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诺贝尔获奖人数对比:美国人,日本人,中国有点少日本李政道美国

但更令人惊讶的是,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竟然颁发给了“日本原子弹氢弹爆炸受害者团体协议会”,此事真是令人啧啧称奇。

那既然说到了,我们就来盘一盘中美日三国在诺贝尔奖的成就,我们中国人到底获得了多少诺贝尔奖呢?

新闻报道

美国的诺贝尔奖人才大国

从1901年到去年的2023年,全球一共有965人获得诺贝尔奖,其中美国占了大头,有409人获奖,位列世界第一。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作为世界级的专业奖项,哪个国家的科学家要是获得了这个奖,那都够几代人吹的了。

这个奖项的评选是非常严格的,而且范围也都是助力人类进步的大专业: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文学。

在诺贝尔奖中,每一项研究的发明都是对人类有很大的帮助,比如今年,美国科学家维克托·安布罗斯和加里·鲁夫昆就发现了微小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

图源:诺贝尔奖官方

这种全新的基因调控原理,将对人体的细胞、染色体研究有不同的发现,对癌症和一系列疾病的治愈有着突破性的进展。

看上去挺厉害的是吧,不过更厉害的还得是美国人在这块领域的“独占鳌头”。

这与美国的教育体系是分不开的,与中国“填鸭式”教育不同,美国的教育一般都比较自由且推荐学生有自主意识的。

也就是美国人比较看重孩子的思想,并且不会把它“扼杀”在摇篮里,在多方面的培养下,美国那所谓的天才才能就会不断扩大,直到最后功成名就。

美国高校

而且美国对科研的投入也非常重视,虽然这与美国内部盛行的“反智言论”有着明显的割裂感,但他们依旧将自己的科研实力怼到了世界第一。

不得不说,美国内部现状的两极分化倒是比他们获得诺贝尔奖更有看点。

日本的诺贝尔奖小乡

日本这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其实并没有争议,因为这个国家的发展原本就不差劲,身为制造业强国的日本,人才那肯定是不缺的。

但有一个奖在今年,却引起了我们中国国民议论纷纷。

刚刚我提到过,诺贝尔奖主要分为五大类,其中就有一个和平奖,它的存在就是给那些维持世界和平或者对世界和平有着巨大贡献人的肯定。

而今年,这个奖的授予对象则是“日本原子弹和氢弹受害者团体协会”,这不开玩笑呢吗?难道现在的诺贝尔奖项评定都这么随意的吗?

诺贝尔和平奖

面对质疑,诺贝尔官方给出的理由是:日本该团体协会在近80年间积极宣传核武器的危害,这种积极普及的热情对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听到这个理由的时候我确实在震惊之余感到搞笑。

那日本宣传核武器的危害确实是有话语权的,毕竟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遭受过原子弹袭击的国家,他们确实应该好好唠一唠核武器的危害。

但诺贝尔奖官方却忽略了一个事实,日本在二战期间对包括中国以内的多个亚洲国家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侵略,压根没有人道主义。

二战时期的日本军队

他们的行径给整个亚洲地区带来了悲痛,更是给那些国家留下了巨大的苦难,特别是我国的南京大屠杀和731部队的人体实验,这些事实都是中华民族身上永远难以愈合的伤疤。

如今却给日本颁发和平奖,这不扯了?这对所有受害人而言都是莫大的讽刺,更是对历史的歪曲。

另外说到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情况,我不否认他们的成就,毕竟日本的获奖人数那位于亚洲也是第一。

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

根本的原因也是与教育分割不开,日本的教育虽然也属于经典的“亚洲式教育”,但与中国相比还是有些独特的。

而且日本早从1977年开始就提出了“科技立国”的口号,足以见得,他们对于研发的投入并不亚于中美两国。

那说完了美日两国的诺贝尔奖获得情况,我们来看看咱们中国的获奖人数究竟有多少呢?

屈指可数的诺贝尔人才

可以说,屠呦呦的发现那对于人类疾病领域是有着重大贡献的,2019年,这位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除此之外,莫言这个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红高粱》那是真正的家喻户晓,作为中国首位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莫言

而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高行健、钱永健、高锟这些可能大部分人都不太清楚的获奖者,也都分别在化学、文学、物理等领域有着重大贡献。

特别是朱棣文、崔琦,他俩一个人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一个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巨大贡献,这些成就都是属于咱们中国人的高光时刻。

还有李政道、杨振宁,他俩作为第一个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在物理领域的成就也是很高的。

虽然这些前辈的成就让中国在诺贝尔奖这个舞台上也散发了光芒,但有一说一,与美日相比,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确实不多,甚至可以说是“少”。

屠呦呦

从人口上来看,中国的人口一直都高于美国、日本,按理说咱们出人才的概率应该比他们都高,但事实却是我们的诺贝尔获奖者最少。

特别是美国,你要说美国人的智商天生比咱们高那也不是,可偏偏我们的获奖者与美国相差巨大。

那么,中国作为一个吃着“人口红利”的国家,为何培养出来的诺贝尔奖人才这么少呢?

诺贝尔奖

教育机制的不同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先来给大家解释一个现象,我们来看一下全球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国家都有哪些。

他们分别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就不用说了,他们的人数占比达到了全球的42.4%,而英德两国的获奖人数也已经超过了百人,至于法国也达到了76人。

从这里其实能够明显发现,诺贝尔的获得者几乎都是集中在西方国家,而亚洲的成绩是并不出彩的。

这就跟我刚刚提到的教育问题有关,一直以来,西方国家的教育都是相对自由的,他们尊重孩子的想法,并且也会支持孩子们那些“奇思妙想”的念头。

西方国家的孩子上课

所以,西方国家的人在学术研究上都比较大胆,当然,我可不是说咱们中国人就不行哈,也是非常厉害的。

但或许是受“填鸭式教育”的影响,中国的孩子们从小都比较“木”,对于很多知识喜欢死劲硬背,但真正让孩子们理解并深入研究的不多。

若是把我们的教育环境改成和西方一样的,那我相信咱们的诺贝尔奖人数全球第一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除此之外,中国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作为一个刚刚经历过战争的国家,我们那时候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投入生产,让国家运转正常。

新中国成立后

从最近10年来看,我国其实在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是非常迅速的,短短75年,新中国从一片“狼藉”变成科技大国,这个速度放眼世界也没几个国家能做到。

当然,诺贝尔奖也不是评价我国人才唯一的标准,事实上,我国像他们一样优秀的人有非常多,钱学森钱老都知道吧,他虽然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可你能否定人家的实力吗?

钱学森

结语

诺贝尔奖虽然是国际奖项,有着很大的含金量,但它并不能成为评价一个国家领域的唯一标准,即便没有诺贝尔奖,我国的发展依旧可观。

THE END
0.AllNobelPrizesBetween 1901 and 2025, the Nobel Prizes and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were awarded 633 times to 1,026 people and organisations. With some receiving the Nobel Prize more than once, this makes a total of 990 individuals and 28 organisations. jvzquC41yy}/pxggnrxj|n3qti5qtrgu1rju}x1cnr.pxggn/vskƒju1crm1
1.世界各国诺贝尔奖获得人数排行榜:1、美国——400人。2、英国——138作者: 世界各国诺贝尔奖获得人数排行榜: 1、美国——400人。 2、英国——138人。 3、德国——111人。 4、法国——70人。 5、俄罗斯——32人。 6、瑞典——32人。 7、日本——29人。 8、加拿大——28人。 9、瑞士——27人。 10、奥地利——22人。jvzquC41zwkrk~3eqo598>>984;38877;4;63=<
2.细数美国八大全球领先的成就一、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第一 美国共诞生超过 377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位居世界榜首!特别是上世纪 80年代以来,美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得奖人数远超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 根据世界各国诺贝尔获得者人数排行: 1.美国 377人; 2.英国 130人; jvzquC41yy}/onnrkct/ew45h:=:n|:
3.诺贝尔奖官网nobelprizefactsNobel Prize facts On 27 November 1895, Alfred Nobel signed his last will and testament, giving the largest share of his fortune to a series of prizes in physics, chemistry, physiology or medicine, literature andjvzquC41yy}/pxggnrxj|n3qti5qtrgu1lbe}x1pqhfn6utk|k.hjhvu1
4.各国诺贝尔奖获奖人数19012024!各国诺贝尔奖获奖人数1901-2024!。听TED演讲,看国内、国际名校好课,就在网易公开课jvzq<84o0qvfp76850ipo8rqdkrf1owgg1mc1nfgqEqnri?ZLJ6N]Z:F
5.论人才强国战略中的人才生态环境建设以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国家和高校的排名为例,从人数看:1.美国386人;2.英国134人;3.德国108人;4.法国70人;5.瑞典31人;6.日本29人;7.瑞士28人;8.加拿大26人;9.俄罗斯26人;10.奥地利22人。把他们放到所在的高校中,可以看出,他们的集中度非常高(参见表1),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高校生态—文化环境良好互动jvzq<84xkg}t0lj0ep5wkn|1gpz049742953:8y424819;=a59?25>=40unuou