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真正可怕之处,计划年拿下个诺贝尔奖,已经完成个国民日本科学诺奖

解振华,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获得诺贝尔可持续发展特别贡献奖。这句话简单说,中国人又夺得了一个诺贝尔奖。高兴吧!

至此,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前三名凑齐了,莫言、屠呦呦、解振华,他们将彪炳史册。

21世纪以来,日本有19人在物理、化学等领域获诺奖,平均一年一个,居亚洲首位。日本的成果令我们吃惊,它凭什么每年都能获得诺贝尔奖?

危机意识强

日本地理位置特殊,处于多板块地带,板块活动经常引发地震和火山爆发。

日本人这样摆放鞋子是防患于未然,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就可以很快穿鞋离开,增加生存的希望。

地震中的日本

国土面积小的日本不仅自然灾害多,而且资源极其有限,绝大部分能源依靠进口。

当一个国家最基本的生存资源受制于人时,就会产生危机意识。有危机意识,就有行动上的改变。

日本做了些什么?1860年日本推行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各方面借鉴西方文明成果,为日本近代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世纪30年代,资源不足的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妄图通过战争掠夺更多的世界资源。

然而,多行不义必自毙,1945年日本在二战中战败。战后日本重振旗鼓,政府开始制定战后经济复苏计划。

50年代,日本推行高投资、高积累、高强化的资本积累政策,对教育、科研等领域进行大规模的投入。

60年代日本制定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每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0%。经济的高速发展,助力科学研究深入推进。

日本诺奖得主野依良治

你以为这下日本该大张旗鼓地庆祝吧?然而日本的行为却让人意想不到,他们并不满足,相反却在居安思危。

日本每年都会发布科技白皮书,分析存在的问题。2018年日本在科技白皮书中指出,获诺奖的都是年龄较大的研究人员。

目前年轻人变得越来越宅,愿意从事科研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并且很多研究生出于现实考虑,很难做出攻读博士的决心。

在世界引用高质量论文次数的排名中,日本排名从第四位降至第九位,高质量的论文数量正在减少。

白皮书中提到,在科技投入上,日本2018年的投入是2000年的1.15倍,就是这种增加的态势,日本也不满意。

因为相比全球主要国家的科研投入增量,日本的增量很少。

日本诺奖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却在科研人员、研发经费、论文质量等方面自检出了这么多问题,可见日本有多么不满足。

由于日本长期的危机意识,不断发现问题,鞭策国民不断前进,促使更多人深入进行科研,从而不断获奖。

一直重视教育

如果说危机意识让日本有了发展驱动力,那么教育则是日本人获得诺奖的源头。

一万日元纸币

你观察过日本的纸币吗?日币从1000日元到10000日元上的人物都不同。

福泽谕吉的肖像印在日本最大的钞票一万日元上。

他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国家崛起的关键人物。著名女作家樋口一叶,留下了许多部经典文学作品,5000日币上印着她的肖像。

五千日元纸币

钞票是每个人每天都要接触的东西,是国家宣传的一种导向。日本把这些名人的肖像印在日元上,是倡导国民尊重知识和科学。

当然,仅从宣传上引导国民尊重科学是远远不够的。纵观日本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历来重视教育。

早在1603到1868年,就是日本江户时代,有70%的日本成年男性识字,而当时伦敦仅有20%的人识字,可见日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超其他国家。

日本孩子入学率相当高。1860年,日本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就达到了100%,比中国普及义务教育早100多年。

日本的教育不仅起步早、普及面广,而且教育理念科学,推崇尊崇自然的教育理念。

1973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江崎玲于奈说:“一个人在幼年时接触大自然,就会热爱自然,对自然产生探索的兴趣。

科学启蒙教育非常重要,有利于一代科学巨匠的产生。”

注重在大自然中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一直存在于日本的基础教育中。孩子从小接触大自然,在自然中自由玩耍、做游戏。

从幼儿园开始,老师领着孩子种植蔬菜、水果和观察植物,孩子撰写观察日记。进入小学开始,学生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老师鼓励学生自己思考探索。

日本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比如利用废旧的牛奶盒子、废报纸等物品自制玩具,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洗碗、整理房间等等。

2018年诺贝尔奖得主本庶佑说:“好奇心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动力。拥有好奇心的孩子可以在实践中感受到乐趣,找到成就感。”

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也是日本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据统计,日本人每年读书量排在世界第二位,人均读书40本。

阅读开阔视野,启迪思维。202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小柴昌俊说道,上小学时,班主任送给他一本关于物理是怎样产生的书。

这本书让他对物理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成为他以后走上物理研究道路的动力。

日本学校设施齐全,教室、图书馆、食堂、网球场、棒球场、游泳池等一应俱全。即使位于日本偏远位置的冲岛,学校也按照公立小学的标准配置设施。

冲岛小学餐厅

冲岛小学号称日本最穷的小学,总共只有十名学生,然而拥有的教室、游戏室、游泳池一样不差,还配置了手工厨房、电气风琴。

在一间教室里,老师给4个孩子上课,认真地教孩子认识昆虫。日本真正做到了教育公平和均衡。

教育是国家的基石,日本学校的硬件软件,都达到了一流水平。日本的教育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顺其自然成长,自由探索未知世界。

这可能是日本人屡获诺奖的源头。

良好的科研环境

通过教育,日本有了高素质人才队伍,随后日本又点对点,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日本全面改良科技创新土壤,为科学家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日本从法律上优化科技创新的环境,并积极保障实施。19世纪60年代,日本制定《科学技术基本法》,该法引领了国家科技创新方向。

截至目前,日本已经制定了五期科学技术领域的规划,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进行周期性的技术预测调查,并在20年后对预测实现情况总结回顾。

目前日本已对五次科学技术预测调查进行评价,整体实现率在70%左右。

科研经费是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保障,日本从不吝啬研发经费的投入。

上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的科研经费占国民收入的2%,70年代科研经费攀升到3%,2020年日本科研投入占GDP的3.59%。

日本科研人员做实验

在20世纪19名诺贝尔奖得主中,许多人在获奖前平淡无奇。

例如201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村修二,毕业于日本三流大学德岛大学,在一家乡镇企业从事研究工作,没有任何出众之处。2016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大隅良典,已经年过半百,还只是个副教授。

日本政府全面改革科技创新制度,政府官员不干预大学管理,日本大学实行高度自治,没有设立太多的人才评价机制。

这些科研人员不用评职称,不用参加各种人事考察,可以一心一意投入科研。

科研难免经历无数次失败,而日本对于失败采取十分宽容的态度。

研究人员不定期召开小组会,在会上讨论做过的实验和结果,大家轮流指出实验中存在的错误,并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

听起来好像是一场有辣味的挑刺会议。

实际上,挑刺者不会对研究者本人提出任何批评。

日本宽松的研究氛围使研究人员不惧怕失败,敢于在新领域尝试,也敢于讲真话。

日本科学家的职业威望高,工资待遇很优厚。日本有一项关于职业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日本众多职业中,大学教授职业排名第四位,年平均工资折合人民币约80万元,比公务员的工资高许多。

科学家的这种待遇,连天皇都羡慕。日本第125代明仁天皇喜爱研究鱼类,在学术刊物上多次发表论文。

曾有日本媒体说,比起当天皇,他也许更想当一名科学家。

充足的科研资金、宽松的学术范围和优厚的工资待遇,这样的科研环境谁能不动心呢?

04科学家的工匠精神

在日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60多岁的老教授,早上六点就开始工作了。

周末有些教授也是像平常一样,在研究室里专心做实验。他们为什么能数年如一日从事枯燥寂寞的研究工作?

这与日本倡导的匠人精神分不开。匠人精神就是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

日本整个社会都是这样的风气,一个人沉下心做好自己的事,坚持下来就会由量变到质变。

日本有一家天价寿司店,人均消费约2000人民币,平均一枚寿司100元。

这家寿司店的老板小野二郎已经90多岁,坚持做寿司几十年。每天他花时间亲自选材、处理食材,米饭的温度、鱼肉的口感都经过严格测试,他把看起来简单的寿司做出了极致的美味。

小野二郎被称为寿司之神,他说:“虽然我一直做同样的事情,并已经做得不错,但是我认为自己还要精益求精,我愿意用一生投入寿司事业中。”

做酵母研究的大隅良典

在日本科学界,众多获诺奖的科学家一直秉承着工匠精神。从事科学研究,源于一种内心驱动力,即发自内心喜欢研究学术。

诺奖得主大隅良典说:“我喜欢做与别人不同的事。”

大隅良典青年时最初的研究方向是大肠杆菌,无意中得知有位同学研究酵母细胞内的DNA复制,就是研究细胞自噬机制,即自己吞吃自己的过程。

这项研究在当时属于冷门领域,而大隅良典想走少有人走的路,决定转向研究酵母。

于是,他就在一间很小的实验室里,一直从事酵母研究20年,最终解决了细胞自噬的难题。

秉承匠人精神,意味着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为兴趣工作,不在意名利。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震惊了整个日本。田中耕一是日本津岛制药所的普通职员,读高中就对做实验特别感兴趣。

大学毕业后,他进入津岛制药所,放弃了几次升职的机会,在一线研究岗位默默工作了20年。他说这是自己喜欢做的事。

诺奖得主田中耕一

有一次,公司安排田中耕一测定生物大分子的质量。他经历了无数次失败而不气馁,最终获得了正确数据。这次试验的成果让公司获利近1亿人民币,公司只奖励他700元人民币。

他却没有在意,依然乐此不疲地做研究。

从小职员到诺奖得主,在外人看来简直是一步登天。这其实是田中耕一十多年默默耕耘的成果。获得诺奖之后,田中耕一在一场发布会之后再也没有露面。

16年后,权威期刊《自然》上发表了田中耕一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血液化验,老年痴呆症能够提前30年预测。这一成果再一次令世人惊叹。

兴趣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坚持匠人精神,踏踏实实地研究每一个课题,成功就在意想不到的时机降临了。

日本独有的社会氛围,促使人才不断井喷。

如果说日本模式有什么值得中国学习参考的地方,我觉得确实有不少。

强烈的危机意识、高度重视教育、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科学家的工匠精神,种种因素相结合,促使日本屡获诺奖。

中国人很少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中国的科研起步较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刚起步。

教育体制偏向应试教育,学生储备的知识量大,但是创新精神不足。学术研究停留在理论上较多,应用于实践中不足。除了科技和教育原因之外,还有我国的经济实力仍然有待加强。

为了提高科技实力,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联合国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科技研发投入排名从2000年第30位上升到2020年第13位。

中国推行素质教育,2021年实施双减政策,减轻学生的作业和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获得诺贝尔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升实力,积蓄力量,在科学道路上不断探索,才能到达人类梦想的星辰大海。

THE END
0.日本留学|中日大学QS排名对比,被排名低估的日本大学日本大学排名的前10位分别是: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大阪大学、东京工业大学、东北大学、九州大学、名古屋大学、北海道大学、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 日本国内第11-20名的大学为:筑波大学、丰田技术学院、广岛大学、神户大学、一桥大学、东京医科齿科大学、立命馆大学、东京科技大学、千叶大学、长崎大学。 jvzquC41pcxjyj3ep1yzu6sf1;?/j}rn
1.19年拿了19个诺贝尔奖,日本科学为何“井喷”?塚本康浩日本在21世纪初期诺贝尔奖获奖频次惊人,本文从经济、科研、教育及科学工作者角度,深入剖析日本诺奖井喷现象背后的成因。自2000年以来,日本科学家平均每年摘得一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超越英、德、法等传统强国。文章探讨了日本经济快速增长、科研投入加大、教育改革深化及科学工作者特质如何共同作用,造就了这一非凡成就。 jvzquC41dnuh0lxfp0tfv8hvtkmhg{4ctvodnn4fgvgjn|4324:95>=:
2.日本人为什么能拿诺奖拿到手软?诺奖京都大学诺贝尔奖奖金全捐母校、教育年轻人勿信教科书…日本新晋诺奖得主本庶佑的言行引发探讨。十八年十八人,日本五十年三十个诺奖目标几无悬念。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本庶佑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使日本的诺奖得主中又增加一人。实际上,这几年日本学者获得诺贝尔奖如探囊取物,算上本庶佑,这是他们连续第五年获得诺贝尔奖(2014年jvzquC41vgii0|npc0ipo7hp1f5j1;53:/71/9=1fqi.ko}gwy}t3B84;7
3.北京实验外国语学校·实验部日本留学的魅力 01 高比例的顶尖大学分布日本拥有亚洲最多人数的诺贝尔奖得主,日本大学在物理、医学、化学等领域的成就为世界所公认。顶尖大学的数量在亚洲也是数一数二,QS世界大学排名显示TOP200大学中,日本大学就占了10所,TOP1000当中更是上榜41所,顶尖大学比例相当高。 02 丰厚的奖学金申请制度日本政府为了鼓励海jvzquC41yy}/m:7|z0ipo8xejqum1;670jznn
4.近20年日本18位诺贝尔奖得主全部毕业于日本院校,你还在担心日本的以下是牛老师整理的28个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的信息,内容比较多,大家可以收藏有时间慢慢的看。 物理学奖 1949汤川秀树 日本著名物理学家,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现京都大学)和大阪帝国大学(现大阪大学)。历任京都帝国大学、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教授。1948年,赴美国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49年,因在核力的理论基础上预言了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383486619>33=8;5a712B=5:4?60|mvon
5.日本国立大学人气排行榜前十名:大阪大学上榜,第一日本声誉最高日本国立大学指的是由日本国家全额出资设立的大学,目前日本全国共有86所国立大学,因为国立大学少,竞争力也非常强,但因为学费相对比较便宜,因此很多人都会抢破头想要进入国立大学,那日本有名的国立大学有哪些,日本最好的国立大学有哪些,排行榜123就为大家盘点并介绍日本排名前十国立大学。 jvzquC41yy}/rqg3454dqv4lkcuzw8lz18=45A3jvor
6.诺贝尔奖|京都大学日本語 荣获诺贝尔奖的日本人一览 获奖年 奖项 姓名等 备注 2019年化学奖吉野 彰 (毕业于京都大学)旭化成株式会社名誉研究员 名城大学教授 2018年生理学或医学奖本庶 佑(毕业于京都大学)京都大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兼特别教授 2016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大隅 良典(毕业于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特聘教授(获奖时) jvzq<84yyy4l{xyq/w4be7or1|n.ew4cdq{u1ywqhkrf1qtpqt5oqkjn
7.姚期智斩获“日本诺贝尔奖”京都奖,为首位中国籍获奖者中国籍科学家首次斩获有“日本诺贝尔奖”之称的京都奖。第36届京都奖获奖名单于近日公布:中国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获尖端技术领域奖项,以表彰他对计算和通信新理论及其安全性基础理论的开创性贡献。 2021年京都奖的另外两位获奖者分别是:美国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家,洛克菲勒大学教授RobertG.Roeder(基础科学领jvzquC41yy}/v|npij{b0niw0et0kwkq137948=73;9/j}r
8.最全名单:哪些日本人拿过诺贝尔奖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 - 1972年4月16日)は、日本の小説家、文芸評論家。大正から昭和の戦前・戦後にかけて活躍した近現代日本文学の頂点に立つ作家の一人である。大阪府出身。東京帝国大学国文学科卒業。 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 - 1972年4月16日),日本小说家,文艺评论家。活 jvzquC41lr4ilnsinkyi0lto1pkx1y<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