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作为公众所熟知的最高奖项,每年颁奖都备受关注。清华北大是我国的顶尖学府,但清华北大的诺贝尔奖数量却非常少,本文将介绍为什么清华北大出不了诺贝尔奖,以及为什么清华大学口碑尽毁等内容。
一、清华北大出不了诺贝尔奖
清华北大并不是完全没有诺贝尔奖。
屠呦呦就是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而清华大学截止目前为止并没有人获得诺奖,唯一有关联的就是杨振宁,杨振宁虽是清华毕业但并非中国国籍。但清华北大诺奖数量少,并非没有客观原因。
首先中国70年代以前的基本不能算接受过完整的现代教育,80后算是第一批从小学到高校无太大阻碍的接受现代教育,而现代教育培养周期是很长的,也就是说教育培养的成果是有延后性的,并不能立竿见影。
其次,诺奖的标准是要这个成果被证实确实能为人类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如美国科学家鲁斯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发现了细菌能致癌这一原理,这一重大发现很长时间得不到普遍认可,直到1966年他87岁高龄时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同时再综合考虑一下,国家三四十年前科研条件和科研水平是什么样子呢?再乐观一点,20年前呢?就算是清华也莫能例外。
因此中国出现数量更多的诺贝尔奖(物理、生理、化学),可能还是要等到2040年以后,因为2000年后中国是sci论文发表才开始起步。
二、为什么说清华大学口碑尽毁
有这种说法的原因可能有两个,首先是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院士给2021年入学的新生们赠送了一本书,以及一封致新生的信。
赠书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校长借此勉励新生:“希望你们在新的人生阶段,敢于直面一切困难挑战,注重塑造坚韧精神。不断磨砺勇毅品质,这种精神和品质将成为你们受益终身的财富。”
就是因为这本赠书,很多人跑到清华官博底下开骂,认为“海明威不是美国人吗?在录取通知书赠送这本书有何用意?”
但实际上这已经是清华第七次给新生赠书了,之前分别是《平凡的世界》、《瓦尔登湖》、《艺术的故事》、《从一到无穷大》、《万古江河》和《乡土中国》。
再者可能是因为清华大学的毕业生中有不少人选择出国深造,根据清华大学发布2020届、2019届、2018届、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可知,清华大学连续三年出国的本科生数量比例为14.9%、24.6%、26.3%、28.2%。
2020届毕业生的出国率突然大幅下降可能是因为疫情原因,清华大学共31个院系,其中出国率在30%及以上的就有13个(2020届除外),还有一些院系的出国率高达60%~80%。
除却第一个网友无厘头的指责的缘故,清华大学毕业生出国率高确实也一直被人诟病,有不少人觉得清华大学作为国之重器,每年领着最高的经费拨款,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为什么却如此热衷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