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几年,“研学旅行”成为热门,不少研学项目以“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增长见识”“在旅行中学习成长”等为宣传语,吸引了很多家长和学生参加活动。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研学项目因为各种因素充满了走马观花式的形式主义,比如在名校门口或者风景名胜区拍照打卡,而没有深入了解目的地的历史和文化等。因此,“研学旅行”引发了广泛的热议。
作为一名高中学子,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结合以上材料给教育主管部门或者学生家长写一封信,表达你的看法,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聚焦当下热门的“研学旅行”现象,构建起双重矛盾情境。一方面,“走进大自然,增长见识”“在旅行中学习成长”的宣传语,彰显出研学旅行打破课堂边界、将实践与学习融合的教育理想,契合新课标倡导的“知行合一”理念,承载着拓宽学生视野、培养综合素养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拍照打卡”“走马观花”等形式主义乱象,暴露出部分研学项目将教育过程异化为商业噱头,背离了文化浸润与知识建构的核心目标。这种矛盾背后,折射出教育商业化浪潮中功利思维对育人本质的侵蚀,以及社会对“速成式教育成果”的盲目追求。命题意图在于引导作为教育主体的高中学子,以亲历者视角辩证剖析研学旅行的价值与困境,既要肯定其对实践教育的创新意义,又要理性批判形式化弊端,进而思考如何通过制度规范、理念革新等路径,推动研学旅行回归“游有所学,行有所获”的教育初心。书信对象的选择会极大影响写作角度。写给教育主管部门,应侧重政策监管、行业规范等宏观建议;写给家长,则需从家庭教育理念、项目甄别方法等微观层面展开。书信格式是硬性要求,称呼、问候语、署名等细节不可遗漏,语言风格要兼顾书面表达的严谨性与书信交流的亲切感。审题时需精准把握“理想愿景”与“现实困境”的辩证关系,避免陷入非黑即白的片面评判,立足高中生身份,以建设性思维探索解决路径,凸显思辨深度与时代关切。
写作时开篇以自身参与研学旅行的切身体验为引,生动展现“理想中的研学”与“现实中的形式化活动”的落差,自然引出对研学旅行本质的探讨,点明“研学当以学为基,以行为径”的核心观点。主体部分先深入分析形式化研学的危害,如知识吸收浮于表面、学生丧失探索兴趣、教育资源浪费等,结合具体事例增强说服力;继而从历史文化传承、跨学科知识整合、实践能力培养等角度,阐述研学旅行对高中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最后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如教育主管部门建立课程审核与质量评估机制、家长树立正确教育消费观、学校联合专业机构开发分层分类课程等。结尾以恳切的呼吁收束,强调多方协同发力,让研学旅行真正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沃土,实现教育与旅行的深度融合,呼应开篇并升华主题。
【参考立意】
1、莫让“研学”变“研游”,以学铸魂方为道。
2、行中求知,研学需向“深”处漫溯。
3、拨开营销迷雾,回归研学本真。
【佳作展示】
致教育主管部门的一封信:让研学旅行回归教育本质
尊敬的教育主管部门领导:
您好!
近年来,“研学旅行”作为连接课堂与生活的“行走课堂”,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蓬勃发展。然而,部分研学项目陷入“游而不学”“走马观花”的形式主义泥潭,如在名校门口打卡、风景名胜区拍照却缺乏深度探究,这不仅背离了研学旅行的教育初衷,也引发了社会对素质教育实践路径的深刻反思。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深切体会到研学旅行的潜力与困境,愿以思考与建议,助力其回归教育本质。
研学旅行的价值,在于“研”与“学”的深度融合。研学旅行的初衷,是通过“寓教于游”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开阔视野、深化认知。例如,参观历史文化遗址时,若仅停留于表面打卡,学生难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而若结合专业讲解、互动探究与实践任务,学生便能将书本知识与现实场景联结,真正实现“知行合一”。这种深度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能培养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当前部分研学项目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将活动异化为“旅游套餐”,忽视了教育目标的实现,这无疑是对学生时间与家长资源的浪费。
乱象的根源,在于多方责任的缺位与教育观的偏差。首先,部分研学机构为压缩成本,设计课程时缺乏专业性与系统性,仅以“名校研学”“专家授课”为噱头吸引家长,实际却流于形式。其次,学校在组织研学时,可能因管理压力而选择“重参与人数、轻过程质量”,未能严格筛选机构或监督活动效果。此外,家长的认知偏差也不容忽视——一些家长将研学视为“升学加分项”或盲目跟风,更关注目的地的“面子”而非学生的“里子”。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研学旅行的教育性缺失,亟需多方协同改进。
破解之道,在于坚守教育初心,构建规范体系。第一,学校应主导研学设计,将其纳入教学计划。结合学段特点开发主题课程,如小学侧重乡情体验、初中聚焦国情探究、高中深化专业认知,确保活动与课程目标紧密关联。第二,加强师资培养,提升研学质量。要求带队教师具备专业素养,能引导学生深度探究,而非单纯看管;同时建立研学旅行指导师认证体系,规范师资水平。第三,监管部门需规范市场,建立动态管理机制。严查虚假宣传与价格虚高现象,打击合同陷阱,确保服务质量与承诺一致;对研学基地进行评估与动态调整,淘汰不合格机构。第四,家长应转变心态,关注研学的知识内化效果。理性看待活动形式,鼓励孩子主动提问、记录感悟,而非被动接受。
唯有坚守教育本质,研学旅行方能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研学旅行的意义,不在于“去了哪里”,而在于“学到了什么”;不在于“热闹非凡”,而在于“深度思考”。当学校、机构、家长与学生共同以教育为出发点,以实践为落脚点,研学旅行才能真正成为开阔视野、提升能力的“行走课堂”,助力学生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中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