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教育方式,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渐兴起。对于学校里盛行的研学旅行活动,是否应该主张孩子参加,以及孩子能从中真正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一直是家长们思考的话题。那么,学校组织的研学你们参加了吗?
研学游是一种寓教于游的教学新业态,是一种走出校门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活动,重在开阔学生视野,并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以及实践能力等。其中研”是基础,“学”是目的,“游”是载体,要避免“游”而不学、“学”而不研,让中小学生在研学游中“研”有所得、“学”有所获。
研学游应是教育占主位,而不是旅游。孩子们到名胜古迹、大自然、科研基地等地游览参观、玩,一边学习知识,本来是一举两得的。
其实如今的研学游,就和我们上学那会的春游、秋游差不多的形式,只不过好好包装了下,变得高大上了。
组织孩子出去研学,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会比较在意同学之间的相处,也就是说,外出研学,不仅是学习,更是同学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
想起我们小的时候,学校会组织春秋游,基本上就是带着食物外出游玩野餐,在游玩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离开了教室的束缚,大家畅所欲言,谈天说地,别有一番乐趣。而这些体验只有外出才能获得,因此,孩子参不参加学校的研学旅行,首先看孩子意愿如何,在可能的条件上,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也是增进同学情谊的一次机会。
学校的研学,归根结底主要分两类。
一类题主说的其实是类似春游之类的项目,就近玩玩,可能就是一个主体公园,可能就是专业的研学基地。比如学校采取学农形式来进行研学,带领孩子们在田野间劳作,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培养孩子艰苦耐劳的品性。这种研学一般花费不多,一般大部分家庭也是可以承受的。
这一类,基本全员性质的,无特殊情况,都会参加。
我观察身边的家长,每次学校有组织春游之类的,大家都比孩子兴奋,毕竟这样的机会对孩子们来说,太难得了。收获的,就是那种孩子之间一起玩的快乐。
另一类就是学校下发的研学旅行,自主报名,非全员性质的。比如出国研学或是去热门景点研学,这种研学形式花费较多,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家长衡量一下经济承受能力了。
这种就不一定非要参加。可以具体行程具体讨论,跟考察市场上的产品一样,作一些比较。
最关键,还要征求孩子意见,孩子是不是感兴趣,有没有想一起去的伙伴等。综合考量下来,再作决定。
但是毫无疑问,这样的研学,考察的绝不仅仅是学到点什么,而是对学业的有趣的拓展、孩子的自主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在研学中的人际互动体验更为侧重。
总之,研学旅行不仅仅是去学习知识,更是培养各种能力的一种方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离开父母的呵护,孩子们自己去往广阔的世界。对他们来说,是一次锻炼自己独立性的机会,在没有父母的帮助下,孩子才能独立的去发现、去探索、去感知世界。
最大的意义就是带给孩子一段真真切切的经历,不是老师课堂上书面的讲解,不是电视上放出的影像,就是孩子用自己的双脚丈量出的旅程,每到一处,当地的历史人文、自然环境都会无声的浸润孩子的心灵,潜移默化中影像他们的思想言行。对于研学旅行来说,孩子的体验是最重要的,孩子们独立感受,思考,探索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知行合一,以行践知,恐怕就是研学最大的意义吧。
说了这么多,你们家孩子是怎样参加研学的呢?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