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立“中国西部CTF姑息关怀教育培训暨临床服务示范中心”。
2. 扩大建设专科姑息关怀多功能的师资团队和临床服务实体。
3. 建立不同医疗场所的专科和中心。建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医院和家居服务的专科;由地区的三甲医院将医院、社区和家居的专科服务连接,建成区域性“中心”。
5. 完善建设符合国情能与国际接轨的姑息关怀服务模式,并推广服务模式。
6. 开展姑息关怀/安宁疗护的教育培训和举办姑息医学学术研讨会。
8. 推广姑息关怀安宁疗护临床服务适宜技术,涉及28项临床实用技术和60项管理制度。
图一:防疫宣传活动在梅园餐厅门口开展
11月15日上午八时许,唐社的志愿者们在梅园餐厅门口搭建好帐篷,迎着朝阳,防疫知识问答活动正式开始。
本次活动采取有奖竞答的形式,参与人员依次抽取5道选择题、3道判断题和2道填空题,志愿者会在答完每题后告知正确与否并将题目放回抽题箱,十道题答完后,答题者根据正确率领取相应的奖品。
到了中午,梅园餐厅门口聚集了许多前来参与活动的同学们,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大家有序排队抽题,并由帐篷周围的志愿者向其讲解答案,忙碌中不失条理。
图二:志愿者向行人介绍本次活动
图三:同学们排队参与活动
本次活动不仅得到了同学们的热情支持,还接待了几位特别的参与者。
在志愿者的热情邀请下,原本在旁观望的环卫工人爷爷也参与到了本次活动中,他们虽然反应不如年轻人快,但对防疫知识的掌握不逊于同学们。认真答题的爷爷们、耐心服务的志愿者们、参与活动的其他同学们,阳光下这样一幅和谐的画面,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
“我们手拉手,把温暖传递”,正如社歌中唱的那样,在唐社举办活动的平台上,人们走到一起,传递温暖,传承爱心。
图四:参与答题的环卫工人爷爷
图五:参与答题的食堂工作人员
图六:十题全对的“大佬”
下午五点四十,伴随着落日余晖和最后一批答题者的欢声笑语,本次活动圆满结束。志愿者们将物资搬回办公室,并清理好地上的垃圾,梅园餐厅门口恢复了空旷和平静。
本次“疫过天晴,感恩阳光”防疫系列活动在同学们的热情支持下顺利开展,从奖品发放情况来看,活动参与者众多,多数人正确率过半,其中能答对所有题目的也有二十余人。由此可见,疫情防控仍受到普遍关注,同学们对防疫小知识也能基本掌握,目前疫情防控形势良好。
希望在全民齐心协力抗疫的共同努力之下,疫情能够一直得到有效控制。我们相信,阳光终会驱散阴霾。
安徽大学唐仲英爱心社策划部供稿
撰稿人:骆青云
摄影:刘楚 张志龙
现场照片
李钢教授向与会领导和社员介绍了仲英学会的成立情况,阐释了南山社和仲英学会名称的由来和寓意,公布了学会的组织构架和人员构成。他在发言中从家园、平台、窗口、标杆等四个方面展望社团的后续发展。
首届会长李钢介绍仲英学会的成立情况
郭立宏校长对仲英学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并指出仲英青年学者计划是西北大学“扶持青年”人才战略的重要体现。他强调,服务社会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要通过公益活动体现大学担当,体现当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他希望,仲英学会可以在公益活动中作出表率,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要以南山社为平台,由点到面,将公益活动推广至全校,让仲英青年学者真正成为广大师生从事公益活动的标杆。
校长郭立宏讲话
西北大学仲英学会(南山社)是西北大学仲英青年学者计划结出的硕果。从2016年开始,唐仲英基金会每年在学校选拔优秀青年学者进行资助,并鼓励入选者积极投身公益活动。三年多来,西北大学一共有20名学者入选该计划。此次,仲英学会的成立,对促进西北大学青年学者交流协作,传播公益理念与奉献精神,推动公益事业的常态化有重要的意义。
合影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10月19日,苏州大学唐仲英医学研究院师生来到唐仲英基金会中心参观交流。
唐仲英基金会项目总监朱莉欢迎各位老师、同学回家,她说:唐仲英基金会中心是唐仲英先生在中国长期做慈善的承诺,是为合作高校的师生建立的交流平台,希望大家今后多来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唐仲英医学研究院芮秀文书记历数了唐仲英基金会在苏州大学捐赠的多个项目,感谢唐仲英先生和唐仲英基金会对医学研究院的人才培养、血液学科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他相信,医学研究院的师生们会牢记“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推己及人、薪火相传”的宗旨,并将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扬光大。
之后,唐仲英基金会项目主管张小丽向大家介绍了唐仲英先生和唐仲英基金会在中国开展的慈善活动。
最后,在基金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唐仲英医学研究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参观了基金会中心,并瞻仰了唐仲英先生的雕像。
10月17日下午,苏州市吴江区卓越校长创新培育计划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唐仲英基金会召开。参加本次会议的单位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和唐仲英基金会。会议由唐仲英基金会项目总监朱莉女士主持。
朱莉女士在介绍与会嘉宾后,向大家简述了吴江区卓越校长创新培育计划的起源。她说:“这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对快速变化的新形势,课程方案经历了数次的打磨和优化,今天是项目参与单位第一次从线上沟通走到线下面对面沟通,希望通过今天的会议,解决具体细节问题,加速推进项目的落实。”
吴江教育局副局长周萍首先致辞。她用雪中送炭四个字来感谢唐仲英基金会对吴江教育的支持。吴江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中心,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人口的迅速扩张让吴江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她从经济、文化和教育现状三个方面向在座各位专家介绍了吴江的情况,希望项目团队能从吴江的实际情况出发,定制出一套个性化的校长培训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发言说,苏南地区的经济、教育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吴江的教育基础非常好,感谢基金会的信任,项目团队将会发挥专业优势,从教育的普遍性出发结合吴江区域特色,为吴江区卓越校长创新培育计划提供专业评估和指导。
接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项目主任王向明从前期调研、模块设置等阐述了吴江区卓越校长创新培育计划实施方案,就其中待最终确认的几个问题与吴江教育局相关领导进行了沟通并得到了明确的回复和妥善的解决。
进入互动环节后,大家针对吴江区卓越校长创新培育计划的具体细节进行了沟通和讨论,并达成了高度一致。大家都热切期待吴江区卓越校长创新培育计划能尽快开班,为吴江的教育添砖加瓦,为吴江的莘莘学子谋福利,造福吴江的老百姓。
项目简介:
依托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平台和“古豳地”文物资源优势,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研学基地。具体表现在:
1.本项目以西北大学考古学、文物保护技术、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本科生为对象,以基地为依托进行实践、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以往陈旧教学方式,提升实践课程的硬件设施,实行模块化、多元化、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连续3年培养专业本科生120人次以上;以西北大学在校大学生为对象,开展文化、考古类大学生暑期实践课程、创新实践周课程实习,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等活动,3年培养大学生600人次以上。
2.本项目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内涵提升。以激发校内人员活力,吸引外部力量加入为原则,开展著名学者“仲英讲堂”15场以上,吸引并支助国内外科研人员30人次以上,依托基地获得国家级项目3—5项,完成考古发掘报告3—5部,完成教学、科研成果数篇,获得科研、教学奖励多项。以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升学科内涵,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贡献力量。
3.本项目持开放共享的态度,让更广范围的人群参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理解真实的考古学。利用建设完成的展览室、图书室、实验室、标本室对当地不同层次人群进行文化普及及文化遗产教育,3年间惠及人数2000人以上。
工作会由南川区基础教育科科长杨涛主持,在基金会会歌《爱的一家人》中开始。全体成员一起重温了会歌,看着画面里的每一个镜头,充满着唐仲英基金会的爱,我们脑海中浮现出唐爷爷的亲切和蔼。我们缅怀唐老先生,感谢他为教育所做的一切,他点燃的爱心火炬定会一直在我们之中传承下去。
会上,首先由南川北师大附小的吴风鑫老师汇报了该校唐仲英爱心奖学金工作与“四有八为”德育工作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工作经验,给全体辅导员完美地展现了抓好唐仲英爱心奖学金工作就是抓好德育,是对我区树立“四有八为”德育品牌的有力推进。接着参加CTF暑期在线心理课堂培训的辅导员作了交流发言,把在线心理课堂的收获,用自己的语言传递给每一位辅导员,分享着唐仲英基金会的爱,让爱传递。于勤老师为六名学员颁发了CTF暑期在线心理课堂培训结业证书。随后,于勤老师介绍了唐仲英先生和唐仲英基金会,细心地进行了爱心奖学金工作培训并耐心地解答了新辅导员提出的问题,让辅导员们熟悉了工作流程,更能把控工作细节。杨涛科长布置了本年度爱心奖学金工作,从每一个时间节点到每一个小的评选环节,事无巨细,妥善安排。曾桂秀老师对爱心奖学金评选及爱心小分队活动开展作强调与补充,提出了疫情下开展工作应该注意的事项。最后,南川区教育委员副主任朱伟对新学年工作作了进一步强调,要求各校都要高度重视唐仲英爱心奖学金工作,区教委将加大对此项工作的督导。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区爱心小分队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局限,但没有阻断“爱的传递”。展望新的学年,我区唐仲英爱心奖学金工作将以此次工作会为契机,大力开展爱心教育活动,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基金会精神扎根于我们心中,以爱之爱,传递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