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我一边带着小D到处游玩(去了大理,还去了西藏,还有上海的戏剧表演营),一边收到好多朋友的信息:我送娃去研学营了,但真的太贵了……
我才刚回到上海,就听一个老同学说,她花了上万块送娃去北京研学,说是有清华导师带队,最后被堵在清华大学校门口暴晒了3个小时,悻悻而归。
图源网络
这个研学营是啥,就是普通夏令营的升级版么?动辄上万的费用,到底是贵在哪里呢?必须那么贵么?就没有替代方案么?
带着这些问题,我做了一圈调查,还真发现了几个核心问题。
01
表面上,“研学”是这样的
我们先说表面的,能让老母亲们心甘情愿掏钱的研学营,估计都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夏令营可能是去玩,但研学营能挣老母亲的钱,关键还在这个“学”字。
一定是要让孩子去学点东西,而且还必须学点高级的东西,日常学校课堂上学不到的。
第二,要开点眼界,也就是去某个厉害的地方:至少也是清华大学,各大博物馆、秦岭看大熊猫啊,西双版纳热带植物研究所啊,当然还有远赴欧洲的。
第三,带队老师必须牛,双语外教不算啥高配,博士、教授、深耕某领域数十年的学科代表性人物都会出现在宣传单上。
第四,光学不练假把式,必须带娃上手实践。
出个活动方案ppt、写主题研究报告,去参加个啥比赛一类的,都算低配了。还有自己动手搞科研的,发明机器人的,开店卖货的,搞个自媒体视频号的,甚至自己从设计到建造,盖起一座房子的……
实话实说啊,看了上面4条,还能捂紧钱包,没有一点心动感觉的老母亲,真的不多 。
也还真有不少家长带着“别人家娃都去欧洲和南极了,我儿子总不能太寒酸”的焦虑,一咬牙就花了好几万……
是啊,谁不想让自己娃在暑假见见世面,提升一下核心竞争力啊!
以上四点,确实是研学班的竞争力,但并不是核心竞争力,凡是拿到宣传单上大书特书的卖点,都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而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一定非要花好几万才能买到,真正性价比高的研学营,也可以收获满满却并不昂贵。
02
项目制学习、探究性任务
今天就来揭秘一下,研学营能教娃最值钱的本事是什么,透过现象看实质:家长最希望娃能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真能解决;
不管干哪一行,上哪种班,都能出色地完成各种任务,干好活,挣够钱的本事么?
如果你也认同我说的这个,那就要学会区分“学习”(learning)和“教育”(education)。
教育孩子,学什么知识才能保证做到这些呢?可能并没有保证。
但是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万能套路”,才是真有用。
那我们自己都是怎样工作的呢?最常出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都长什么样子呢?
有两个特征要抓:第一是,项目制;第二是,探究性(在现有基础上解决一个新问题);
带着这两个要点,再来反观各类研学营,我们就会发现,那些真正靠谱的,口碑体验俱佳的研学营,都是一样的。
表面上那些:厉害的老师,厉害的旅游目的地,厉害的知识清单和动手实践项目,说到底,就是为了让娃完整地经历项目制学习,并且熟悉和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方法。
大家都算资深“打工人”了,对“项目制”这三个字应该挺熟悉,所谓“一个项目”也可以理解成“一个大任务”,在任务确定以后,会组织一批各有所长的人,一起商量出一个方案来完成这个任务。
先出计划,把大任务分成几个小任务,然后一一分配人手,最后大家开始执行,过程中不断沟通进度,调整方向,最终完成项目。
项目制学习,也是这个流程,在大学中已经比较常见了,中学也有部分引入的(私立学校更多点),小学就能用起来的学校不多。
但这种拆解问题,一步步解决的“套路”,其实最早在学龄前就可以介绍给娃了,而且家长自己带着娃来做,也并不多难,只要项目主题有意思,搞不好比陪娃亲子阅读,或者盯娃写作业要轻松愉快多了。
项目制大家都明白,那探究性任务又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没有现成答案,需要自己去探索、研究、创造一个新“产品”,直接上几个适合5-12岁娃的案例,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人文社科类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主题研究》《为你家的一个传统节日设计一顿晚餐》《你在小学课本里读到的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财经类
《如何打造出一杯畅销的奶茶》《麦当劳里最畅销的食物是哪一款》《为你们班设计组织一次暑假研学》
自然生物类:
《城市里的小动物们》《鸟类真的是恐龙的后裔么》《树叶为什么会变色》
工程科技类:
《我家的绿色发电机(风力、太阳能、水力等)》《净水机是怎么把水变干净的》
怎么样,看完对号入座,自家娃会对哪些主题感兴趣呢?
03
5-12岁,一起来做杯奶茶吧
看过这些探究式学习任务,大家一定都发现了,为啥有些挺贵的研学营,娃觉得效果特好,收获特大,因为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确实是有的。
去西安研学,对唐代文化主题一定有促进,跑到大草原、大森林对研究大自然动植物有好处,要是想搞一个古希腊、古埃及的文化研究,那当然还是飞到当地去看看,更直观,更能有深刻的体验,再加上厉害的老师,自然会很有收获。
但也并不是只有花大钱,只有到当地,只有亲眼看见,才能做这些事情。
我们成年人的工作,往往也就是眼前这点条件,该完成的任务还得完成,所以,只要是娃有兴趣,家长也有兴趣,那想做哪个项目,也都是完全可以的。
典型的探究性任务,都是可以跨越年龄组的,尤其是向上兼容,比如设计一杯畅销奶茶这样的主题,大概5岁就能开始做了,10岁,20岁,哪怕到了40、50、60这个主题还能继续做,都能做出新收获。
我就以《如何打造出一杯畅销奶茶》为例,和大家一起梳理一下,咱们家长自己怎么带5-12岁的娃完成项目制,探究性学习。
前面就说过,项目制学习的基本流程,就是把大任务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然后分工合作,在探究性学习中,就是这样。
我们带娃把一个项目,分成三个步骤来完成:驱动问题,拆解任务、成果展示和收获总结。
1、驱动问题
上下滚动查看
2、任务拆解
上下滚动查看
3、成果展示和收获总结
上下滚动查看
尾声
这些表格看上去似乎任务很多,很难,其实真干起来,“走流程”这件事本身,比每个环节到底干了多少事,干成什么样子可能更加重要。
我一直说,养娃要帮助孩子搭脚手架,帮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答案本身。
所以项目制学习也好,探究式学习也好,一开始成果不重要,流程更重要。
假如你已经花了钱,送娃去了研学营,那回家不妨按照这个流程再带娃复盘一下,一定会更加夯实成果。
假如你挺想送娃去一次研学营,但一直不知道挑选哪个好,那可以参考今天这篇文,寻找一些高性价比的研学营。
最后,即便不花钱去研学营,自己带娃走过这些流程,也一样能帮助孩子提高“核心竞争力”。
就是这一份让娃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比任何高级研学班都可贵。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把上文的表格整理在一起了,需要的云闺蜜可以把手机横过来看,或长按存到相册里。
上下滚动查看
大J叨叨叨
之所以写这篇,更是想给更多父母松绑解压。我最近特别反感自媒体标题里那些根据送孩子去哪里过暑假,然后分个“几等父母”。
父母不分三六九等,每个父母都在能力所及做到自己的“最好”,咱们千万不要自己给自己弄焦虑了。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