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学校举办诺贝奖得主的学术讲座,我都带着朝圣的心情,在怀着同样殷切心情的同学们中不断地向前挤呀挤,希望能与诺奖得主的距离拉得近一点再近一点,无论是空间上的距离还是学术上的距离……
突然有一天,我被告知能到参加诺贝尔奖获得者交流大会,与另外24位来自国内各大名校的精英学子们一起,到德国林岛参加此一年一度的科学界盛事,除了能和来自78个国家近700位的优秀博士生们作交流,更劲爆的是将会有35位诺奖得主参加,有无限的机会能与诺奖得主们零距离“亲密”接触。我的心情,就像是一个追星小粉丝突然收到了偶像群星会的邀请,怎一个“妙”字能形容!
好了,言归正传,在中德科学中心的组织下,我们从北京出发,踏上了德国的追星之旅。呃,澄清一下,追星之旅只是我个人的叫法,官方的说法是“中国优秀博士生代表团出席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同样是一个酷毙了的说法。大会的地点在德国的林岛,林岛位于德国南部,毗邻碧波万顷的博登湖,位于德国、瑞士和奥地利三国交界处,四面环水,湖的尽头是巍峨的阿尔卑斯山脉,有了这样的湖光山色,林岛的美可想而知。然它的魅力不仅限于“外表”,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赋予了它迷人的“人文气息”。自1951年起,每年6月,林岛都会举办为期一周的诺贝尔奖获奖者大会,今年已经是第63届。科学超越了国界、文化和民族,追求真、善、美、自由平等交流的学术和文化氛围也逐渐使得大会的影响力逐年扩增,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盛宴。
诺贝尔大师们是不是古板且不苟言笑?还是像“美丽心灵”里的男主角一样,睿智但有些古怪?很遗憾从前我只能看见讲台上的他们,而在林岛会议上他们就站在我面前,与我面对面平等地交流。我才明白,抛开诺奖得主的光环,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各种各样的性格,多姿多彩的生活……
要选“我最喜爱的诺奖得主”,我必投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的BrianKobilka教授。原因?三个字:帅、诚、和。Kobilka教授的帅有图可鉴,1米9的身高、湛蓝的大眼睛,腼腆的笑容,外加上真诚待人以及平和面对功与名,噢,还有诺贝尔奖得主的头衔,怎能不让粉丝们尖叫?他在会上亲切地回答每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对于他个人的事业发展经历,他也毫不讳言所遇到的挫折和失败,他真切而不失幽默地说,当他知道自己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时候,他就知道在他生命中的某天,他会得到诺贝尔奖,但是提名后到获奖前的每一天,日子都过得像是被诅咒了一般,因为每年都在期盼今年获奖的是自己。当被问到得诺奖后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时,他坦言是每天他都收到数量巨大的邮件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回复。明显他还没适应成为明星后的生活。
古语说:盛极必衰。拿诺贝尔奖对于每个地球人来说,都必定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了吧。那么,那些诺奖得主是怎么过以后的生活,怎么从事以后的工作的呢?是一辈子躺在诺奖的光环下睡觉?还是本着“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信条继续前行,为人类多做贡献?HaroldKroto爵士教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1996年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正值壮年,此后,他不仅在自己的纳米研究领域继续作出贡献,而且把更多的精力投身在慈善、青少年教育以及环境保护上。大会上,他没介绍自己获得诺奖的研究细节,转而介绍他对现今许多热点问题的看法,比如对国际巨星安吉丽娜朱莉为预防乳腺癌而切除双乳的新闻,给出了从基因信息学上的独特见解,整个演讲语言犀利幽默,一针见血,赢得掌声阵阵。此外,他还在作演讲的最后把自己的外衣脱掉,以展示自己设计的“达尔文进化树”衬衫,把听众的情绪引向高潮。Kroto教授以身作则地向我们展示,诺奖乃至任何一项奖项都不是制高点而是起点,展开另一种生活的起点;作为顶尖科学家,亦可以逗乐的心态面对世事和人生。“女博士”这个名词,在普罗大众的心里,是与“灭绝师太”划等号的。大家似乎觉得,只有到了七情灭绝的境界,方能拿到博士学位这一科研界的敲门砖。很遗憾地,本人正在前往这一境界的道路上。那么比女博士更高一层的女科学家,甚至是女科学家中的顶尖分子——— 女诺贝尔奖得主,她们也是顶尖的“灭绝”吗?AdaYonath是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同时她也是一位母亲、一位外婆。会上,她把自己的研究制作成精美的动画,形象生动地给我们展示了核糖体翻译RNA,合成蛋白质的全过程。在演讲的第二部分,她展示给我们一些她和她亲人、同事的生活照,其中很多是搞怪、欢乐的照片。最后,她给我们看了外孙女给她颁发的“最佳外婆”奖,她说:她的一生获得了两个最高荣誉的奖项,一是诺贝尔奖,另外一个则是“最佳外婆”奖。女科学家的生活也能如此滋润、丰富多彩、温情脉脉。我想,科学研究并不会使女性变得尖刻无情、孤芳自赏;相反,科学研究会让女性在感性的基础上添加理性,让我们以更完满的性格面对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种困难。
在为期一周的“与诺贝尔奖得主亲密接触会”结束后,我们在中德科学中心的赵妙根老师和常青老师的组织下,参观德国主要的高校和研究所,其中还包括闻名世界的马普研究所(马普研究所闻名在于,它一个研究所就出了32名诺奖得主)。这些高校和研究所传达出的信息是:只要我们有能力,只要我们想过去,他们在任何时候都欢迎我们加入他们的科研团队。在此期间,我还非常荣幸地代表本次参加林岛会议的中国博士生们,在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的总部,发表关于此次旅程的感受,并赢得参会者的热烈喝彩。DFG是林岛会议的资助方之一,他们一直致力于资助中国博士生及博士后对德国进行短期或长期的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