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广以:创新驱动的中外合作理工大学

2022年是中国和以色列建交30周年。作为以色列理工学院的中国校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是中国第一所引进以色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也是中国唯一一所理工科中外合作大学。

建校六年以来,学校的办学进展、办学成果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中新社、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南方日报等众多国家级、省级及市级媒体盛赞广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成果、校园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

《中国教育报》报道指出,办学5年以来,广以围绕“研究型大学”的定位规划和建设,将创新融入血液,培养出卓越的科技创新人才。同时,广以作为汇聚人才与资源的科研平台,为各个领域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极大提升了大学服务社会的能力。

《中国教育报》专访报道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用100%的努力追逐科技创新

《南方日报》指出,广以首届毕业生升学情况喜人,70%被全球知名大学录取。在这些大学当中,全球排名前10的大学接近10%,全球排名前50的大学超过55%,全球排名前100的大学超过80%,这体现了广以作为顶尖理工科院校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毕业生对学校的课程设置,院校背景,科研机会等相关硬件软件设施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南方日报》深度聚焦“广以一期”:70%毕业生锁定全球知名理工科名校

《汕头日报》在头版报道中指出,“创新”的种子在广以这所研究型大学深深扎根,“敢于提问,容许失败”,大胆追寻创新,也成为广以人自带的“DNA”。

广以办学5年交出靓丽“成绩单”:近八成毕业生被国外一流的大学录取

在软科看来,建校短短六年,广以便在学科建设与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突飞猛进的成长,满载创新DNA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无疑是“奇迹的传承者”。

软科聚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奇迹的传承者

贴合国家基础学科发展需求的专业设置、汇聚海内外尖端人才的教学科研队伍、真正以学生为主角的创新教学方式……青塔对广以这所“小而精的高校”成长为高水平、国际化的理工科研究型大学的征途寄予厚望。

“新兴大学,无限可能!”权威教育公众号“青塔”聚焦广以

6月1日,来自国家级、省级驻汕媒体以及汕潮揭地区的媒体朋友受邀出席广以南校区“媒体探营”活动。

广以南校区延续“海绵校园”的设计理念,现已基本完成一期工程“生活运动区”的建设。在兼具实用性与设计感的体育馆挑战登顶10米攀岩墙、在恒温游泳池里奋勇竞速、在设有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多种运动场地的绿茵场上奔跑角逐……记者们纷纷为广以的校园魅力点赞。

“沉浸式体验”广以南校区,媒体们直呼“过瘾”!

6月21日,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2022年本科招生媒体见面会在广州举行,中新社广东分社、光明日报广东站、人民日报数字广东、中国青年报、中国科学报、中国教育在线、中国报道、南方日报等多家国家级、省级媒体对广以的学校建设、人才培养、招生政策等情况进行报道。

高考志愿填报接近尾声,面向对理工类专业感兴趣、立志于参加科研工作的学生,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副校长林丹明以及化学工程系助理教授孔博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现身说法”。两位资深教育从业者、科研工作者为大家深入浅出地介绍理工科高考志愿填报的相关事宜。

理工科高考志愿填报的那些事儿

2022年,广以引入以色列理工学院强势学科“诺奖常客”化学专业,并首度设立“未来精英”人才计划,为向学科基础优秀、学习能力突出、创新思维活跃、科研兴趣浓厚的优秀学子提供专门化、专业化的人才培养高级平台,让每一位有热情、有能力、有毅力的优秀理工学子在广以踏上学习和成长的快车道!

THE END
0.李稻葵对话诺奖得主萨金特: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是领跑者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与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Sargent)进行了一场对话。本届峰会以“数字经济:通往未来之路”为主题,两位中美经济学家的对话也围绕数字经济的发展与监管展开,同时讨论了数字货币、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等重要问题。jvzquC41kql/jn}wp0ipo8724331:65714653984;84ivvq
1.学术新知:可有“文科诺奖”?——人文社科领域的国际奖项想要成为人文社科领域“诺奖”的奖项,不止一个。近日,2022年的博古睿奖颁发给了日本哲学家柄谷行人,他也是该奖项在2016年设立以来第一位获奖的亚洲学者。奖金高达100万美元的博古睿奖每年颁发,旨在褒奖那些深刻影响人类在快速变化世界中的自我认知的思想家。颁奖者认为,高等教育不能是孤立于社会现状之外的象牙塔,他们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7399:8
2.锂离子电池之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古迪纳夫逝世,享年100岁获得诺奖时,约翰·古迪纳夫已满97岁,他也成为获奖时年龄最大的诺贝尔奖得主。jvzquC41uvgukl3phcvq0|twvjio0lto1euovnsv146359;1485d9A83476/j}rn
3.刚刚,锂电池发明者仙逝:享年100岁,一个月前还在发论文,97岁加冕诺奖Goodenough在牛津主要研究的课题是可用于能量转换的新材料。当时他初到英国,英国化学家、和他一起获得诺奖的Stanley Whittingham发明了最早的可充电锂电池,借助锂能嵌入二硫化钛层间这一特性,用二硫化钛做正极,用锂做负极。 当时的消费电子产品只能使用不可充电的碳锌电池,虽然已经有了可充电的铅酸电池,但毕竟用在电动车上 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uglm14284/9;/495eql2ko{sxf59;;3:<3ujvsm
4.百份·百万·百年——解读“中国诺奖”的三个“百”100年后回顾 诺贝尔奖设立于1900年,刚刚起步的未来科学大奖并不掩藏欲与“百年诺奖”比肩的雄心。北京大学教授饶毅说,希望若干年以后的科学家们能够回顾这个奖项“如何影响中国科学一百年”。 “对标诺贝尔奖的重要一条就是看获奖依据,即他的科研发现是否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王晓东说。 jvzquC41yy}/eqnpcpkxu7hqo0io1ps1427819>/2;595;;;684t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