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南和农业嘉年华劳作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的模式和标准起源于美国,上世纪年代美国把"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HIBL)"列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促进了美国科技创新的发展,被美国认为找到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1995年"探究式学习"引进到法国叫"动手和面团",2001年引进到中国简称"做中学",就是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实践中利用学到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式学习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学习的理念方法和模式,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路。
相比于其他,研学更注重发现事物的本质与细节,有很多细节虽是很平淡不起眼的,但差距往往都是在那些不起眼的地方。哈佛教授西奥多·莱维特就说过:“魔鬼藏于细节,多个细节组合起来的能量能摧毁一切”。
金湖水漾年华
研学旅行天然具有美育属性,其审美本质在于对异质生活的体验,即情境性,中国古代的“游学”存在“曾点之乐”和“经世致用”两种传统,都具有美育特征。农业研学旅行如何在田园观光、乡村体验、科普互动、亲子教育等多种功能的基础上兼具美育功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研学旅行”活动的本质与初衷是实践育人,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合作衔接的创新形式与有效途径,是校内书本教育教学内容向自然界和社会广阔天地的重要拓展与延伸。“旅”中“学”,夯实家国情怀,传承优秀文化,践行研究方法,促进学科融合。
南和农业嘉年华
针对目前市场对于研学的开展情况与现状:政策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行走家乡”“揽胜祖国”“阅读世界”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意见》提出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意见》提出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管理,规范中小学生集体出国旅行。
同时,国务院将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并鼓励对研学旅行给予价格优惠。
让农场变成一种教学资源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学校有两大任务:一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二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作为人的一般发展”。前者主要依托正式的学科课程;后者要求学校在正式课程之外,特别设计那些指向“人的一般发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研学旅行”课程就属于后者,“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显然,研学旅行教育活动与其他指向“人的一般发展”的教育活动一样,都是另一种形态的课程,属于准课程、微型课程或有规划的自由学习。
教育者大多有一个共识:孩子很容易被周遭环境所影响,而自然对于当代社会的儿童而言,又是一种宝贵和缺失的环境。
所以,学校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将孩子们置于自然之中,并放大自然环境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在自然环境中传授生活的相关知识,并让孩子们更加积极乐观地投入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
孩子们在南和农业嘉年华参观游学
“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强调研学旅行的教育特征,就是要让学生在集体旅行的过程中,去体验并研究农村生活的异质性。
譬如所到之处的自然环境、作业场景、农耕文化、农业氛围、劳作体验、创意构思等的所看、所听、所闻、所做、所食,这些都具有不同于学生日常校园与家庭生活的异质性特征,蕴含着农业研学旅行不同于普通旅行或其他研学主题旅行的教育属性,在孩子的生命成长中发挥着特别的作用,其教学的指向在于增长见识、丰富知识并关注精神层面的修养。
儿童本身就是好奇的自然主义者的定位,研学是一种可以把城市农业与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将自然和食物培养过程整体结合到其教学课程中,来刺激和引导孩子的好奇。
Nursery Fields Forever概念分析
当我们模糊了内部与外部的定义,当孩子们可以和蔬菜一起生活,动物也可以自由进入到教学空间中,这便是一种学校与自然的结合。
洋河农业嘉年华
让孩子不再背书读书,而是听老师说,随老师做,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通过这种空间模式与教学模式,孩子们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被激发多元的思考。
孩子们在南和农业嘉年华阅读
农业园区可以把空间定义为传统学术环境和实验空间的融合,融合了教学和农业。分别从三种学习维度,自然、从技术、从实践中,培养孩子的德育,释放孩子的天性。
在农业园区中中,教师将教导儿童种植和收获自己的食物,以及与动物进行互动。这些任务虽然很小,但可以对孩子的日常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在开放式的环境中,园区可以帮助了孩子培养环境友好意识,孩子们不需要听老师用科学术语做解释,或者是有目的的教导,孩子们在行动中就会感受到健康生态系统的循环机制。此外,这种农业研学也会促进儿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教导儿童主动学习社交技巧,团队精神。
“旅”中“学”——促进学科融合
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看似无形却实实在在的各种壁垒,充分实现学科间的融合融通。相较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研学课程这一载体在这方面凸显出无与伦比的显著优势。
研学课程顺应超越学科界限、向协同化与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课程改革大趋势,积极探索跨学科整合教学,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实践、体验式学习体系。
南和农业嘉年华
学科知识在研学实践活动课程中得以拓展、延伸、深化、应用,学科知识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规则意识与良好的行为品质。
近5年来,不少学校通过大量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索,让这些多个支撑“点”组成的研学旅行线路已经基本成型、成熟并固化,被赋予相应的主题活动名称。
如基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红色之旅、重大工业生产基地的工业之旅、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区的绿色之旅、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的蓝色之旅、冰雪极地酷寒环境的白色之旅等。还有按照地域方位设计的黄土高坡之旅、大漠孤烟之旅、中原文化之旅、“三孔”之旅、民俗体验之旅、名山大川考察之旅等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成熟的旅行路线不胜枚举。
南和农业嘉年华
这既是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的大胆尝试,也是真正推进学科课堂教学和学生真实生活实践关联的现实需要。学生通过研学,激发对相关学科的学习兴趣,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拓展延伸学科内容知识。
研学在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同时,提升质疑、探究、创新能力,开阔视野,拓展思维,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品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管自育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孩子们一起玩耍
体验主导的创新教学模式
农业研学结合了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体验式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年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好奇心,并利用好奇心来激发学习兴趣,以塑造他们的自然观和促进对自然的理解。
它同时构建了三个维度:分析、主动、沉浸,而传统教育的维度是建设性学习和学习再生产。
体验式学习循环机制/ DAVID KOLB
但是,“农场+校园”的这个想法还是具有一些概念性的,如何应对不同地区的法规是该项目中存在的最大挑战。因为,地方法规要求,学校必须提出明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创新实践的产生。
研学:一个发现世界的窗口
美国教育专员巴纳德曾说:“学校的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帮人摆脱黑暗,空虚,丑陋的环境......它可以教会人们控制自我,欣赏自然之美。学校应教会人们利用外部世界的力量来强化自己”。
农场与教育的结合是教导下一代人如何与环境良性互动的有效策略。通过教育方式的创新,让孩子沉浸于自然,让陌生的知识,晦涩的概念能够在自然环境中被理解和认知。
孩子们在莘县农业嘉年华学习农业知识
“农场+校园”这项创新设计对于当前的研学基地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开发者应该更多考虑如何创造新的学习空间,让孩子处于自然之中,一方面让自己与世界充分接触,用身体去丈量物理和心灵的世界,另一方面用眼睛亲自发现世界。
这样对于培养儿童和青少年,以及促进教育的改革创新是十分有效的。在全新的体验式学习机制中,将自然资源的经验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开辟多元且有趣的学习方式。
研学旅行应该为现代儿童创造一个可以感官事物的平台,从而给予他们一个发现世界,理解世界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