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2010年入行开始做文旅和乡村振兴策划、规划,到现在也已经15个年头了。
上个星期写了篇很得罪整个文旅行业的文章<民宿和研学基地的盲目扩张该叫停了!>,没曾想获得了10W+的阅读量了,这幸福来得有点太突然。评论几百条,但发现并非来自行业内同行,而是99%反对和吐槽研学的家长声音。
研学旅游是这些年比较流行的一个概念,全国各地都在大力的发展研学产业。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也发布了支持研学旅行的政策文件,大力推广。
然而,这一原本旨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创新,却遭到家长们群体的集体吐槽,甚至都被冠以“割韭菜”“伪教育”的标签。
为何家长们这么讨厌组织的研学呢?其实这是一场现实和理想的割裂。
研学价格虚高,教育之名下的经济负担。
研学活动的收费问题,是家长不满的核心焦点。我们2007年开始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这都快实施20年了。然而现实是不光研学,全国很多地方还借各种自愿原则名义收取各种费用,这样的新闻时不时的冒出几个,像什么高价校服费、伙食费、校车费、课后服务费、作业本费、教学材料费等等。别问我为啥知道的这么清楚,因为我有个今年10岁读三年级的女儿。
以前老师在家长群里让大伙交校服费的时候,我问过孩子的老师,学校规定穿校服最大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老师说为了教育公平和增强团队意识。
教育公平我就不做评价了。我一个86年生人,从小农村长大,从小学读书读到高中毕业,我们从来没穿过校服,只在青春偶像里看过,我们这一代人好像没见过哪个说团队意识很差的。
反倒是我们公司的几个00后让我很操心,网上说OO后是来整顿职场的,还真是。项目推进到一半,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突然撂挑子不干了,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又要请假去旅游去,自我个性非常强,团队意识差的一逼。
当然,招聘年轻的00后主要也是底薪低一些,但对于我们这种薪资构成主要以项目成败为导向的智力服务性公司,底薪低但提成比例跟老手都一样,本身就多劳多得。
所以,家长们对研学活动的讨厌根本原因是免费义务教育下,对学校各种收费的不满。学校都打着自愿参与原则的口号,却都干着强行要求参加的事。作为学校其实也冤,上面各种考核指标要求,下面家长们各种抱怨和反对声。
家长对研学活动收费不满另一个原因是学校收费缺乏透明度。《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政策文件并没有对研学内容、研学时间、研学区域、研学次数做硬性要求,有的地方在个别项目上做硬性要求,但都比较考虑当地实际情况。但到了学校,明明可以开展一日研学体验游非要安排2天1夜,时间长就可以收费多了嘛。
本来学校可以直接对接研学基地的,但大部分学校为了省时省事,都会打包给旅行社或研学公司统一执行。旅行社和研学公司对接业务、安排人员成本除外也要挣钱的嘛,研学基地也要挣钱嘛,学校也要考虑老师们外勤补助嘛,这么一算,费用能不高了吗?
以湖南周边的研学基地为例,根据基地研学主题内容不同,旅行社和研学公司与学校签订的合同价格,一天时间的研学一般在160到300元之间,两天课程的研学价格350到500元之间。
而研学公司或旅行社跟基地签订的价格,一日研学游基本不超过80块,两日研学游不超过150块。
大家不要觉得我是在信口雌黄,看看长沙一位研学基地老板在百姓信箱给管理部门的提问。
我截图出来,各位看官仔细看看:
研学旅行教育价值,“只游不学”的形式主义
研学活动的“打卡式旅游”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学生走马观花参观景点,缺乏深度体验和提纲课程设计。长沙的三一、中联工业主题研学活动中,学生被安排参观三一车间转一圈,讲解员的水平和对机械的了解,甚至还不如一些天天在游乐场开玩具挖机挖沙子的学生。
任何一个行业或事物,都会经历野蛮生长、政策约束、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等几个阶段,比方我国的新能源产业、电动汽车产业等,一般都会遵循这个规律。
从2016年上面发文确认研学旅行这一概念到现在,加上之前发展的阶段,研学旅行已经发展10多年了,还在解决发展初期“游而不学”这老问题。
10年前长沙的研学,主要五大块:挖红薯、游乐场、动物园、廉价手工、免费红色基地。10多年过去了,这些研学产品和流程有多少改变了吗?好像并没有,改变的只有价格,最开始学校组织春游秋游几十块,到现在研学几百块。
当前学生出门研学普遍存在“三无现象”:无明确教育目标、无适龄分化层设计、无成果评估机制。
研学旅行是教育理想与商业逻辑的割裂
研学旅行的初衷是“以游助学”,但现实中却被异化为商业工具。一些学校将研学与旅行社或研学公司利益捆绑,通过返点、回扣获取利益。还有一个常规操作就是给学校老师们提供免费,成本都转嫁给学生家长。一个学校几十个老师,吃饭、住宿、交通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这些其实算不上什么问题,只要不过分,是可以理解的。比正常商业行为中,就比方我这几十万粉丝朋友,不管谁给我介绍个文旅项目策划规划业务,我们公司也会给大家业务提成的,这跟大伙从事什么行业、什么职务没什么关系,否则社会信息就没这么流畅了。就不展开说了,大家看看知道就行。
写在最后,说了这么多问题,怎么解决呢?其实也很好解决。
发挥学校主观能动性,加强研学课程研发和设立教师编制,让专业研学老师参与到研学实践课当中来,尽量不借助第三方力量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成本。
其次一些必要但不充分条件政府应设立专项补贴,鼓励本地资源利用,减免贫困家庭费用,避免研学成为“奢侈品”;结合地域特色与学生认知规律,开发分层化、互动性强的实践课程,研学结束后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让家长们感受研学成果。
研学旅行本应是连接书本与现实的桥梁,却在资本裹挟下沦为“教育泡沫”。唯有回归育人初心,平衡公益属性与市场规律,才能让这场“行走的课堂”真正滋养青少年的成长。
作者:向谣,湖南知名文旅策划与规划专家。湖南文旅厅文旅专家库专家、湖南省旅游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专家。从事文旅产业、乡村振兴策划规划十余年。指导过大量各种文旅项目、乡村振兴项目;做过乡村振兴规划10余项;文旅专项策划规划 100 余项;县域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全域旅游规划、产业融合规划、十四五规划 10 余项。指导浏阳周洛大峡谷景区成功创建国家 4A 级景区;指导娄底新化大熊山森林公园成功创建国家 4A 级景区......曾为多个市州、区县政府、旅游局、旅游企事业机构做文旅产业和乡村振兴等专题培训。
专业标签
✅ 文旅战略规划专家
✅ 景区升级改造操盘手
✅ 乡村振兴实战派✅ 政府文旅智库专家
✅ 文旅产业创新导师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