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中大学子“圆梦”坪石:这条“回家”的路,他跨越了两世纪

82年前,在日军的隆隆炮声中,朝气蓬勃的他历尽艰辛,从香港来到了位于湘粤交界重重大山中的乐昌坪石,度过了难忘的四年大学时光,他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82年后,已是鹤发童颜的他,再也无法阻挡对魂牵梦萦的求学之地的渴盼,以百岁高龄之躯再次来到了乐昌坪石,寻访大半个世纪前举国烽火中那一张书桌的安放之地,他说,“这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

为了这次寻访,他准备了一生

武水悠悠,不舍昼夜,一路向南奔流不息,一如当年无数岭南先师学长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漫步江畔时的情景。8月15日,当年中山大学工学院1940级的学生,如今刚好一百周岁的李燧雄老人,久久伫立于武江河畔的三星坪工学院旧地,在《坪石时期工学院学生名录》纪念墙上,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从他的嘴里喃喃而出。

那一个个力透石背的名字,幻化成了一位位鲜活的人物,从历史的烟尘中再次浮现。他们身后蕴藏着一个个曲折跌宕人生故事所构成的亲切与鲜活,让刻满了名字的纪念墙犹如一座丰碑,无言地诠释着时代大背景与个人命运交织下的真实战时岭南求学生活。

“中山大学1944届土木工程系全体90名同学,一个也没漏。”“你们看,我的名字也在上面啊!”当李燧雄老人在墙上找到自己的名字时,欣慰的眼神中再也无法掩饰激动之情,他久久地指着自己的名字,开心的像个孩子。只有家人才知道,为了这趟期盼已久的出行,他是如何乖乖配合医生治疗的。在得知视力复查结果良好的第二天,老人便迫不及待和家人踏上了前往三星坪的圆梦之旅。

在当地村委、乐昌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工作专班、韶关及乐昌市文广旅体局的热情接待下,老人一行先后参观了陈宗南旧居、工学院纪念墙、纪念柱、新村码头、建工系的旧庙、燕子窝樟树林里的学生宿舍遗址、不留亭山下的古道,直到天黑。

晚饭后,他们来到了坪石老街,一行人打着手机电筒观看了院士纪念墙、《坪石先生》花岗岩雕塑、广同会馆纪念园、铁岭文学院。老先生看得很认真,看见熟悉的院士名字和教师的名字,便会讲出一些有关的教学故事。一直到晚上约10时左右,为了老先生的身体着想,一行人才意犹未尽地结束了当天的行程。

“当时国立中山大学刚好迁到坪石,共有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七个学院。其中农学院是在湖南栗源堡,其余学院都是分布在坪石。工学院是在三星坪村和新村,中间隔着武江。三星坪村的是机械系、电机系,新村的则是土木工程系、化工系、建筑系,共五个系。”李老先生操着一口很有特点的“广普”说道。 ”

“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重回三星坪工学院旧地。我是1922年生人,今年是2022年,8月18日就100岁了,今天终于了却这桩心愿,好开心。”李老先生说,“没想到这里修复得这么好、建设得这么好,这个研学基地真的太好了,我非常满意。广东省和韶关市政府做这个事做得非常好,很有意义。我班上还有一些香港同学,我想他们如果来到看了,一定很高兴。”

师恩难忘,“坪石先生”活在他心间

祖籍江门鹤山的李燧雄老人生于1922年,今年正好一百岁。1940年7月,18岁的李燧雄从香港培正中学毕业,随即参加中山大学在香港的招生考试。

“当时的考区有贵州、昆明、重庆、西安、香港,是统考,试卷还是从重庆‘飞’过来的。”对于人生第一次重要抉择,李老记忆犹新。当年英文成绩较好的他,毫无悬念地被录取了。从香港到沙鱼涌,经惠州、河源,再坐船一路颠簸来到韶关坪石——82年了,那条炮声隆隆中的艰难求学之路,他至今不能忘怀。

当年在小渡口下船的青年,如今拄着手杖带领一众后人故地重游。一行人到达坪石后,直奔三星坪村的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办学旧址。在工学院院长陈宗南旧居,李老先生驻足良久,久久凝视着这间当时由牛圈改成的教师宿舍。

“陈宗南院长是一个好人、一个出色的化学家、教育家,同学们都很敬重他。”李燧雄触摸着墙上的“坪石先生”照片一一告诉身旁的家人们,“卫梓松先生讲钢筋混凝土课,滔滔不绝,大家都爱听他的课。坪石沦陷时他为国殉难。”

“张万久先生上的是应用力学和材料力学等课程,他是中大土木工程系第二届学生,到我们已经是第九届的学生了。张先生是早上8点的课,他住在坪石镇上,7点便从塘口渡河过来,还要翻过一座山。4年一直如此。那时候山上还有一个歇息的亭子。”回到心心念念的母校,超强的记忆力让百岁老人的学霸本性展露无遗。他告诉记者,先生们的敬业、专业令他学有所成、受益终生。后来,无论他从事何种工程设计工作,都能得心应手。

夜幕降临,李燧雄老人仍兴致高昂。在坪石老街校本部,他就着手机电筒光仔细观看院士纪念墙画像。看到丁颖院士的画像,他对众人说:“丁先生是农学院长,是比袁隆平还早的水稻专家。丁先生曾遭土匪绑架,被土匪伤了两个手指头。”关于杨遵仪院士,李老还记得1942年杨先生教工程地质学,带着学生沿武江看断层。

一日为师,终生为师。山高水长,遮不住学子后人对“坪石先生”的追忆和敬意。

难以忘怀,求学记忆跨越两个世纪

“在坪石的4年,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在跨越两个世纪的人生后,老人对这4年给出了至高评价。

时隔多年,李老依然清晰地记得睡在上铺的兄弟,“他叫李奋强,是建工系的。还有金曾澄代校长的大儿子金宝柏也与我同班。” 初来乍到的日子,“我们住在树皮、木板、竹片搭的棚屋,土木系、化工系、建工系的同学混在一起,没有分得很清。”

一片油茶树林,将李老带回到那些年点着“茶油灯”夜读的日子。在三星坪,香港来的李燧雄第一次见识到茶油灯。“那时候,工学院实行的是学分和学年制,比如,你要完成400多学分,还要学满4年,缺一样都不能毕业。教材和试卷多是英文版。英文不过关,进度就跟不上了。同学们都很自觉,每晚点灯学习到10点,宿舍里鸦雀无声。条件虽艰苦,但是很快乐。生活特别规律、充实。”

“为数不多的文娱活动是去看马思聪先生的小提琴演奏。同学中还经常传唱《大刀进行曲》。有时去山坡上赏白茶花。或者去金鸡山玩。”老人熟知从当地村民那里听来的关于金鸡山的传说故事,金鸡头向着湖南,尾向着广东,吃了湖南的米,把蛋生在广东。

他更加忘不了三星坪、新村村民对师生们的热情与关爱。“当时受了新村一位朱大哥照顾伙食,朱大哥总是想尽办法给我们加餐。有一次他从坪石带回来一头猪,足足做了90碗扣肉,让生活寡淡的师生们饱餐了一顿。时至今日,我依旧很感激这些纯朴的乡亲们。”

4年里,只在大三暑假时,他和金宝柏等几个要好的同学“偷渡”回广州,因为离开好几年了,忍不住想回去看看。但在广州住了几天又“偷渡”回到坪石。

在硝烟笼罩下,他们经受着磨砺,被催促着成长,却不改青春的热情与烂漫。

物是人非、情怀依旧,坪石和他“两两牵挂”

此行中,工学院纪念墙给了老人莫大的惊喜。作为华南教育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每个坪石学子的姓名在这里被书写和定格。原来,“不仅我常记挂坪石,坪石也没有忘记我。”

重回当年求学生活的地方看看,一直是李燧雄的心愿。1980年的一天,他乘火车路过坪石,很想回去看看,可是那时交通不便,工作任务在身,只能遗憾地望着工学院的方向消失在视线里。退休后,也因各种原因未能成行。“今天终于了却这桩心愿,好开心。”李老说,“本担心找不着痕迹了,没想到韶关政府部门把它修复、建设得这么好。其他同学知道了,一定也很高兴。”

铁岭、新村码头、建工系的旧庙、燕子窝樟树林里的学生宿舍遗址、不留亭山下的古道……一路走来,路变宽了,河水变深了,村民们住的木板房、泥砖房变成小洋楼,老人坦言,“我们寒窗苦读多年,就是为了今天的国家富强、人民美好生活成真。”

就像他自己,离开坪石后,他从广东一步步走向北京,在公路、铁路、桥梁、房屋设计、给排水设计、监理等多领域学以致用、精业笃行、变中求进,直到80岁才离开工作岗位,一直履行着当年烽火逆行、读书报国的理想和担当。

“其实,大三时便已经定了毕业后的去向,是宝鸡至天水铁路部门的工程师。1944年7月毕业,等待发毕业证,一直等到9月才前往宝鸡。时逢日本人打衡阳、桂林、柳州,走到衡阳时便不通车了,于是返回韶关,重新分配到广东省公路处翁源公务总段,在翁源龙仙工作过一段时间。”

1952年,李燧雄从广东省建筑设计公司(即广东省设计院前身工作)调至北京中央建设部给排水设计院,在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他走遍华北、西北、西南地区,从事专业排水设计工作。此后,他还扎根青海20年,参与西宁市建设工作,特别是给水工程,解决了当地工业及民用用水问题。1986年退休回北京后,仍积极参与中国建筑学会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作。直至2002年,老人才放下工作,回到出生地香港,开启了粤港两地互通的养老生活。

“九曲十八弯”武江河畔,滔滔江水回旋成大小多个“几”字形,将一个个秀丽的村庄拥在怀中。精神矍铄的百岁老人在江边挺直着腰杆,仿佛当年无数青年学子正排列成行,肃立静听先师教诲。放眼望去,早在80年前,一条乘风破浪的艰难求学路早已连通起粤港澳同根同脉同源的精神家园。他望着碧绿澄澈的江水,轻声说:“回家的感觉真好。”江风如笛,将深情的话吹过千山万水,穿越百年烟云。

中山大学坪石办学4年多,培养学子近2万人

1938年10月,日寇进逼,广州沦陷,广东紧急迁省会于粤北韶关。抗战时期的坪石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成为教育重镇。以国立中山大学为代表的华南地区中高等院校内迁粤北乐昌坪石,这些中高等院校是如今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学院、惠州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东省实验中学、广州培正中学、广州七中等学校的根脉所在。

由于坪石是广东省北部边陲小镇,时称坪石街,是一条沿河岸而建的狭长小街,难以容纳众多的机关和学校。许多大中学只能分散在坪石周边的乡村,借用宗祠民居或结庐办学。

其中,据中大校史记载,至1942年,中山大学的学生总数由初迁云南澄江时的1736人激增到4197人。中山大学在坪石办学4年多,培养学子近两万人。

中大文学院《文学院专刊》第四期(1943年)出版的刊物记述:“本校各院址的史迹:农学院位于湖南栗源堡;中大校本部位于坪石老街楚南会馆;法学院及新生部位于乳源县武阳司村(今属乐昌),后迁车田坝船厂;工学院位于坪石三星坪村;理学院位于坪石武江河对岸的塘口朱家;师范学院位于罗家渡附近的管埠村;研究院前址位于罗家渡附近的铜锣坪村;文学院前址位于清洞,尔后又迁址坪石汽车站旁之铁岭,与文化学院相对(约10分钟路程),文化学院1942年冬于坪石成。”

擦亮华南研学品牌,韶关这么做

从2020年开始,推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已经连续三年写入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3年来,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工作得到了广东省文旅厅、教育厅、自然资源厅、住建厅、广播电视局、体育局等部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韶关学院等高校,韶关、云浮、梅州、清远等地市,省“三师”志愿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其中,韶关市高度重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围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研学旅行目的地城市”目标定位,有力有序推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和活化利用工作,为擦亮华南研学品牌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坪石基地方面,韶关已经完成了坪石老街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纪念园、三星坪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纪念地、铁岭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纪念地、长尾洞培联中学纪念地、武阳司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纪念地五大纪念地建设,完成了野马轩文化体育公园和长尾洞社区体育公园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项目建设。李达书舍、梅龚彬书舍完成修葺改造,定友图书馆、亚南书舍、《资本论》与中国经济学教育历史陈列馆、管埠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历史陈列馆、中师剧场完成建设并对外开放。

在大村基地方面,完成了怀士堂、大村驿站、大村展馆、文创商铺、大村饭堂、玉清书舍、四姑医务室、大村旅游服务中心、东吴大学校门、东吴时光、岭大岁月、“烽火中的医学”纪念墙、大村文化广场、大村小舞台、青砖房修缮、纪念广场、乡村健身场所、信息纪念柱、大村石拱桥、大村仿木桥、水风车、岭大遗址公园景观墙等景观点和10条景观道路建设,完成了配套景观电气工程、基地标识牌、污水排水工程的建设及周边环境美化和整治提升。

THE END
0.叮咚~你有一份“孙都”简历,请查收!投资1000万元,完成孙都克云中学改造提升,建设可同时容纳500人食宿教学的豫西省级研学基地;依托仓头镇农田、村落、水系、山地等分布,设置研学课程。融合传统村落、红色文化、移民文化、农耕文化全力打造集文化、教育、科普、体验、休闲、游乐为一体的研学产业链条。 jvzquC41yy}/onnrkct/ew45hhrbwsh
1.立足生态自然,引领绿色健康,242班白关丝瓜基地研学一路清风,一路鸟鸣,株洲外国语242班“立足生态自然,引领绿色健康”的研学活动终于在同学们的翘首期待中来临了。 我们乘车来到东方四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这里主要的产品是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的“白关丝瓜”。 东方四季的创始人梁艳女士亲自接待了我们,她给我们讲述了白关丝瓜产业发展的故事,介绍蔬菜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jvzquC41yy}/onnrkct/ew45nhz{q?f
2.延安这条街为什么叫红街?如果说,让人们在游览中感受红色传承、在游乐中体验红色生活是延安红街的基本目标,那么将红街变成一个红培研学基地,增进人们对红色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红色传统的敬重则无疑是延安红街的更高追求。 为了实现打造全国顶尖红色教育培训基地的目标,红街携手延安干部培训学院的专家,在红街上结合各类实景倾力打造了11门创新jvzq<84yyy4y|{gy0et0kwkq13846877:;>80qyo
3.潇湘晨报,四个专版推介永州!零陵要闻目前,宁远县已建成省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7处,接待人数突破45万人次,九嶷山研学旅游基地被评为省级示范基地。除此以外,宁远县还以“九嶷大讲堂”为载体,持续加大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力度,2021年就已培训乡土人才1.5万人次。 有心有德的家乡,才能哺育出有情有德的人才。这些年来,正如人们期待的一样,“舜德”jvzq<84yyy4iyuq0ep5dqwygpv532;712853986365<23<3jvor
4.法治文化实践基地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数字化法治教育展厅 普法实践教育基地设计费用-未成年人保护法实训基地 法治文化教育基地-数字化法制教育展厅 数字化法制研学基地-现代化法治研学基地 法治实践教育基地效果图-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基地 校园法制实践教育基地设计施工-科技教育展馆 法治主题科普展厅-青少年法治宣传展馆 中小学法制实践教育基地jvzquC413287:9<2:0h3d76368=/exr1o1vsqmzev1858=57234buy
5.广州团建游戏猜人名广州团建广州拓展团建活动专家形式:分5人一组,20人一个班最为适合,这样就有4个小组 时间:15-20分钟 材料:四顶写有名人名字的高帽 适用对象:最适用于训练销售人员及一线管理人员 活动目的 训练一线管理人员,或参加培训的销售人员熟练使用封闭式问题的能力,利用所获取的信息缩小范围,从而达到最终目的。该训练让学员在寻求YES答案的过程,练习如何jvzquC41yy}/s‚|kp0io1}ozi1zkzp67;:4ivvq
6.小记者习作|一次有趣的研学之旅“我感受到了什么叫大国制造”西安新3月27日,西安航天城第二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们参加了西安晚报小记者研学团,走进吉利汽车西安制造基地,开启了一场神奇的“造车之旅”。 “这样的焊接技术就像是给衣服拉上拉链……”“随处可见的机器人也会彼此问好吧!”……参观中,同学们惊叹于机器人的各种“绝活儿”,纷纷感慨:“这样的研学活动太有趣了!” jvzquC41yy}/zrfpep4dqv4eqpzfp}4424:.2=4231ipp}jpva<99;:880nuo
7.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寻盐”研学之旅盐城,位于中国古代两淮盐区的中心,盐城的历史发展从来离不开海盐,海盐的发展史亦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缩影。本研学项目以“盐”作为切入点,以盐城海盐历史的发展脉络为主线,通过在博物馆的课程学习和盐场的游历,让学生了解盐城作为古代重要海盐生产基地的历史和海盐生产制作技艺的变化发展。jvzquC41yy}/q~wlkcthu~3eqo5b1;5432:1886839<:999;99
8.长宁,居然隐藏了几十个名字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四川省首批中小学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 首批四川省地学研学旅行实践基地(1个) 第二批四川省翠竹长廊(竹林大道) 第二批四川省现代竹产业园区(1个) 绿色长宁,正在向着 国际竹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 奋力前行! 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 让我们共同祝愿 原标题:《长宁,居然隐藏了几十个名字》jvzquC41yy}/vqjrcrks0ls1pg}tFnycknegq{|ctfe25>5873>
9.河南信阳一研学机构占地百亩却烂尾官方责:令清退整“改督促复11%近日,河南信阳罗山县铁铺镇多个村民反映,他们的农耕地被村委会集中流转给一家企业,企业用来建设研学机构,但7年过去了,研学机构烂尾,数百亩耕地荒废无法耕种。 荒废的研学基地(受访者供图) 11月8日,罗山县铁铺镇所在地的自然资源所告诉记者,涉事区域属于国家自然保护区,涉事项目违反国家相关规定,已经向涉事公司下jvzq<84j70sj0xlxt4dp8h|pg}t1:51:3<35?=0jvs
10.河北省冀南商会做“发动老乡回归家乡建设家乡”奋力谱写南宫高冀南红色研学基地,立足于将散落于各地的革命旧址集中复原,南宫市今年重点筹建了冀南红色研学基地项目。将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司令部、冀鲁豫边区省委、冀南行政公署、冀南银行等17处革命遗址进行了集中复制式建设,景区配有红色宣讲员,与相邻的冀南烈士陵园融为一体,共同形成红色教育基地。 jvzquC41yy}/p}{0ep5{zqFtvkimg7xjvor@kmB3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