品(如“杠杆原理演示器”“静电发生器”),完成对应小任务(如用杠杆吊起不同重量物体,记录用力大小),完成任务可兑换小礼品。
2.实践课:“简易太阳能小车”制作
材料:科技馆提供太阳能板、车轮、车架、导线等基础材料;
流程:
①老师讲解太阳能发电原理(“阳光如何转化为电能驱动小车”);
②学生分组组装小车,老师巡回指导,解决接线、组装偏差等问题;
③组装完成后,在室外阳光下测试小车运行,观察“光照强度对车速的影响”,记录实验结果。
(二)初中组:探究进阶型(侧重“学中思”)
1.主题展区:前沿科技展厅(人工智能、航天航空、新能源展区)
研学任务:
①参观“AI机器人互动区”,与服务机器人对话、观看机器人舞蹈表演,分析“机器人能完成哪些人类任务”“还存在哪些局限”,撰写简短探究报告;
②体验“模拟航天舱”,感受失重环境下的操作,了解我国“神舟”系列飞船、“天宫”空间站的发展历程,回答“航天服为什么能保护航天员”等问题;
③观察“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展品,对比两种新能源的发电效率与适用场景,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利用新能源”。
2.实践课:“电路与LED灯设计”实验
目标:理解串联、并联电路原理,掌握基础电路搭建方法;
流程:
①老师演示串联、并联电路的连接方式,讲解“为什么并联电路中各灯泡亮度相同,串联电路中灯泡亮度不同”;
②学生分组使用电池、导线、开关、LED灯等材料,搭建“可控制的LED小台灯”(要求实现“开关控制亮灭”“调节亮度”功能);
③完成后,小组间互相展示作品,分析电路搭建中的常见问题(如“灯泡不亮可能是哪些原因”)。
四、保障措施(安全、服务、效果)
本人从事文件及课件编写十几年,对培训管理和PPT课件有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