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斌:无缘诺贝尔科技奖项,日本科研能力滑坡有多严重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陈鸿斌】

每年的10月上旬又被称为“诺贝尔季节”,全球各界都在关注诺贝尔各大奖项的颁布最终花落谁家。今年的生理·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已相继公布,然而老牌科技强国日本在这三大自然科学奖项中再次以毫无建树收场。

在奖项颁布前,日本媒体恰如前两年一样,一再预测日本学者XXX是XX奖的大热门,但最后却证明这只是日媒的一厢情愿。这是连续第3年日本与这三大奖项无缘,很显然,日本已不可能重现本世纪前20年中狂揽诺贝尔奖的势头。

9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了“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瑞士继续名列榜首,而曾经一度独占鳌头的日本,今年已下滑至第13名,在亚洲也分别落后于新加坡、韩国和中国。

202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日本赶了个AI晚集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都被戏称是AI奖,在全球AI热潮下,日本可以说是赶了个晚集。

今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的2024年版《科技创新白皮书》就以人工智能为主题,其中明确写道:日本在AI人才培养和确保研发经费等领域面临诸多问题,不仅需要持续投资,同时还需加强国内外顶尖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

白皮书指出,日本在该领域长期处于劣势。

首先在AI算法和软件方面相对滞后,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AI企业和产品。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日本的研发支出大多投向了传统的制造业和硬件领域,对于软件和AI算法的研发投入则相对较少,原因可能在于文化、教育和学术因素。

从文化上看,日本社会长期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观念,导致在AI算法和软件研发方面的投入不足。

从教育上看,日本的教育和研究体系更侧重于传统的工程和技术教育,而不是数据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导致人才供给不足。

从学术上看,日本在最前沿的算法研发上相对滞后,在AI领域的顶级会议如NeurIPS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与美国、中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以上原因导致在多个国际组织和市场研究机构的全球AI企业排名中,很少有日本企业进入前列。

另一方面,日本在大数据的收集和运用上相对谨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于数据驱动的AI发展。日本企业因担心违反隐私法规,通常采取更为保守的态度处理用户数据。例如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和社交媒体平台在收集用户数据时会严格遵守法律,往往提供详尽的隐私条款并确保用户充分知情同意,这导致数据收集范围和速度受限。

客观说,在AI训练过程中,大量高质量的数据是必不可少的,而日本严格的隐私法规导致数据收集困难重重,进而影响到AI模型的训练和优化。

虽然有大型企业引领创新,但日本的初创企业生态系统相比中美不够活跃,影响了AI创新速度和多样性。日本的风险投资市场相对保守,投资者更倾向于成熟企业而非初创企业,这限制了初创企业获得更多早期资金。

根据日本创业投资协会的数据,日本风险投资的规模和活跃度明显低于美国硅谷或中国的一线城市。同中美相比,日本的初创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要小得多。2023年日本初创企业获得的风险投资额仅为几十亿美元,远低于中美两国。同时,日本的初创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如制造业、零售业和服务业,而在新兴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区块链上的分布相对较少。

AI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高科技领域,日本在该领域面临的问题,在其他各领域也或多或少遭遇类似困扰。

连伊朗都比不过

早在1977年,日本就提出了“科技立国”的口号,这在全世界是第一次。

这项基本国策在一段时期内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成功。例如在1988年同样由通产省工业技术研究院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在47项工业技术中,日本有10项领先于美欧,31项不相上下,仅有6项落后于美欧。

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由于种种原因,进入本世纪以来,日本的科技实力逐年走低,近年来更是出现了明显的滑坡趋势。

根据文部科学省下属的科技学术政策研究所2023年8月公布的“科技技术指标2023”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日本的研发投入总量仅次于美国和中国,仍维持全球第三的地位(折算成日元,2020年美国、中国和日本的研发投入分别为67万亿日元、58万亿日元和18万亿日元),科研人员数量也同样位居第三(2020年中国为228万人,美国2019年是158万人,日本2020年达69万人)。

日本主要科学技术指标动向科学技术指标2023

但在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方面,日本已从20年前的第4位下滑至第10位。至于在各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占比中,中国高达27.2%,美国也有24.9%,而日本仅为1.9%,这一差距清楚表明,日本已被中国和美国远远甩开。

在“排名前10%的高引用率论文”中,日本仅排名第13位,而在2002年日本的论文数仅次于美国,高引用率论文数量也仅次于美国、英国和德国,排名全球第四。基于这一现状,英国顶级的科学期刊《自然》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就直截了当地指出:日本的研究已非世界一流。

那么,发表高引用率论文排名靠前的是哪些国家呢?名列榜首的是中国,美国位居第二,接下来分别是英国、德国和意大利,再后面是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韩国、西班牙和伊朗,印度以下的国家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科研人员数量均明显少于日本,但是却取得了比日本更大的成就。

日本居然落后于长期受到美国制裁的伊朗,这让许多日本科研人员深感震惊。近年来,南亚、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的许多国家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阿联酋就已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使日本望尘莫及。在全球的大学排名榜上,日本也正在遭到许多亚太国家的奋力追赶。

最让日本科技主管部门感到难堪的是其论文的质量低下。仍就“前10%高引用率论文”而言,英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占到15.9%,美国也占到13.4%,中国为12.8%,而日本仅为8%,只有英国的一半。东京大学的一名副校长不愿接受这一事实,讥讽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都是“垃圾论文”,实际上这顶帽子戴在日本头上最合适。

根据英国《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2023》数据,在世界各国大学中,日本最顶尖的东京大学仅排名第39位,在亚洲也明显落后于中国的清华、北大、香港大学和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学。在前100名中,日本也仅有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两家而已。

根据世界产权组织公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日本仅排名第13,排在中国之后,而新加坡、芬兰、丹麦和韩国都跻身前十名。

虽然日本的研发投入总额还名列世界第三,但就其中的政府投入而言,日本在主要国家中排名殿后。法国以31.35%独占鳌头,其后是德国29.70%,英国以27.12%名列第三,OECD成员国的平均数是23.92%,接下来是韩国22.40%,中国20.08%和美国19.78%,日本仅为15.19%。

在2020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中,日本没有企业跻身前十名,名列前茅的是美国的字母表公司,其次是中国的华为公司,丰田公司名列第11位,前20名中日本只有两家(本田公司排名第20),而美国为9家,德国有4家。

在各国大学的研发投入力度上,日本在1981年的排名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投入额占美国一半以上。中国在1990年以前没有公布这一数据,但2010年中国已开始超越日本。2020年美国以811.11亿美元遥遥领先,中国以450.50亿美元紧随其后,接下来是德国的270.36亿美元,日本仅以203.67亿美元排名第四。其他各国的这一数据基本上都是持续上升,只是上升曲线有所不同而已,唯有日本从2008年以来有四个年份出现了下降。

THE END
0.一文详解《斯坦福AI报告2025》(附PDF)ai项目的成功率报告图片2024 年,阿里巴巴发布 6 个 知名(notable) 模型,全球排名第三。字节跳动、DeepSeek、腾讯、智谱各发布 2 个知名模型:「国产五英杰」,集体进入世界第一阵营。 图1.3.6:各机构贡献的知名模型数量 清华大学高被引论文数量全球领先 清华大学 2023 年发布 8 篇进入全球前 100 高被引论文,与 Google 并列第一。 jvzquC41dnuh0lxfp0tfv8r2a7?73=;871gsvrhng1jfvjnnu1759:;4467
1.诺贝尔到底留下了多少钱,为何发了120年奖还没发完?“我,签名人阿尔弗诺贝尔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曾先后立下过3份内容相似的遗嘱,只不过最后一份遗嘱(立于1895年)取消了分赠亲友的部分,而将全部财产用于设立奖励基金,并于1897年初(诺贝尔于1896年12月10日去世)在瑞典公布于众。 在诺贝尔遗嘱公布之初,瑞典舆论一片谴责之声,有人批判诺贝尔身为瑞典人却把财产分给世界各国的人士,这种jvzquC41zwkrk~3eqo532:948798486;;6<97;8
2.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精选10篇)第二句: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 明确:“根据”一词准确地说明了实施及颁发诺贝尔奖的依据;同时,运用数字也准确说明了不同国家颁奖机构的数量。 第三句: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jvzquC41yy}/{~|gpoo/exr1lkgpcw4dcpobpsn154889<<0jvsm
3.系列介绍27:历史上的六月1900年6月29日瑞典政府正式批准设置诺贝尔奖全基金会 1900年6月29日(农历1900年6月3日),瑞典政府正式批准设置诺贝尔奖全基金会。 1932年6月30日中共定八月一日为建军节 1932年6月30日(农历1932年5月27日),中共定八月一日为建军节。jvzquC41nkh/p}tw0gjv0ls1428419;231i8;=f438=41yfig0nuo
4.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的“诺贝尔情结”世界文坛每年10月初,中国的文学和文化界都会酿起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文学批评界和外国文学研究界以及出版界都睁大了眼睛密切注视着即将宣布的年度诺贝尔奖(以下简称诺奖)得主,批评界可以就此发表一番宏论,阐述中国当代文学如何辉煌卓越,而诺奖评委会又是如何忽视了这一切,似乎有失公允,如此等等,借此表达一番对中国当代文学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6857475d6992;2352;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