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 作为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红色旅游景区(点)应该如何打造成为红色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
红色研学实践教育营地的打造,是对所在区域内的红色资源进行全面的挖掘及整理,延伸和提炼核心主题,通过课程的导入丰富产品内容,将体验和互动贯穿其中,并以规划建设、实施保障来完善基地的接待能力、服务配套和管理运营,使整个基地呈现完整性,从深层次感染陶冶研学受众的精神情感。本文以湖南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例,以问题导向的方式,来探讨红色研学实践教育营地的打造思路和经验。
1、有形资源的活化利用
有形资源多指遗址、旧址、故居、历史事件发生地、见证物、遗物、书刊资料等,这些是革命先驱者留下的宝贵红色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做好其中的发掘保护、开发利用。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馆作为革命纪念馆,它具备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宣传功能,应该通过活化利用,让真实的场景、真实的事件成为生动鲜活的教材,使研学受众者潜移默化地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和思想政治洗礼,进而坚定信仰,牢记使命。
如策划开展常态化路演活动、举办临时性的展览、专题讲座等,让研学受众者多元化、多样化地参与到红色教育活动;定期与各地的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合作,引进或送出一批具有影响性的展览,形成展览资源共享,为受众者提供更加多样的红色主题文化展览,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2、无形资源的延伸转化
无形资源包括红色歌曲、红色影视、红色故事、红色标语口号、口述历史等,这些是红色基因融入文化艺术,借鉴流行元素,融入时代风格,打造出的红色文艺作品,通过这些文艺作品可以给人以情感的滋养、道德的教化和价值的引领,从而不断构筑精神高地,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内生动力,打造一批精品课堂、精品讲堂、精品项目、精品活动等。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馆通过开展精品课程,让学生观看《厂窖惨案觅踪》、《今日厂窖》等纪录片,阅读《厂窖惨案血泪史》等书籍,以此来正视历史,勿忘国耻,珍视和平,感恩当下。
3、周边资源的有效整合
红色文化是基地的核心资源,但基地周边与红色旅游相关的资源、环境和其他要素都是不可忽视的。如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馆周边不仅有区域特色的民俗资源、还有自然田园、特色工艺等。将这些周边可利用的资源与红色资源有机整合,不仅拓宽了红色旅游研学资源的生长空间,同时也为红色旅游研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无尽的发展条件。
根据《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建设与管理规范》,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主题至少一项符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培养目标,将其作为研学实践服务的方向或领域,实现教育功能。
基于对厂窖红色资源的分析和总结,是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的中,提炼“爱国教育”这一核心理念,从“热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三个维度出发,打造全国最具代表性的“红色+自然+民俗文化”综合性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凸显其政治、教育及社会价值。
红色研学课程是红色实践教育基地的产品形态,课程的开发和设计要围绕红色主题,突出红色精神与主旨,贯穿体验与互动原则,注重空间资源的整合与融合,注重活动的考核与评价。
1、教育资源特色化
深入了解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馆所独有的红色资源,并与周边的自然田园和特色民俗文化整合、融合,梳理出“红色、生态、文化”三大特色教育资源。
2、红色主题课程化
立足“爱国教育”这一核心理念,确立“感忆、感恩、感悟”三大课程主题,将红色精神与主旨深入贯彻到每一项课程的实际活动中去,使学生真正能够学有所获。
3、学习方式多样化
根据研学受众特点与需求,在红色研学旅行中让其亲身体验、同伴互助,通过实地考察、现场体验、交流访谈等多种方式,践行红色文化的深度研学。
4、评价体系标准化
从红色历史的掌握程度、身体素质锻炼参与度、团队精神的理解程度、服从管理的程度四个维度出发,对研学受众进行纵向评价与横向评价。
1、基地选址
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场所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主题特色研学基地,这一类研学基地选址会综合考虑周边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交通和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以及社会人文环境;另一类是形式单一的研学基地,这一类是依托旅游景区、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通过整合周边资源、闲置空间的利用和场地建筑设施的改造而建,如厂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分区规划
为满足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需要在规划区域内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不仅可以实现对区域内研学教育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还可以方便管理者对研学活动的开展进行有效控制和分流。此外,分区规划可以配置不同的功能,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除了要承载具有独特魅力的特色功能外,还要承载教育、休闲、生活等基本功能,满足研学受众者学、游、行、吃、住等多项服务。
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馆是“红色+自然+民俗文化”的综合性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分区规划是将研学实践的主题和课程贯穿其中,分为印象厂窖(入口区)、失落南洲(纪念区)、勇士之丘(拓展区)、阳光领地(教学生活区)、希望原野(体验区)五个功能区,其中入口区承担游客集散、研学课程预约、课程安排、研学开营仪式、咨询投诉、游客等候等功能;纪念区保持园区现状格局和建筑风貌,以丰富课程内容和增加小型景观节点的轻提升改造为主,承载着观光教育的功能;拓展区按照最大接待容量,布置集合和户外拓展场地,承载体能教育的功能;教学生活区配套集中食宿的教学生活空间,包含教学楼、学生宿舍、餐厅和办公区域;体验区作为自然科学研学的核心活动场地,承载着休闲娱乐的功能。
3、线路设计
基地内研学线路的设计要以教育性、实践性、公益性和安全性为原则,要结合市场需求,围绕主题特色,合理安排行程,通过研学旅行的深入达到循序渐进的教学目的。
1、管理运营
红色旅游研学基地的运营管理要以人为本,通过加强对研学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来提升对研学受众者的满意度;以资源为基础,通过丰富红色旅游研学的内容,提高研学的质量;以平台为纽带,建立合作机制或者联盟平台,要向学校、社区、企业等开放,各方积极联动,共同开发红色研学旅行产品,积极组织与推动中小学生红色旅游研学活动的开展;以制度作保障,针对研学基地中的各个环节建立保障制度,来推进正常运行。
2、保障支撑
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研学基地应该从软、硬件两方面保障研学旅行的顺利实施。软件方面,制定安全教育专项手册,从研学前、中、后三方面详细罗列活动实施注意事项及安全事故处理方法。同时,成立研学旅行领导小组和工作组,成立研学旅行领导小组,下设组长、副组长、组员,明晰各自分工(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活动安全、住宿安全、应急事故),做到责任到人。硬件方面,建立应急指挥医疗中心、救援疏散通道、避灾场地等,让研学基地真正发挥立德树人的价值,为学生全面发展打造安全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